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原现代早期绘画风格成因解析

2009-08-11汪俊林

文艺评论 2009年3期
关键词:中原绘画

汪俊林

中原现代早期绘画因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现代美术教育、写实主义绘画、中原农耕文化、战争、自然环境的影响,形成了具有浑厚、粗犷的阳刚之气及浓郁的乡土气息的绘画风格。其阳刚和乡土之气具有粗中有气、朴而有神、浑朴相融的文化内涵。它反映了普通民众喜闻乐见的生活内容,表现了雅俗共赏的审美观念,成为20世纪中国繁荣的大众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中原现代早期绘画风格奠定了思想基础

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社会就沦为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甲午海战的失败使中国有识之士的内忧外患意识日甚一日,也“造成了传统政治与社会秩序瓦解。这瓦解过程,自然在中国人生活上造成很大的震荡不安;焦虑和恐惧;羞辱与愤怒。”他们总结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失败之症结,认为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需从文化、政治制度上进行改革,即从“道”上拯救国家。在陈独秀、胡适等人的努力下,1919年爆发了“五四”运动。他们把文化艺术视为一种科学,提出了“文化救国”和“艺术救国”的口号,使绘画也赋予了科学主义的精神。同时有人提出了“大众文艺观念”。艾思奇说:“‘五四运动的口号是提倡平民的写实文学,反对贵族的山林文学。它否定过去的与民众生活无关系的旧文艺,想把它改造成唤醒民众的工具。”康有为、陈独秀、徐悲鸿等人又着力倡导西方古典写实绘画和中国北宋写实绘画,反对清末时期流行的明清文人写意绘画,在当时他们的思想对全国美术界影响较大。此时,中原年轻的新一代画家在北京、上海求学,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大众文艺观念”和康有为、陈独秀、徐悲鸿等人提倡的写实绘画对他们影响深刻,可谓情有独钟。

二、中原近现代美术教育和写实绘画是中原现代绘画风格产生的基础

中原是中国古代美术教育机构的发源地,汉代的鸿都门学和宋代的宣和画院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美术教育机构。“鸿都门学创立于公元178年,学校设立在洛阳的鸿都,宋代的宣和画院创立于公元1082年,地点在开封”, 中原作为中国古代美术教育的重要地区至南宋时期衰落了。中原近现代美术教育的兴起是清末鸦片战争失败后,洋务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念。 1901(光绪二十七年),清廷诏谕:“全国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府、厅、直隶州改设中学堂,州、县改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中国开始兴办学堂,培养实用技术人才。陈瑞林先生说:“将‘图画手工美术教育纳入了包括声、光、化、电等格致之学的‘实学范围”。清政府《学部奏请宣示教育宗旨析》认为:“格致、图画等皆当视为重要科目”, 1866年即同治五年,福州船政局内的船政学堂开设了图画课程,1898年张之洞在洋务局内设图画课程,1902年袁世凯在天津创办北洋工艺学堂设图画课程。在这种背景下中原也紧跟形势于1902年在开封市前营门原游击衙署创办了河南大学堂并设有手工图画课程。大学堂总办由河南省布政使延祉、候补道胡翔林担任,另聘中西学教习13人,西方教员开始由中国人担任,后聘部分日本人担任。大学堂于1902年3月7日正式开学,学生200余”。当时的图画课只是一门制图普及课程,是培养其他专业学生的制图能力,后来的图画科是为培养制图人员的。图画课的教学内容以简笔画、铅笔画、水彩画、线描画为主。河南大学堂成为中原近现代美术教育史上最早的一所高等学校,教学内容以“四书”、“五经”、图画、算术、英语等课程为主,虽然其图画教学水平很一般,但它已具有西方近现代教育内容和形式,也标志着中原近现代美术教育的产生,这在全国也是较早的。

