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中国近代史学习过程中贯彻素质教育理念
2009-08-11王玉静
王玉静
摘要:为了更好地贯彻素质教育理念,在中国近代史的教学实践中,注重对学生进行洞察能力、爱国情感和创新品格的培养,不仅使学生获得了丰富的知识,而且也提高了他们的人文素养,更重要的是培养并锻炼了他们能够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继续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潜力和信心。由此可见,在近代史的学习中贯彻素质教育理念是多么的重要,这就是它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在实践中,素质教育体现在知识教育、情感教育和能力教育的三位一体,在彼此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下,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素质教育;中国近代史;能力培养
素质教育是21世纪教育领域里的全新观念,是培养新世纪有实际应变能力人才的创新教育。WTO的加入,奥运的成功举办,“神七”的问天,这一切足以说明中国已融入了世界。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教师肩负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重担,更应感到任重而道远。现在仅从中国近代史前期(1840——1919)的教学实践中浅谈素质教育理念的运用。
一、培养学生通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抓住事物本质的洞察能力
众所周知,贯穿近代中国历史的主线是西方列强自工业革命后的五次侵华战争,即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在讲述这些内容时要逐渐启发学生们思考:“列强不断发动对外战争的决定性因素到底是什么?”答案必须从经济角度去考虑。一方面要让学生明确处于上升时期的资本主义是19世纪世界的主流,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求资产阶级建立对全世界的统治。另一方面从中国来讲,落后的经济、腐败的政治使封建国家危机四伏,为列强的入侵提供了有利时机。通过中外不同发展轨迹的对比,使学生们懂得了一个深奥的道理:任何民族国家之间,只要存在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就会产生矛盾乃至引发战争。在此基础上学生们的思想会变得更深刻。联系我们当今的时代,使学生明白努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定不移地贯彻“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使中华民族永远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培养学生深厚真挚的爱国情感
近代史上有许多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无论他是哪一个阶级,有着怎样的文化背景,遭受过何种坎坷的经历,都有着同一种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激励着他们前赴后继,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他们当中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有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有把生死置之度外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以及把毕生都献给了民主革命的孙中山等。无数的仁人志士,为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命运、救民于水火之中而四处奔走呼号,他们真正做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尽管他们提出改造社会的思想、主张不同,但无不渗透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中华民族具有勤劳勇敢、热爱祖国、反抗侵略的传统美德,从三元里人民抗英到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从资产阶级到无产阶级,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不停息的反封建反侵略的爱国运动,就是依靠这一点,我们的祖国虽然历尽耻辱和创伤,但终于站立了起来。对此西方列强已有了血的教训。义和团运动失败后,他们深刻地认识到,中国人民“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不策”。历史虽然已成为陈迹,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高尚的人格总是令人敬仰的,受到这种强烈爱国思想洗礼的学生们,他们更懂得热爱祖国,就必须为中华民族新的崛起而读书,这是自己义不容辞的任务,要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早日实现祖国统一而刻苦学习,立志成才。
三、培养学生开拓、进取、创新的品格
21世纪是开放、竞争的世纪,它自然要求我们学校培养出的人才也应该具备所有成功人士的优良素质,不拘泥于现实和传统,敢于打破自我封闭的围墙。就以近代史上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实践来说,开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如洋务运动,然而甲午战争的惨败而宣告其自强求富的希望破产。但这并没有阻止住中国人探索、追求的脚步,接下来的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在各自实践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认识到,不能仅仅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还应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于是他们先后提出了建立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国的革命理想并付诸实践,然而一幕幕悲剧之后,中国依然如故。但连续不断地打击并没使先进的中国人沉沦下去,他们又开始了新的探索、创新。陈独秀高举起民主和科学的两面旗帜,冲破了封建思想的阴霾,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伴随着十月革命的一声巨响,李大钊等人又高举起社会主义的大旗,由学习西方转向俄国学习。中国人就这样永不停息地开拓、进取和创新,经过长期的斗争和摸索,终于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真理,使中国革命“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曙光出现了。通过对上述内容逐渐学习的过程,学生自然认识到任何成功都凝聚着开拓者的泪水和汗水乃至生命。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鼓励学生,问题和矛盾无处不在,但只要有一股热情和孜孜不倦的精神,实事求是,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总之,在学习中国近代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多重素质的培养和塑造,不仅仅是为了掌握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锻炼学生能够面对现实、认清国情、自我完善发展的能力,更好地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向世界展示青春的自己,青春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