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回眸:黑龙江报告文学(1946-2005)

2009-08-11黄光伟张良丛

文艺评论 2009年3期
关键词:报告文学黑龙江历史

黄光伟 张良丛

与内地相比,黑龙江地处祖国边陲,文化相对落后,而且很早就沦落为列强的殖民地。抗日战争时期,黑龙江报告文学在特殊的历史境遇中,发挥了反映现实的作用,控诉了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给人民造成的可怕灾难,歌颂了黑土地人民可歌可泣的英勇斗争,使内地了解到沦落后的东北人民的真实生活。其中最著名的是作家孙陵在《光明》上发表的《边声》(后来改名《从东北来》,并出版了单行本)。孙陵以自己耳闻目睹的事实,控诉了日本帝国主义的罪行,讴歌了义勇军英勇顽强的抗敌斗争。

抗战胜利后,黑龙江文学艺术受到了解放区革命文学的深刻影响,展现的是积极、向上、新生的精神风貌。一大批来自延安的文艺工作者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带到了黑龙江,使得黑龙江文学艺术在“为工农兵服务”的旗帜下具有了鲜明的革命文学色彩,并且具有了“延安式”的歌颂新事物的政治抒情基调。我们今天看到,黑龙江报告文学在解放区时代,主要是刻画抗联将士不畏强敌、英勇战斗的英雄形象,表现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心、驱除倭寇的民族精神的。其中有著名左翼作家白朗的《一面光荣的旗帜——记抗联女烈士赵一曼》、《抗日联军的母亲》,抗联英雄冯仲云的《抗日联军英雄于天放》等。以抗联英雄为题材的报告文学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时间抗联英雄的故事家喻户晓、广为传播。革命文学与政治抒情传统是黑龙江报告文学历史发展潜在的精神血脉,几代作家忧国忧民、关注现实、辛勤耕耘都与这个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一、历史新纪元的激情抒写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开辟了历史新纪元。从1949年至1966年“文革”前,是黑龙江当代报告文学发展的第一阶段。这一时期,报告文学一方面礼赞黑土地特有的历史和现实的英雄形象,如抗联英雄们在白山黑水之间与日寇的英勇斗争,十万转业官兵开拓北大荒的可歌可泣的感人事例等等;另一方面,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欢呼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诞生,响应党的文艺政策,满怀激情地歌颂祖国,歌颂党,歌颂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新人新事。社会生活的巨大变革,抗美援朝、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运动等社会生活内容纷纷进入报告文学的视野。在这片饱经沧桑的黑土地上,报告文学形成自己鲜明特色,书写自己光辉历史。

在黑龙江,由于长期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特殊历史,造就了许多威武不屈、英勇杀敌的抗联英雄,流传在民间的抗联英雄故事作为“真人真事”自然而然地成为以真实为创作原则的报告文学首选素材。同时,一些抗联英雄,也将战火硝烟中的非凡经历“报告”出来,并以此对青年一代进行革命历史传统教育。如轰动一时的于天放自传体报告文学《牢门脱险记》,李延禄的长篇革命回忆录《抗联第四军的童年》(骆宾基记录整理),宏伟关于抗联第三军前身珠河县抗日游击大队回忆录《计歼汉奸队》等都是颇受欢迎的作品。那是一个崇尚、歌颂、热爱英雄的年代,整个社会都弥漫着英雄崇拜的精神氛围。英雄们英勇战斗的业绩、为人民前仆后继的献身精神、传奇的战斗经历像磁石一样吸引人们的目光。这些作品自然朴实,然而,艺术表现上却相对粗浅、稚嫩。

建国初期报告文学也充分地反映了黑龙江社会生活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反映了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反映了各行各业生产及工作中的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的先进事迹,反映了广大人民奋发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这些作品今天读来仍能感受到那扑面而来的火热的时代气息。1953年,黑龙江文联出版了“黑龙江文艺小丛书”,其中题名为《劳动的喜悦》是一本小册子。这是以“真人真事”的方式记述并表达的普通劳动妇女创造新生活的感人事迹以及她们洋溢内心的喜悦,文体短小精悍、形式活泼,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表达富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有些段落就是鲜活的日常生活口语,读之朗朗上口,人物的音容笑貌跃然纸上。崔岚的《劳动的喜悦——记杨显亭农业生产合作社妇女参加劳动的过程》,写普通家庭妇女如何摆脱封建思想羁绊走出家门参加生产劳动,沐浴新社会的阳光雨露,实现自身价值,获得身心解放的过程。苏非的《节省为了谁——董殿福农业生产合作社里的故事》,通过节约一根麻绳两个钉子的生动细节描述,表现了当时人们艰苦奋斗建设新国家的感人事例。

