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80后”的后网络时代经验

2009-08-11司马晓雯周欣瑞

文艺评论 2009年3期
关键词:个性化语言文化

司马晓雯 周欣瑞

从80后初次登上社会舞台,到现如今第一批80后正式进入社会,80后集体渴望从被研究对象的定位中逃离。作为一个新兴的文化群体,一个与以往不同的全新的,难以讨好却又乐于沉迷的审美群体,既是颠覆者也是创造者。

成长于一个经济飞速发展,信息爆炸的年代,从经济和文化两方面来看,80后都是得天独厚的一代人。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00年以来,全球化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快速地深入和细化,尚未踏出校园,80后就处在了一个多元文化事物、文化现象和文化思潮缭乱包围圈核心中。

网络的普及,延续并加剧了以电视为代表的第二媒介的影响世界的程度,且使得大众文化、平民文化在社会主流文化领域渐成燎原之势,这一现象不但打破了所谓江湖文化与庙堂文化相对峙的局面,而且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可以说,是互联网彻底改变了这个世界信息的获取与提供方式,而相较其前几辈人,80后也许也是第一代基本掌握了通过网络获取其想要知道的信息能力的一代,从享用者成长为参与者乃至引领者,80后一代已经进入了他们的“后网络时代”:冲出论坛和博客,更多的沟通平台被开发利用,多渠道抒写丰富了网络生活,热心于公众舆论,更多的原创作品叫嚣着对于话语权的渴望,甚至生成其独有的亚语言文化。

一、个性化空间诉求的升级:对各类新兴平台、表达抒写渠道的自主开发利用

对于多媒体平台的掌控和利用,除却技术上的因素外,更多地要求一定程度上的文化浸淫和文化渗透,从传统媒体过渡至数字媒体,则需要一段较长的适应和摸索的时间,在老一辈人刚刚学会应用各种聊天软件,纷纷开始写博客时,80后早已不满于单一渠道的抒写和表达,除了各种论坛和博客,豆瓣网、饭否网、校内网、各种音频视频上传空间、各种搜索网站逐渐成为80后的新型展示、沟通平台。其展示和表达更为多元化,需求更为丰富多样,互动和传播更为社会化,80后在这一方面充分显示了其对各种网络平台的掌握乃至运用能力,并且乐于制造更多的精神舆论阵地,其要求之强烈,其动力之无穷,我们不禁要停下来追问,这样的一种动力和要求来自何方呢?

可以这样说,在80后的早期网络经验中,他们更多地是去试着掌握或是享受既有的网络资源和技术成果,努力对网络这一新兴媒介进行适应和介入,但是当他们完成了这一时期的过渡后,对既有的一切熟练操作又使得他们产生了一种变革和发展的冲动。这样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冲动,并非每一个网民所具备,甚至不是早期刚刚接触、使用网络平台的80后一代所具备的;而是80后这样的一个有着特殊需求的群体,在完成对一个环境从陌生到适应到驰骋逍遥的这么一个过程后,自然而然产生的一种想通过改变和同化,进一步占领、控制网络这一话语平台的个性成长需要。

这种需要恰恰来源于80后现实生活中自我个性化空间的缺失。平心而论,80后一代,特别是成长于城市的独生子女,自童年开始,他们的生活就难以摆脱从家门到校门“两点一线”的模式,家长的过度溺爱,学校的应试教育,事实上大面积地扼杀了这一代人成长必须的个性化空间,所以许多80后的童年回忆总离不开动画、玩具、零食、连环画,因为这就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伴侣,他们在室内的时间远远多于室外,闭门造车式的孤独成长使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性蠢蠢欲动但又难免狭隘,他们需要倾诉也需要沟通。而网络,恰恰为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梦幻式的抒写平台,足不出户,也能天马行空,他们通过这一平台获取到的信息远远多于在家庭和学校里所获得的。所以,当既有的一些已开发的平台渐渐地不能满足他们的个性化抒写需要,对新的书写模式和平台进行创造和开垦,就是这一群体的任务,这就标志着80后一代后网络时代的开始。

论坛(bbs)曾经一度是平民文化的重要精神阵地,在博客(blog)出现后,发言权延伸为书写权,这一免费的、便捷的、更为私密的个性化展示的工具显然成为了80后的标志性平台,究其原因,较论坛这种大流量、公众化的舆论平台,博客的私密度和自由度无疑更高,在论坛中,参与者无疑占大多数,就算是版主也仍然属于管理者而并非主导者,而在博客当中,倾诉者和主导者的角色定位无疑满足了80后这一代心理上的诉求欲和展现欲,众所周知,小范围的绝对权利和自由总是甜美无比的,个性化得到最大程度的展示和抒发,正是追逐新兴事物的80后一代的最强音。

