责成效率(下)等
2009-08-12张俊平等
张俊平等
之三:如何提高校本培训效率
校本培训常见的几个镜头
镜头一:学校管理者在台前认真地读一份精选的培训材料,作为受训者的教师,有的在认真听,有的在批改作业,有的在看报纸……
镜头二:学校请专家、研究人员给教师进行培训,教师的表现并不主动。培训过程中,常常只听到培训者一个人的声音,受训者只是被动地听,缺少应有的“回应”,缺少“平等的对话”。
镜头三:问起受训教师对“培训”的看法,教师大都说:“你说培训没有用……培训总是有点用的。”
主持人语(徐炳嵘,昊江市教育局教科室主任)
校本培训与脱产培训相比较,具有长期连续性、实践性、灵活性和经济性的特点。因而近几年来被学校广泛采用。但是,不少学校组织的校本培训,没有很好地体现这些特点,特别是“实践性”的特点体现不充分,所以培训效果不明显。受训教师不太欢迎。该案例就引发出我们对校本培训形式的诸多思考:第一,对于包括专家讲座或宣读受训材料在内的听讲式培训,受训教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态?听讲式培训当然有其优点,但其缺点有哪些?如何兼用其他形式进行弥补?第二,吸引受训教师主动地听,有“回应”,具有“平等的对话”性质的校本培训形式有哪些?第三,着眼于实效。如何实施校本培训形式的多样化?校本培训的形式可以有哪些创新?第四,哪些形式能够充分体现校本培训中受训教师“实践性”的特点?等等。
期待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
顾泳
不想说培训。因为不喜欢培训拆分开来的词组:培养与训导。
我是不喜欢说“培养”的,作为一校之长,给自己的定位在于“支持教工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负责”。更不喜欢“训导”,仿佛看见一个农夫带着古板、毫无表情的面容给不需要水的庄稼狠命地浇灌。
学习与成长是教师完善自我的必经之路。不否认,支持教工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负责,必须要通过一些学习活动来达成。
通常在这种学习活动组织模式中,空间会进行有趣的置换,教师从讲者转换为受者,而校方则是讲者。此时讲者的操作模式与表达,无论我们愿不愿意,此刻都为受者走进他与孩子的课堂提供了范本。
新课程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提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就涉及到必须要关注学情的话题。我们组织的学习活动,是否贴近教师的学情?是否先关注教师心灵的需要,再次关注教师技术的需要?如果没有,或许我们不用看到就能想象出案例中教师百无聊赖的定格画面。劳顿之余,还要接受喋喋不休的浇灌,是一种痛苦。
所以,在关注重视老师需要的同时,喜欢用点心用点情勾画与老师们共同成长的活动方式:
丰富学习的形式。学习的形式可以有很多,讲课之外,还有不少的可选。对话论坛、看电影、辩论赛、项目小组、体验游戏等等。丰富的形式会消除学习形式单一的审美疲劳,因鲜活而有点情趣。
营造愉悦的环境。小资应该是大多数人喜欢的生活方式。用品位与思想装点知性与优雅的中产生活氛围。学习同样需要氛围的营造,在宽松愉悦的环境里,人的创造力是最强的。学习的外部环境除了会议室。还可以有湖畔、草坪。学习的心理环境可以通过主持调度,也可人为创设,通过音乐、画面、美食等一切让人有美好愉悦想象的事物来组合。
总之,期待有积极主动参与着的学习,也相信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个体的自主发展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