“大跃进”期间,响应党的文艺政策号召,全国兴起的写“三史”的运动也在黑龙江掀起了热潮。广大群众参与写作的工厂史、农场史、人民公社史不断地出现在报章杂志上,构成独特的文化景观。从比较宽泛的意义上看,有些纪实性的作品也是可以看作报告文学这一文体的。应当说,这其中良莠不齐、优劣参半,真正具有思想性、真实性、艺术性的好作品并不多。但是,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映现出了那个时代的真实的历史风貌,描绘出了我们的人民在抗美援朝、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等历史进程中英勇无畏、奋发向上、苦干实干、开拓进取的英雄形象。那些用文字描述的历史光与影至今仍然清晰地烙印在人们心灵的底片上。《三十六棚——哈尔滨车辆工厂史》、《燕窝岛》、《友谊颂》等等纷纷出现在《黑龙江日报》、《北大荒》、《佳木斯文艺》等报刊杂志上。应当特别指出的是,这是历史上非常独特的集体写作的方式,往往是集体讨论、集思广益,个人执笔而写就的。《三十六棚》就是这样的作品,其著者署名是哈尔滨车辆工厂、哈尔滨师范学院编写组。翻开《三十六棚》,犹如舒徐展开黑龙江铁路工业的历史画卷,这一画卷记录了铁路工人在沙俄铁蹄践踏下的斑斑血泪,描述了铁路工人不屈不挠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展示了铁路工人在新中国成立后扬眉吐气、意气风发为支援抗美援朝、经济建设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燕窝岛》是用文学形象描述的北大荒的开荒史,解放军转业官兵、知识青年、全国各地的民工汇聚在茫茫的高山雪原,披肝沥胆、呕心沥血,用他们的热血、汗水创造了人间奇迹,使千年沉睡的荒原变成了举世闻名的大粮仓。

历史无可避讳。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建国初至大跃进时期的报告文学多是紧密配合当时的政治形势之作,在题材的广度、深度开掘方面明显缺乏思想深度,尤其是对“大跃进”本身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缺乏批判性地理性反思,无法揭示这一事件给我们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无法透过历史的帷幕看到整个民族陷入盲目狂热的可怕状况,无法获得整体性的真实历史信息。这一时期的报告文学在艺术表现上还显得稚嫩、粗糙,如文体自觉、审美表现、人物形象塑造、细节描写等方面还有这样那样缺陷。我们既不能苛求也无法重塑历史,但是,我们希望站在当今时代的高度看到历史的本来面目,理性地思考文学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在某种意义上,历史本身就意味着局限。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建设成为新时代的主旋律,新中国的建设者们把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的梦想不仅仅写在报告、文件、甚至个人的书信里,而是身体力行,落实在为建设社会主义大厦添砖加瓦的行动中。报告文学作家们把目光聚焦在那些具有重大影响的重点工程建设上,他们满怀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创造的激情,深入工地、厂房、车间,热情地讴歌那些在生产建设中挥洒汗水、忘我工作的干部、技术人员、工人,赞颂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伟大精神,讴歌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在那些反映黑龙江经济建设成就和人们精神风貌的优秀作品中,刘白羽的《从富拉尔基到齐齐哈尔》,袁木、范荣康的《大庆精神大庆人》十分引人注目。

