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激扬文字 感赤子深情
2009-08-11张捷
张 捷
摘要:本文是一篇教学随想,是作者就自己在教学《回延安》的实践中得到的感想和思考。
关键词:教学对象;教学方式;教学思考
现代诗《回延安》是诗人、剧作家贺敬之以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创作的。诗人抒写了自己在阔别十年后,回到延安的见闻和感受,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对延安母亲的赤子之情。这首诗曾经是那个火红时代的强音,感染了千千万万的读者。
一、感知教材,了解背景
这首诗以诗人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按照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颂延安的顺序,抒写了诗人内心的感受。本文学习的重点之一就是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其次是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特点及诗歌中的比兴手法。
诗人在延安生活了6年,所以他对延安有着特殊的感情,他说:“我吃过延安的小米饭,喝过枣园和杨家岭的奶汁。”因而他十年后重回延安,在创作这首诗的时候吟唱了一夜,泪流了一夜。
这首诗的教学对象是初一的学生,他们都是1990年后出生,属于新时期的新人,对延安不甚了解,更不易体会诗人的这种特殊的感情。所以,我考虑到运用多媒体教学——播放《延安专题片》,让学生了解延安的光荣历史,以及延安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使学生深切体会到,没有延安,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从心底里生发出对延安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与诗人的心来一次亲密的接触。诗歌感情的建立在教学中很重要,否则学生无法解读诗句,无法解读诗中的情感。
在教学实践中,我确实遇到了一开始的担忧。虽然学生经过课前的预习,了解了延安的一些人文景观、一些风俗习惯、一些风景名胜,但是他们无法感受延安的厚重的历史责任,他们对延安的了解是很肤浅的。延安专题视频弥补了这个遗憾,解说员浑厚的声音感染了学生,一个个的画面给了学生直观的感受,身临其境,仿佛自己就置身于延安这个革命的摇篮里,聆听毛主席的教导,参加延安的革命运动,感受延安人民的热情、淳朴。这些多媒体课件的运用避免了空洞的教学,很好地支持了文本教学,加深了学生对诗歌的理性认识。
二、朗读感知,初步品读
朗读是教学诗歌的一种方法,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去体会诗人的情感。如何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使学生能很好地把握诗歌的感情、节奏呢?传统的教学就是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如果教师的朗读水平不高,则会影响学生的审美观。因而多媒体的运用——课文的配乐朗诵,避免了这个矛盾。它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音乐可以渲染朗读的气氛,触动学生的听觉细胞,调动学生朗读的激情。范读则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使学生能够准确地把握诗歌的节奏、停顿、重音、感情,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体会,在听读课文之后,学生的情绪都被调动起来了,他们希望自己也能读出感情,希望自己就是诗人,来到他魂牵梦绕的延安。
三、重点赏析,读中悟情
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让他们自己赏析一个片段,并且小组交流谈收获。在赏析时,发现的陌生的知识点,比如什么是信天游,什么是比兴手法,这些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可以借助课件,将抽象的、陌生的知识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智慧,更好地理解诗歌的特点,从而达到学会创作诗歌的目的。
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熟悉信天游,我在教学中考虑到让学生学唱陕北民歌,使他们知道信天游的特点之一就是即兴编唱。课件中的MTV伴唱,让学生能把握音乐的节奏,短时间内就能够吟唱。
四、反思教学,受益匪浅
本节课在教学中,使用了多媒体课件,学生感受颇深。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从课件中,准确地把握教学的流程,提高了教学的效率,节约了讲解历史的时间,充实了课堂教学,避免了空洞乏味的说教;多媒体的运用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启迪学生学习的方法,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另外在制作课件时,我有一点困惑:对于配乐朗读,是否要结合相应的图片?图片的不断变化是否会影响学生对文字的品读、欣赏?我在使用课件时,考虑到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注意品读诗歌的文本,体会文字的魅力,更好地感受诗人的情感,就没有使用配图。
今后在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运用多媒体,使之为教学服务,与教学相辅相成,能短时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