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
2009-08-11景玉玲
景玉玲
摘要: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怎样在化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广大中学化学教师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在此提供了一些方法,供大家借鉴。
关键词:实验;直观;启发;实际;情感
爱因斯坦说过:“学习好比吃食物,无论多么好的食物,强迫吃下去,总有一天会弄坏肠胃,纯真的好奇心的火花不助燃,也会渐渐地熄灭。”因此,教学中应改变让学生被动地吃“食物”的情况,要培养他们主动地吃“食物”。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强烈兴趣时,一般会废寝忘食、津津有味地去学习,仔细地去研究,从而得到很大的满足。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 实验激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实验一般都会产生各种不同的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沉淀、气体或有色物质等,实验现象的千变万化,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手段。作为化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实验课来充实教学内容,以化学课特有的魅力去感染学生,使他们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跨越每一个知识的门槛,突破每一个重点和难点。化学实验可分为演示实验、随堂实验(边讲边实验)、学生自己实验三大类,不论哪一类实验,都可以增强学生感官刺激,激发其兴趣。如在讲到分子运动时,我做了一个实验:用两团棉花,一团沾上浓氨水,一团沾上滴有酚酞的蒸馏水,将它们放在相距2—3厘米的木板上,然后用大烧杯罩上,让学生观察。一会儿,沾有蒸馏水的烧杯就变红,学生观察得兴致勃勃,最后教师没讲多少话,他们就掌握了分子的定义和性质,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启迪了学生的思维,还有助于记忆的长久保持。
二、直观教学激趣
在化学教学中,为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加教学活动,可借用实物、模型、挂图、幻灯、投影、多媒体等多种手段进行直观教学,使学生不仅可以听、说,还可以看、做、想,从而使眼、口、手、脑都动起来,共同参与思维活动,激发学生浓厚的求知欲。生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各种感官受到刺激,都会在大脑留下痕迹,多种感官共同活动,可使大脑更全面地捕捉事物的性质及其变化特征,从而达到对事物比较全面的认识。因此,教师要根据观察对象的特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协调运用眼、鼻、耳、手等多种感官,以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如观察一瓶氯气,通过视觉就可以看到它是黄绿色气体;通过嗅觉就可以感受到它那特殊的刺激性气味;而氯气和氢气混合后经强烈的照射发生爆炸的声音要用耳朵来听,这样多种感官的反复感受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三、启发教学激趣
启,即开启之意,指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让知识的阳光照射进来;发,即问题解决了,醒悟了,豁然开朗了。从二者关系上看,自然是先启而后发,即教师“启”学生“发”,教师起着关键而主导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采用灵活有效的措施,以达到启发学生主动思考的目的。启发式教学包含两个基本要素:一是以学生原有知识为基础,提出一系列富于思考、切中要害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思考;二是所提各问题之间必须有阶梯性和逻辑思维规律的层次性,谷峰相间、高潮迭起、引人入胜。教师的启发式提问,其问题除了具有新颖性、适时性、难易性之外,还要注意问题的现实性和实用性,只有将设疑、激疑、解惑融为一体,才能激发学生兴趣,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艺术性语言激趣
教师讲课生动形象、语言优美,可使抽象、枯燥的化学理论教学变无形为有形、变无味为有味。因此,教师讲的每一句话都要认真推敲、提炼和加工润色,使教学语言蕴含着浓厚的艺术气息。教学中,我常用比喻、歌诀式的语言形式,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分析所学知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氯化钠”和“氯化氢”这两种化合物分子形成的区别时,我是这样讲的:离子化合物“氯化钠”在形成过程中,钠原子将失去的电子慷慨地给了氯原子,这电子已归氯原子单独所有,就好像经济体制中的个体所有制;而在共价化合物“氯化氢”的形成过程中,氢原子的一个电子和氯原子的一个电子,形成一组共用电子对,这对电子属于氢原子和氯原子共有,这属于“集体所有制”。学生还未等我把话说完,就争先恐后地回答。可见,学生对这两种化合物分子形成的本质区别已经理解得非常透彻。这种形象的比喻,能拨动学生的心弦,给他们留下难忘而清晰的印象,使他们沉浸在一种欢乐而探求的气氛里。
另外,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心理特点,适当地插入一些古人的诗词,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如讲CaCO3时,我引导学生回忆并朗诵明朝爱国将领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只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把相应内容编成了歌诀,和以音韵,朗朗上口。如酸碱盐溶解度不易记忆,我就将其编成了这样一条口诀:“钾钠氨盐全部融,硝酸盐入水影无踪,硫酸盐不溶铅和钡,碳酸盐只融钾钠氨。”又如在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中,针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我总结了“前三位不能用,该盐须在溶液中,不分氢前和氢后,前置后者方可行。”
五、联系实际激趣
在日常生活及生产实际中学生能观察到许许多多的现象,但他们往往只停留在对现象的观察上,而不注意去探讨为什么会发生这些现象,即不注意去探究现象背后的实质。为此,在学生观察到一定现象后,教师要针对相关内容,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来激发学生透过表面现象,努力探求其本质的动机。在讲分子扩散时,我联系农田生产中施用氨水的实际问学生:“为什么很远就能闻到氨水味?”在讲碳时,我问:“石灰岩溶洞的钟乳石、石笋是怎样形成的?”在讲钡盐时,我问:“为什么硫酸钡在医学上可以作钡餐?”在讲酸时,我问:“人胃酸过多吐酸水时,可饮少许碳酸钠溶液吗?”学生针对这些问题,讨论激烈,兴趣盎然。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尝到了化学学习的甜头,懂得了化学学习的实用性,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成功的喜悦。
六、关注学生情感激趣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心、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纲要为中小学教育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提高国民素质,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定会换来学生对教师真挚的爱。这种爱会迁移到学科上,最终转化为推动学习的内驱力,学习效率会明显提高。学生对教师的冷热亲疏,总是和对所教学科的态度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感情投资是培养和提高学科兴趣不可缺少的一环。教师对自己的学生要关心爱护,启发鼓励,不斥责厌弃、体罚和伤害。对尖子生要鼓励其更上一层楼;对中等生要督促其迎头赶上;对差等生要耐心辅导,严格要求,使其奋起直追。让每个学生都在与同伴的竞争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让每个学生都在教师的关爱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总之,对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化学教师要持之以恒,尽可能地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的兴趣形成旺盛的求知欲,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