刘白羽这个以优秀的战地通讯和散文《长江三日》闻名全国的著名作家,重返昔日战斗、工作过的嫩江大地,他为眼前灯火辉煌、钢水奔流的重工业基地富拉尔基的巨大建设成就而激动、感怀,写下了《从富拉尔基到齐齐哈尔》。这是一篇“速写”式的作品,由“红色的江岸”,“飞奔在未来的林荫大道上”,“梅丽斯区的青年”三个故事片段构成,叙事简洁流畅,结构紧凑清晰。刘白羽善于驾驭气势宏大、内容丰厚的社会生活题材,兼之以激情澎湃的抒情诗笔触,为我们勾画了一幅社会主义新工业建设的壮美的图画,洋溢着那个时代特有的理想主义精神。尽管这部作品带有作者想像、夸饰的成分,但是,这不是虚假的浪漫主义,不是矫揉造作,而是发自内心的对那个时代人们团结奋进、昂扬向上、乐观豪迈精神的礼赞。

大庆精神是那个时代的精神高度,铁人形象是那个时代的巍峨丰碑。新中国五、六十年代那种大公无私、英勇无畏、严肃认真、奋发向上精神肖像的最杰出代表就是大庆人大庆精神。《大庆精神大庆人》就是彰显这一时代精神的好作品。大庆人英勇无畏、大公无私的精神是由许许多多像铁人这样平凡而伟大的英雄群象体现出来的,他们是马德仁、薛国邦、朱洪昌、毛孝忠等。为了保证钻机的正常运转,他们跳下冰冷的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为保证供水工程,他们忍着疼痛用双手捂住管道的裂缝让焊工在自己的手边焊接;为了保障紧急电话的畅通,他们用身体链接断了的电话线。大庆人严肃认真、精益求精的精神体现在踏踏实实的具体工作中,体现在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工人硬是用铁锹、磨石铲平磨光了五毫米质量误差这样的事件中。尽管这部作品带有政治舆论宣传的色彩,人物形象的刻画有些脸谱化,缺乏鲜明而生动的细节描写,语言表达明显带有那个时代政治抒情的格调,是比较典型的宏大叙事,但是,我们不能否认这部作品在反映大庆人大庆精神上所做出的贡献。

我们应该看到,随着新中国建立后一系列的政治运动的开展及深入,主流意识形态话语逐渐强化、内化为知识分子文化心理欲求,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逐渐失控,报告文学也同其他文学体裁一样,被捆绑在政治的战车上,逐渐沦为政治的工具,作家的审美个性、审美理想施展的空间受到了压抑,文学内在的精神丰富性也受到了遏制,作家明显缺乏对社会历史进程中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社会现象的独立判断、批判性思考。报告文学作为时代精神的表达者这一功能还无法真正实现。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总体成就并不高,这集中表现在还没有出现具有独特艺术表现风格的作家,还没有在全国获得重要影响的作品。

二、“文革”十年的沉寂

黑龙江报告文学的第二个阶段是“文革”十年。十年“文革”给我国文艺界带来的巨大损失是无法估量的。这一场号称“文化革命”的历史浩劫,又一次以知识分子为主要的批判对象,在这场史无前例的可怕灾难中,黑龙江作家也和全国作家一样,不仅被剥夺写作的权利,有些甚至连基本的生活条件也被剥夺。作家们在动荡黑暗的年代里,在强大的政治风暴的淫威下或头脑发热或盲目跟随或战战兢兢或明哲保身或缄默不语,几乎没有留下什么像样的作品。黑龙江文学艺术也同全国一样一片凋敝、荒芜。

三、历史反思与改革开放的新篇章

1976年,“文革”十年浩劫结束,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改革开放的春风唤醒了沉睡的中国大地,文学艺术重新焕发出蓬勃而旺盛的生命活力。“五四”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逐渐恢复,启蒙精神重新萌生并进一步弘扬,尤其是人的价值与尊严被重新发现,人道主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作家主体意识逐步觉醒,审美标准逐步取代政治标准,这同以往的革命文学与政治抒情传统判然有别。黑龙江报告文学在这一大的背景下,厚积薄发、喷薄而出,形成了令全国瞩目的发展高峰期。这一时期,一批优秀的作家、作品不断地涌现,评论界好评如潮,许多作品甚至在全国引起轰动效应,连连获得全国报告文学大奖,如刘宾雁的《人妖之间》、程树臻的《励精图治》、蒋巍的《在大时代的弯弓上》、贾宏图的《大森林的回声》、张雅文的《呐喊!不仅为一个人,一座山……》等等。这些作品或反思“文革”十年历史教训或展示改革开放的重要性与现实阻力或刻画改革者的锐意进取的形象,为改革开放的顺利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舆论环境与精神氛围。黑龙江报告文学作家形成了优秀的创作群体以“集束”式的创作迅速走向全国,具有了全国性影响,在报告文学的题材拓展、主题意蕴深化、艺术表现等方面达到了新的高度。