而这时,80后又开始致力于寻找、开发更多的表达、展示渠道,他们的博客有灵感时就连写几篇,没空时也一连几个月不更新,他们开始热衷于在豆瓣上分享书、影、乐,他们开始选择用手机在饭否上留下简短语句,在校内网上分享各式视频、言论,当人们感叹80后不再满足于在方寸玲珑之内伤春怀秋,开始从自我沉溺和探索走向成熟和沟通互动时,这实际上是80后个性化诉求的又一次升级和演化,也可以说是80后个性展示和抒写的一次进化。

以豆瓣网为例,很多人都知道豆瓣是,或者更确切地说曾经是众多80后交流思想的一个重要平台。由大众评论来推荐信息的豆瓣网的繁荣,可以说是80后“标签化情结”的登峰造极的产物。在80后的成长中,伴随着一个“自我标签”、“自我注解”的自觉过程,喜欢某一位作家、某一位歌手、某一部电影都是一个个标签,被狭隘地定义为某一种品位和个性的表现,被当作是对自己个性的一种形容和代表。如能找到同类,则是更愉快的一件事。

其实品位化和小众优越感在80后早期的博客生活中已经萌芽并发展,对多种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欣赏力和鉴赏力成为了他们展现和表达的另一主要动力和资本,也是一种讯号:更为响亮地展示着自我,渴望他人的关注和了解。

作为城市里独生子女的80后一代,网络生活成为了另一种重要的集体生活和群体经历,那么,他们现在的需求则是:进一步张扬,而后获得同类的肯定。个性化的彰显伴随着认同感的追寻,80后在网络这一公众场所中走出自然人的情绪表达,走向社会化的第一步。

无知无觉中,80后的开拓和追寻使得网络的各种平台逐渐平民化和吸引更多参与者,这实际上构成了对主流和精英话语平台的一种倾覆和入侵,这也是一部分80后开始对豆瓣产生异议的原因,他们不约而同地认为这块曾经神圣的精神阵地,由于群众食堂式的大众参与,已经失去了原本的味道,其实,这也属正常现象,每一个平台从小众走向大众,必然削弱那种独特的、个性化的神秘感和优越感,说得俗了就是“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好比一向只是三五知己小坐的咖啡厅摇身一变成了海鲜大排档,滋味儿还是有的,只不过略有精神洁癖和矜持感的一部分人,无论如何是再不愿涉足了。

二、对话语权力的渴望和争取:也谈大众评论媒体化和网络原创

在对网络空间的进一步利用和开发中,80后个性化诉求的另一个表现,就是要在公众的舆论平台中,争取一席之地,也就是争取思考权与话语权。拥有话语权是独立的标志。话语权能够左右社会舆论的内容与方向。80后以往习惯于生活在长辈和主流文化群体的话语权阴影之下,这严重制约了80后独立思维的发展与个性的张扬,于是日趋成熟的80后想要真正的独立话语权就不得不自己争取,又由于80后的实力远未足以掌握社会主流的话语权,所以网络为他们提供了主张和宣扬“自我的话语权”的平台和机遇。

“自我”包括两层含义:独立的思想、自由地思考。首先要独立思考,中国的家庭制度和教育体制最擅长抹杀学生的个性与独立思维,在与这两大制度抗争的过程中,部分80后突围,成为第一批独立思考者,韩寒就是典型代表。他们独有的叛逆精神和无知无畏的勇气使他们拥有异于常人的思考,带动舆论和思考的媒体化,甚至逐渐成为一种舆论风向标,他们既带有思辨精神,价值观又尚未完全定型,于是表现为一种有意识的边缘化的、自动抗拒主流的意识形态,被主流文化势力视为激进和叛逆。

而网络这一将话语权最大限度交还给个体的舆论环境,恰好淡化了参与者的社会身份,脱离了被教育、被管制者的身份,80后得到了一个独立思考、自由思考的自由身份,与此同时收获着挑战和颠覆权威的错觉与快感。

但是不可否认,80后对于大众评论的积极参与的确促进了社会舆论的多元化,开辟了更多种多样的舆论渠道,在各种平台中展现、陈述自己的价值判断和个性化观念,这其实又是一种模式的自我倾诉和表达,另一方面,网络原创文学的兴盛更好地表达、证明了这一点。

作为网络原创文学的大批量参与者,80后的写作显然与网络这一媒介密不可分,这一代人正式参与网络写作的早期经验,有很大一部分表现为博客写作,这一渠道较为随性和零散,难以成为更为坚实的读写平台,他们的博客大多属于私享性质,并未真正构成写作者→读者这一阅读关系,所以写作者也并未有意识地在进行文学创作,另有一部分开始在一些文学网站发表作品(如榕树下、清韵书院等),但数量不大,对网络原创文学的冲击尚未成型。

