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丛中的温暖
2009-08-11李建平
李建平
1.走进树林
树林,在高原的顶端。
雄奇险峻、磅礴逶迤的群山,把树林乡隔离在县城最偏僻的群山丛中。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决定了这是一块贫瘠的黄土地。
要走进树林,就得沿着盘旋、蜿蜒的公路,穿过苍苍莽莽的群山,才能到达这个静谧、落后、荒凉的乡镇。要想对这个乡镇有更透彻和更深刻的理解,你就必须去领悟和思考。像一只旷野上空的鹰,在一定的高度。
祖辈生活在这里的民族,是一群百折不挠的民族。他们坚强地在这里不卑不亢地劳作、生息,像这片土地上那些瘦弱的庄稼艰难地疯长。
或许,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疼痛。
当“科学发展观”像一个动听的故事,家喻户晓、传遍大江南北的时候。它也像闪电、如骤雨席卷在这块困倦的土地上。时值,让我们走进树林……
2.消失的记忆
在树林,只要有小路,就有杜鹃丛林,就有鸟语花香,就可以走进任何一个村庄。
在某一个村口的一块老宅基地上,一间低矮、破旧的茅草房,笼罩在晨曦的薄雾中。土坯已经残缺不全,风轻轻一吹就有松土“沙沙沙”地往下掉,总会吓走几只跳跃觅食的麻雀。四围的空地上,开始长起庄稼了。
显然,这是主人遗弃的茅草房。
早晨的阳光是那么的和煦,旷野无垠中的孤寂在这柔光的轻抚下显得那么平和。曾经有过主人忙碌的身影早已销声匿迹,最后剩下这赤裸裸的残垣断壁,在时间中慢慢消失。
伫立在这低矮的茅草房前,我的思维处在一种活跃状态。
我在想象现实的苍白无力;想象物质的匮乏;想象生存的状态;想象生活的执着;想象生命的坚强;想象……
对这间茅草房的主人以及生活在这里的民族,我突然产生的是敬畏。
我不想思考太久了,我有一种强烈的欲望想更加走进这个村庄。
眼前的这个村庄,在温暖的阳光下,宁静而致远。一间间、一排排的水泥平房,错落有致,掩映在四面皆山的绿林丛中。苗家妇女织布机的声音,打破了早晨特有的宁静,飘荡在清晨的空气中;淳朴的苗家老大爷赶着肥壮的牛马羊群上坡了;苗家儿女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地上学去了。
多么和谐美好的一个村庄!
想起来了,这些宽敞明亮的水泥平房,是彝良县政府帮助贫困老百姓建立起来的“安居工程”。每年,政府都在各村大力投入资金,逐步解决贫困老百姓的住房问题,使老百姓都能住进宽敞明亮的水泥平房。
看到这样的村庄,我的心自然的明亮和暖和起来。
接近黄昏,我也该原路返回了。
村口,那间低矮的茅草房,依然伫立在黄昏的天空下。它的粗粝本色让你对昨天产生留恋与忘返。它的单调简陋让你感受到现实的幸福与美好。
那间低矮的茅草房,即将成为我们消失的记忆。
3.不让一个孩子辍学
树林在两省三县的交界处,特殊的地势和环境,决定了这个少数民族乡镇是落后和贫穷的。在穷不能穷教育,在苦不能苦孩子。走进树林的村寨,就会看见彝良县政府、县教育局刚建立起来的教学大楼,矗立在村寨里。走进学校,孩子们胸前的红领巾迎风飘扬着,脸上乏着希望的微笑,仿佛在告诉你今天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时光。他们再也不用在破烂、简陋的民租房里上课了,再也不用走好远的路去上学了。
在这样的一所学校,有一群特殊的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外出打工了,把他们留守在年迈的老人身边上学。这一群孩子是坚强的,放学后总是要帮助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挑水做饭洗衣,割猪草喂猪放牛马。晚上,才有空做一天的功课。这一群孩子也是自卑的,他们缺少父母在身边那种特有的爱和关怀。因此,他们孤独,他们常常面临辍学。
彝良县政府、县教育局高度重视,采取相关措施不让一个孩子辍学。早就下达通知和相关文件“不允许适龄儿童辍学”、“适龄儿童必须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乡政府和学校积极响应上级指示,做好教育方面的政策宣传:“学校实行零收费了”。“学杂费、教科书费全免了”。“贫困学生有补助了,偏远学生中午在学校吃饭不交一分钱了”……
基层的教育领导者和教师们,出于职责或者良心,极力克服重重困难,想方设法的留住每一个面临辍学的孩子。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引导孩子们不自卑、不迷茫、不困惑。引导孩子们树立信心、找到方向、看到希望。在爱的蓝天下,孩子们快乐、健康地成长。
在大山的深处,教师们不会辜负政府、教育领导的嘱托,铭记在心的一句话:“不让一个孩子辍学”。
4.新农村面貌
胡锦涛同志提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中国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树林,高原上的一个小乡镇,也以崭新的姿态诉说着这里的变化。
“教学楼盖好了。学杂费不用交了。教科书费免除了。贫困学生补助了。农业税免除了。化肥、籽种送到百姓家了。老百姓住进‘安居房了。特困户低保了。回风炉、卫星接收器优惠进万家了。家用电器下乡了。少生优生了。农村医保健全了。无息贷款了。电网马上改造了。柏油路通了。教学质量提高了。穷人的孩子读书不用担心了。土地不荒废了。庄稼成长了。看病不用愁了。生活水平进步了。科学发展观落实了。新农村新面貌了。社会和谐了。”
这就是树林的新面貌。
也许,我没有过多的发言权。最有发言权的,自然是群山丛中得到温暖的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