《人妖之间》是新时期文学发展的一个纪念碑。《人妖之间》开了新时期“问题报告文学”的先河。1979年问世的《人妖之间》今天读来仍然振聋发聩、发人深省。《人妖之间》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五四”文学精神发扬现实主义光荣传统的典范之作,它的战斗精神,它的高度历史责任感,它的反思建国以来经验教训的思想深度,它的揭示现实弊端的批判性力量,都是弥足珍贵的。《人妖之间》体现了作者冷峻、深邃的批判性思考,严肃、精细地解剖社会毒瘤的科学态度,对美好生活憧憬与挚爱。王守信这个当时震动全国的大贪污犯,这样一个“粗鄙、浅薄”的女人是怎样发迹登上政治舞台的,是依靠着一种什么样的力量有恃无恐、为所欲为的?我们这个社会肌体怎么会孳生出这样一个毒瘤?“文革”十年究竟给我们这个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危害?我们的党和国家应当从这个案例中吸取哪些深刻的教训?《人妖之间》就是对这一系列问题的形象而深刻地解答。这部作品的思想成就为世人所称道,是有定评的,而对其艺术成就论者较少。这部作品的艺术成就比较集中地体现在艺术构思和小说化的艺术表现手法上。在艺术构思上,刘宾雁把王守信这个社会毒瘤的产生放置在十年“文革”全国动乱,黑白颠倒、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这样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下加以考察、剖析,王守信结党营私、为所欲为的当代“神话”的形成过程及其恶果便分外鲜明地凸显出来。正是在这一广阔而深远的历史背景上,作者组织情节、刻画形象、布局谋篇。刘宾雁紧紧抓住王守信善于利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结党营私这个环节展开他的批判性思考。“权利”网是保护王守信的大红伞。宾县县委、地区、省里都有王守信的保护伞。“纲举目张”,封建主义官官相护、裙带关系等等就是这张网上的纲。《人妖之间》所有写到王守信的章节,都涉及到这个魔力无边的网,这张网祸害了国家和人民,可是我们许多干部、群众得了“软骨症”,敢怒不敢言,默默地忍受着这日复一日的可怕灾难。《人妖之间》在艺术表现上有比较明显的小说化的倾向,个性化的人物语言、精彩的细节、社会环境的描写等等都是其引人入胜重要因素。

十年浩劫之后,全国上下掀起了改革开放的大潮。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刻,那些内心深处葆有“五四”精神传统的中国作家,重新看到了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他们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神圣的使命感,站在时代的前沿,渴望为这个伟大的时代变革推波助澜。同时在噩梦中醒来的民族也急于重构精神信仰,重建精神家园,重新树立民族自信心。“改革”聚焦了整个民族焦渴的目光。然而,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新旧体制交织,百废待兴、百业待举,人们还不大清楚改革的具体内容、走向,尤其是它可能带来的结果。文学艺术正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担当了时代启蒙精神的重要角色。具有启蒙精神的“改革文学”应运而生。1980年程树臻的《励精图治》在《当代》发表,评论界将这篇作品看作报告文学改革题材的发轫之作。《励精图治》在这个大背景下一经发表就轰动全国,引人注目。应当说,这是黑龙江报告文学走向全国的一个重要的开端,是黑龙江报告文学在那个难忘的历史岁月取得的重大成就的一个标志。《励精图治》的脱颖而出,在于集中地揭示了经济改革的实践中,极左政治路线、旧的经济体制所形成的强大阻力与锐意改革、开拓进取的改革者之间的尖锐矛盾冲突,以及领时代风气之先改革者大刀阔斧地改革进程。显然,这部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在于敏锐而深刻的现实性、真实性。闻名中外的齐齐哈尔重型机械厂经历了十年动乱,生产停顿、秩序混乱、人心浮动、人才外流,变成了一个脏、乱、差的乱摊子,厂长宫本言受命于危难之际,他从首先解决工人、干部的实际生活困难入手,气势凌厉地进行整顿,大胆地提拔使用人才,重建并强化生产秩序,极大地激发了职工的工作热情和主人翁精神,广大职工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生产效率大幅度提升,“一重”重新成为共和国工业的顶梁柱。《励精图治》突破了以往“车间”文学的写作模式,把眼光从车间、工厂放大到社会,揭示改革中的矛盾、困难与斗争,描写新时期刚刚崭露在地平线的变革曙光。同时,《励精图治》还细致地描写了宫本言的目光远大、果敢刚毅、稳健细致、方法灵活的性格特征。在充分评价这部具有开拓之功的作品的同时,我们也应实事求是地指出,这部作品是发轫之作,在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尤其是情感世界方面还是比较薄弱的,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