这一时期,80后中的早期领军人物,韩寒、春树、张悦然、郭敬明等开始陆续进入主流图书出版领域,正式进入同龄读者的阅读视野。耐人寻味的是,这一批先行者中,靠网络文学起家的似乎并不多见,他们大多是通过传统途径,杂志投稿或是作文大赛进入文学创作领域的,但是他们却对随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的80后网络文学创作产生了大范围的影响和强有力的推动。他们的作品在同龄人当中引起了巨大反响,他们笔下的属于这一代人的故事和情感体验,轻而易举地在80后读者群中获得了共鸣,随后,仿佛涟漪效应一般,去分享和抒写这些成长经历的欲望使得更多的80后投身于书写创作,从繁冗枯燥的应试作文和诸多经典名著中剥离出来,参与和发泄的快感使他们乐于用写作这种途径去争取自己在家庭压力和应试教育的双重压迫下,弥足可贵的话语权和叙述空间,个人情感和群体经验的高度重合使这些独生子女在被隔离的成长过程中找到了认同感和来自同龄人的舆论支持,像是水滴,迫不及待要跃入渐成声势的明日洪流,奋不顾身,无比依赖。这时,网络这一创造平台的兴起恰好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免费的、便捷的写作空间,至此,80后的写作也进入了“后网络时代”,超越了日记、自叙式的零散情感抒发,更多有意识的、有针对性的文学性作品陆续出现,上述的早期80后代表,他们的作品也毫无疑问成为了80后的写作范本,再加上一个不是80后的安妮宝贝(她才是真正的网络文学起家),他们所代表的各种风格也逐渐渗透到80后的写作当中。

相比于传统写作,在网络上进行创作,不需要投稿(当然也就不必承担被退稿的风险和失落),就能够使自己的作品得到公开发布,甚至还能获得相当数量的读者群和评论回馈,这显然有助于文学造诣、写作经验的快速提高,积累了一定的写作经验后,在早期80后代表的榜样表率下,很多80后选择了将网络文学进行传统的纸媒体出版,与此同时,众多出版商显然也发现了80后网络原创文学这一资源,一时间,大批还是学生的80后公然进入了主流图书市场,成为了正式的写手,这同时也意味着大批良莠不齐的80后作品迅速流向市场,这些作品的题材大多是青春校园小说和都市言情小说,似乎这一代人在年纪尚轻的时候,就已拥有了不输于长辈的情感阅历和感悟。

为什么80后在踏足主流出版市场后,如此迅速地扩充了他们的领地、空间,甚至于蚕食了图书市场的半壁江山?在这样一种看似宽容的阅读、审美环境下,它们质量是否还能得到保证?在这之中,网络这一媒介又扮演着怎样的重要角色?

事实上,确实是网络个性化平台的“零门槛”使得80后一代很快获得了一种便捷、高度自主的书写空间和表达渠道,并很快掌控、融入了这一群域,在这种环境下,写作不但变成了一种低技术含量的兴趣式参与,更产生了一种“自产自销”式的群体阅读、群体写作现象,早期,在这一针对面狭小,由同一群体的写作者和阅读者(甚至消费者)形成的创作圈内,创作激情过剩,而创作题材则相当单一和雷同,成长的孤独和痛苦作为这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和共同潜意识,造就了一系列半自传型的记述型作品,成为了贯穿始终的通用主题,且还能屡屡产生大范围的共鸣,年轻的书写者们动情地一再描写着应试教育的压抑和残酷,少年爱情的无奈和苦痛,以及孤独的成长记忆,创作欲望的充沛和现实经历的苍白使得这一类型的小说欠缺更深层的广域思考,同时,对于自我意识的过分关注也使得此类作品大多呈现出一种人文关怀的缺失。

网络原创的另一类热门题材,充斥着梦幻式的偶像言情,和对浪漫情节的极致构建,则是从各类电视剧集和一系列偶像崇拜中走出来的大多数80后能够轻易掌握和驾驭的题材,而此类题材缺乏现实基础和强烈的情感体验,缺乏一种成熟的命题能力和一个相对宽广的视野,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感情发泄和欲望分享。

至今为止,80后的网络原创作品的题材已经变得相当广泛,开始隐隐出现一种争鸣的局面,但始终罕见具有深度广度和较强文字张力的作品,商业化的普及,经典的缺乏,使得较多作品仍然难以摆脱情绪化的桎梏。但是80后参与写作的时间早,平台宽广,随着这一代社会经验的积累,若论创造力和平均写作水平,80后仍是拥有着较强优势的一大群体。