洋务运动失败后,变法维新的呼声高涨,梁启超说:“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 ,师范学堂兴起。1906年中原在简易师范学堂的基础上创办了河南优级师范学堂,随后开封女子师范学校、信阳师范学校、洛阳师范学校、汲县师范学校、东岳艺术学校、河南艺术学校、河南艺术师范学校、河南美术专科学校、河南女子艺术学校、河南建华艺术学校、华北艺术学校、中原艺术学校、大华艺术学校等近十几所学校相继开设了美术课程和美术专业,其数量在全国也是较多的。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创建于1919年的东岳艺术学校,其办学规模大,办学历史长。课程设置有素描、水彩、油画写生课,它以写生的教学方法代替了中原模仿式的教学方法,以写实的造型形式代替了中原写意的造型形式。中原近现代新一代的青年画家大部分出身低微,其长期生活于百姓之间,生存艰难。当他们运用写生的方法和写实的造型形式来表现中原百姓的生活时,其朴实的画风就自然流露出来,1919年东岳艺术等学校就有一些朴实的写生作品问世,之后谢瑞阶于1924年创作的油画《洛河早晨》和李剑晨创作的水彩画《观赛》,用笔奔放,气象质朴,其画风含有中原阳刚和朴实的文化元素,中原现代早期朴实的绘画风格开始彰显。上述学校在抗战前为国家培养了几千名的美术毕业生,他们大部分留在中原,形成了一个较大的具有朴实画风的绘画群体,所以近现代美术教育和写实绘画是中原现代早期绘画风格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三、战争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战争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譹?訛战争。中原自古就有“得中原则得天下”和“逐鹿中原”之说,所以,在古代和现代中原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有人统计,“在中国历史上从夏朝到明朝,全国共发生战争1500余次,而中原地区就有300余次,许多决定性的战役都是在中原地区进行的。” 清代在中原及附近大的战役有21次,辛亥至抗日战争前有68次,抗战时期有39次,解放战争有45次。在中原及附近发生的战争规模之大、频率之高居全国之首,如“中原战争,中原全省因战祸而沦为灾民者达1600多万人,逃走在外省的118.5万人,被拉夫者129.77万人”。长期的战争和战争之残酷造就了中原人勇猛和激昂慷慨的性格,也塑造了中原绘画博大雄厚、百折不挠的文化品质。另一方面战争也使中原人口锐减,如元末的农民战争造成了明代1381年“中原人口每平方公里12.85人”。历史上因战争因素而迁移的主要有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唐朝的安禄山之乱、南宋定都杭州及明代初期这四次人口大规模迁移,有的迁移的人数在百万人之多,有的时间前后达百余年。前三次是中原士族的外迁,后一次是山西平民的内移,这种人口的迁移促成了中原人口文化素质的下降,出现了文化衰退与萎缩的现象。有人在研究北宋中原学者迁移江南时说:“北方籍学者迁入江南的共115人,剩下的101人皆为中原人”。中原北宋宫廷绘画中的典雅、富贵气质的绘画风格也随着士族的外迁而远离中原,明代山西平民的内移使通俗和大众化的审美观念的绘画风格在中原有了生存的土壤。?譺?訛自然环境的恶劣。中原的政治、文化中心一直是洛阳和开封,这两个地方是黄河流域区,黄河水经常泛滥,干旱、蝗虫和瘟疫经常发生。1927年的《国民时报》所言“豫省又降雪二尺五六寸,天寒地冻,为向来所未见,西郊难民穷黎因奇冷而冻毙者甚多”。此言主要讲的是当时的省会开封,省会就冻死人,其他地方也就不言而喻了。1937年的黄河花园口决堤,近90万人无家可归,成为难民,后来在中原工作的画家黄胄看到这悲惨情景很震惊,画了百余幅黄泛区写生图,如《人吃人》、《狗吃人》。1941年秋至1942年夏大旱及蝗虫,“有几百万人被饿死”, 有的易子而食。除了各种国内战争和后来的抗日战争之外,中原农村的反抗斗争风起云涌,据相关资料统计,清末至民国初期“农民反抗斗争有76次,其中抗粮、抗捐斗争49次;反洋教、反洋人的斗争18次”。 由于生存所迫,中原的民间秘密组织众多,省内先后有哥老会、在园会、大刀会、小刀会、仁义会、弥勒会、龙华会、英雄会……出现和活动,发动了不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吴佩孚长期占据中原,其庞大的军费开支基本上是在中原搜刮的,几年中“在洛阳开销军费680万白银”; 冯玉祥也长期驻兵中原,其部分军费开支也来自中原。由是而观,中原民众之疾苦可谓全国之最,中原民众的生活悲惨,令人难以想像。常言环境可以培养人的性格,在这种环境中出生和成长起来的画家,自然就养成了刚烈、朴实的性格,当其性格与其画风统一时就会形成一种阳刚、朴浑的绘画风格,与花草繁荫、碧水青山、气候宜人、经济发达的江南孕育的文化截然不同。