20世纪80—90年代,黑龙江文坛接连不断地涌现优秀的青年作家,他们一登上文坛,就崭露头角、备受瞩目。他们是有着特殊经历的作家群体,他们曾沐浴共和国的阳光雨露,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特别是经历过上山下乡的艰苦磨练,情感更加成熟,思想更加敏锐、深刻。特殊的人生阅历让他们对新时期的改革开放以及中国现代化的前景有了更深沉的社会历史责任感。蒋巍、贾宏图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蒋巍与贾宏图合作的《大洋的此岸与彼岸》、蒋巍的《在大时代的弯弓上》、贾宏图的《她在丛中笑》、《大森林的回声》等作品在20世纪90年代产生了轰动效应,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不断获得全国报告文学大奖,这些作品甚至被改编成了电影、电视剧、话剧等多种艺术形式。他们也进入全国优秀报告文学作家的行列。应当说这是黑龙江报告文学又一重大收获,黑龙江报告文学也由此在全国文坛占据了有利的位置。

1983年,蒋巍和贾宏图共同创作了《大洋的此岸与彼岸》,作品一发表便引起很大反响,引起文坛的广泛瞩目。此后,蒋巍迅速成为在全国有很大影响的优秀青年作家。他的《在大时代的弯弓上》以及《头版头条消息》、《中国“地龙热”——疯狂与愤怒》、《人生环形道》等一系列作品不断地刊登在全国各大报刊杂志上,受到广大读者及文学评论界的好评。《在大时代的弯弓上》描绘的是在改革的大潮中“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的优秀企业家邵齐惠以及他的领导班子的光辉形象。这部作品同其他改革题材报告文学有很大不同,不仅仅叙述邵齐惠顶住压力以严治厂、狠抓科技进步、尽全力搞好职工生活等改革措施,而且用饱蘸激情的笔墨描述邵奇惠不同凡响的成长经历,细致刻画他的稳健睿智、气势凌厉、善良同情的性格特征,让人们看到企业家不仅仅是改革大潮中的英雄,同时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理智有情感的、闪烁着人性光辉的大写的人的形象。这同改革文学初期改革家形象塑造“扁平化”,人物性格单一化倾向构成鲜明的对比,这是改革文学的又一重要收获。此外,这部作品中时时流泻出诗意丰沛的语句,或清新流畅或激情澎湃或汪洋恣肆,使得报告文学这一文体更显得摇曳多姿、熠熠生辉。蒋巍的报告文学创作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全国的报告文学作家中是独树一帜的。他的报告文学具有批判性的思想力量、政论性强、语言表达气势恢宏、诗意丰沛,细节描写生动鲜明,人物形象血肉丰满,应当说,他的报告文学取得了比较高的艺术成就。

贾宏图也同蒋巍一样是具有全国性影响的重要作家,他的报告文学接连几届获得全国报告文学大奖,是黑龙江报告文学的代表性作家。1983年7月他在《报告文学》发表了《她在丛中笑》。作品一面世竟然“洛阳纸贵”。全国几十家报刊纷纷转载,甚至被改编成了电影、电视剧、话剧、相声等其他文学体裁。贾宏图对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及其阻力有着不同于常人的深刻见解。改革亟需人才,不仅需要一大批像安振东这样有知识有才能的人才不断开拓工作新局面,而且更需要爱护人才的精神氛围,更需要创造出给人才施展才干的良好的社会环境,需要千千万万像陈秀云这样的“伯乐”,只有这样,改革开放才能不断深入、才能取得成功。正是在这一点上,《她在丛中笑》精神境界立意高远、思想深邃。因此,《她在丛中笑》超越了改革开放初期的同类报告文学,将主题意蕴提升到一个新的精神高度。这样的报告文学无疑是时代精神的真正表达者,因为它传达出了历史进步的足音。