三、积极营造其特有文化语境:亚语言文化的生成

每个时代有其专属的语言体系和文化语境,网络带来了80后独特的网络文化价值取向。在这样一个大环境背景下,一种由于80后的积极推动而盛行的,以网络平台为土壤的新文化语境产生了,至此,一系列的网络流行语文化甚嚣尘上。

所谓的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异化的流行语言,饱含黑色幽默和调侃,多数时候属于一种打油诗式的,自娱自乐的语言游戏,间或起到一些掩饰和避讳的作用。如同电脑语言符号化一样,属于一种亚语言现象。这类语言从网络联系中出现,有的是因为运用时的简略和方便而产生的缩写、简写,有的是体现群体和小圈子特色的自造词,还包括一些电影电视剧,例如《大话西游》、《武林外传》当中台词的人名换用等。这类语言一开始仅在一些小圈子或是特定沟通平台中使用,而后在创造者的圈子中得到大面积认可而流行。

网络流行语自出现以来,由最初的几个“偶”、“GG”、“MM”,发展到现在成千上百的新词怪字如“Orz”、“囧”、“雷”、“很傻很天真”、“打酱油”、“萌”……来源典故以及生成因素多种多样。这种亚语言的盛行背后同时也体现了后现代文化的精神,以及80后所独特的亚文化心理,即无中心、边缘化、多元化,解放个性,追求自由。

在信息化、多媒体化这种大的环境背景下,亚语言文化一时间壮大发展到大众不得不注意、正视的地步,甚至于堂而皇之地进入了主流视野,于是,在数字传播的极致速度下,这无疑像是一颗小炸弹,引爆了一系列的争论,有人认为其丰富了人们的话语空间,是能够作为新语言现象被社会逐渐接纳和使用的;也有人对此无比抵触和反感,认为亚语言文化中充斥着大量尖酸刻薄的嘲笑和讥讽,其盛行是对中国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正统化和严肃性的一种污染,甚至借此来给这一代的年轻人定性——无原则、无底线地颠覆和背离传统、自私无知。

事实上,作为接受能力和创造能力异常强大的一代,80后从涉足网络以来,就以过分的热情投入到各种技术和成果的体验中,当他们的眼界开始愈加开阔,对社会的认知便因对种类繁多的信息的摄取而趋向清晰;当他们的技巧日益熟练,对事物的解决能力便因处理手段的多样化而显得快捷;而正是由于这些改变,另一种效应开始萌芽:他们不再能够虔诚地坚守某一家的信条,这也代表对这个不再神秘的世界不再心存过多敬畏,由此,80后的文化想像开始远驰、模糊,超越现实。娱乐的形式和基调占据了他们精神的领导层域,既有文化观念在狂欢声中被肆意地解构,多元主义的盛行导致了旧有文化语境的异化,这种亚语言文化的生成和盛行,有两大原因:

第一,社会具备传播该文化的传播技术和传播渠道,而80后熟悉并掌握着这些技术和渠道。2000年以来,更多普通家庭大幅度迈入了传播多元化的时代,各种媒体各种有形无形的舆论平台加快着信息的传播和交流,而网络为大家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等的交流平台,这也就是亚语言文化得以生成的肥沃土壤,只要一出现就能在短时间内传播给大量的受众。

第二,80后的文化消费需求。80后一代对一切新生事物充满兴趣,容易受人影响,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样强大,再加上独生子女的孤独以及应试教育的压抑,他们大都急需一种释放与发泄,这种发泄方式有时就表现为一些文化观念上的探索和颠覆,他们需要一种自己的文化氛围,自己的语言体系。

网络语言虽不源自现实生活,却也是大众化的,拥有相当的群众基础;语法虽经不起推敲,运用起来却也颇为得心应手;饱含调侃、自嘲之意, 是因为80后对于这个社会总有那么些无奈,只有在一种嘲人嘲己的黑色幽默里,流传下这样一些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字与风格,是用更为易懂的语言来表达他们对主流价值观的态度,是充满草根精神以及时代色彩的。

80后多是从“家门”到“校门”的两点一线的孤独的一代,在社会实践这一方面,比起60、70后是相当逊色的,遑论应试教育,无疑是网络使80后的知识、见闻急速膨胀,让他们以各种视角观察、了解、甚至体会世界的存在方式。他们是一股新兴的力量,也许轻狂而漏洞百出,然而锐利,锋芒毕露。

经济的飞速发展为一切提供基础,时代的变革带来思想和文化观念上的革新与阵痛,站在传统媒体与数字媒体的交界点,同时承受着文化的两极所带来的侵蚀和冲击,仅此一次的时代机遇和体验,正是80后独一无二的祭旗东风之所在。

(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80后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

猜你喜欢

个性化语言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为小学英语个性化合作学习单做加法
谁远谁近?
我有我语言
同桌宝贝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有趣的语言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校本课程开发的个性化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