四、农耕文化和中原传统绘画的浸染

中原是全国最大的农业地区之一,也是中国农业文明的创造者。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的生存方式在思想上产生一种循环论的思维方式和惰性思维形式,也使中原保持了农业文明的纯真性。中原民风淳朴,乡土气息浓厚。许多画家生于斯,长于斯,乡土情结和乡土思想较强。作为一个落后的农业地区,中原人有重农轻商的思想,有种田吃粮、心里踏实的观念。所以中原的商业和工业不怎么发达,导致了中原的经济落后,生活水平不高、质量差。当时的中原人一天三餐的主食是红薯或其他粗粮,能填饱肚子就满足了,也很少有菜吃;穿着也不讲究,黑色的破棉袄,肥大的棉衣裤上系一根绳子,一套棉衣能穿很多年,甚至一两代人。当画家用现实主义的观点和写实主义技法去表现农耕文明中的农民的内心世界和生活场景时,其艺术风格自然就会表露出阳刚的气质和乡土味。中原又是中华文化和绘画的发祥地之一,其早期的文化和绘画就是一种原始粗犷型的。如商代的青铜纹样大气、豪放,北宋的绘画雄强、浑厚。“五四”时期当中原明清时期的文人画风格被写实主义绘画形式代替,而时代又呼唤阳刚之气的艺术风格时,宋代及以前时期的阳刚之气的绘画风格又自然地被中原现代早期的画家主动传承。

经过四十余年的艺术探索,一批水平较高、风格显著的作品相继问世,标志着中原现代早期绘画风格已经成熟,如谢瑞阶于1955年创作的中国山水画《黄河三门峡全景》、马基光于1961年创作的中国人物画《喜悦》、陈天然于1955年创作的版画《收工》、王威于1956年创作的版画《社长与会计》、贺志伊于1964年创作的中国花鸟画《群鸡》。以上作品在创作思想上以反映现实生活为宗旨,在绘画语言上把西方写实绘画与中原传统写实绘画相融合,追求写实的造型语言,形成了浑厚、粗犷的阳刚之气和浓郁的乡土气息的绘画风格。它标志着中原现代早期写实绘画风格从萌芽到成熟这样一个发展历程。

中原的写实画风融入西方古典写实绘画和中原文化元素,既有阳刚、粗犷的阳刚之气,又有质朴的乡土气息,具有明显的黄河流域地区“土味”的特色。在中原现代写实绘画风格成熟之际,南京、杭州、西安等地方性的绘画风格在全国影响较大,而中原的现代早期绘画风格不被外界所熟悉,首先中原信息闭塞,像谢瑞阶、马基光等画家缺少宣传;其次中原现代早期写实绘画风格也显得有点单纯和单薄,缺少典雅的气质。另外,中原现代早期的绘画风格始于油画,但由于许多中原油画家在上世纪30年代转向对中国画的研究,使中原现代早期的油画在风格上还不成熟。中原现代写实绘画风格的形成,结束了近八百余年来中原画坛死气沉沉的局面,奠定了中原现代写实绘画以现实主义为主流的绘画精神,为中原当代绘画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作者为河南省信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美术学硕士,信阳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参考文献

许纪霖《20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0年,第386页。

周大鸣、秦红增《中国文化精神》,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7页。

唐小兵《我们怎样想像历史》,唐小兵《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4页。

陈瑞林《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历史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页,第34页,第51页。

陈德尚、王文中《开封市教育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页,第203页。

武汉军区司令部编印《历代中原战记》,武汉,武汉军区司令部,1972年,第1页。

陈传海、徐有礼《中原现代史》,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25页,第266-269页,第12页,第13页,第51页。

任崇岳《中原移民简史》,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25页,第160页。

曾广兴、王全营《北伐战争在中原》,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页。

猜你喜欢

中原绘画
新时代的啊哩哩
绿色农业逐梦中原
校园足球中原行活动掠影
如果历史是一群喵
三十六计之釜底抽薪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