1990年4月,贾宏图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了《大森林的回声》,这篇以伊春市委书记杨光洪心忧天下、正直坦荡、大刀阔斧、上任伊始整肃不正之风,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热烈欢迎,很快伊春市出现欣欣向荣、蒸蒸日上新局面为主要内容的报告文学契合了当时的社会语境、人们的精神需求,作品不胫而走,广为传播。《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对这一契合了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大森林的回声》标志着贾宏图的报告文学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一个思想及艺术表现成熟的高度。言其思想成熟,是说贾宏图报告文学的题材选择与开掘不仅仅局限于黑龙江地域范围,而是站在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这一大的格局中思考现实存在的种种问题,《大森林的回声》这一题材选择的意义就在于当时全国政治风波涌起形势混乱,而伊春市却风平浪静,生产生活秩序正常,社会安定团结,这一引人深思的典型事例对于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因此,这一题材选择与主题提炼就拥有了新的思想制高点,这也正是这部作品能获得轰动效应根本原因;言其艺术表现成熟,是说这部作品充分体现了他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质朴凝练、深沉厚重的艺术风格,即凝练隽永、生动淳朴的语言格调,灵活多样的结构,崇高壮美的人物形象塑造。《大森林的回声》是黑龙江报告文学在新时期所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

此后,贾宏图又陆续出版了报告文学集《跨世纪人》、《大江向洋去》等,对黑龙江在改革开放中涌现的优秀人物、对中俄边境贸易等重大事件进行了全方位的“报告”,这些作品表现出作者对改革开放历史潮流的敏锐感受与深入观察、表现出深沉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展示出独特的地域风情、蕴蓄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意味,是黑龙江报告文学整体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社会转型期表达空间的拓展与抒写

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黑龙江报告文学的创作进入了第四个发展阶段。1992年,中国进入了以确立市场经济体制为标志的崭新的社会转型期,很快这一浪潮席卷了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等各个领域,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正如梁启超在19世纪末所感叹的那样中国正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市场、效率、金钱、利益,日益占据社会生活的中心位置,成为人们追逐的主要目标,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与引擎。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来实行的市场经济体制及其运行方式在中国的大地上渐渐夷平了以往我们在精神领域引以为神圣高尚的事物,所有的一切都摆放在经济利益的天平上加以考量。这正如马克思所言:“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这就是韦伯社会学意义上的“祛魅”过程,其在中国文学领域中的表现就是,文学引领时代潮流、成为时代精神的表达者风光难再,新时期以来曾经大放异彩的人道主义精神也逐渐式微,审美的理想化空间逐渐萎缩。人们关注文学的目光也开始漂移,改革开放初期叱咤风云的英雄形象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人们开始关注日常生活场景、开始搜寻历史传奇、开始注意平凡人生。这是文学发展的“无名”的时代。

这一时期,黑龙江报告文学也出现了新的发展格局。这表现在,题材领域进一步拓宽,不再囿于改革开放初期仅仅关注改革家一类的英雄人物,而是转向平凡的人生状态,书写普普通通的人的生活及情感;转向历史领域,转向历史角落里那些被人们遗忘的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及事件。同时对于本地发生重大的事件做出了积极的反映。这有两个比较重要的走向,一是描写平凡人生的报告文学不断涌现。一是富有传奇色彩长篇报告文学的异军突起。

平凡人生的真实描绘。报告文学作家用饱含情感的笔墨描绘那些普普通通的工人、农民、教师等,讲述发生在他们身上的那些并不传奇却真实感人的故事,赞美他们平凡中的伟大。如屈兴岐的《关于支点的故事》、姜孟之的《壮哉!红松精神》、艾明波的《他,让死人说话》、刘凤山的《大山的儿子》、王晓升的《眼睛的故事》、李家兴的《编制希望的花环》等等。屈兴岐《关于支点的故事》篇幅短小精粹,构思精巧,人物形象刻画细致入微,语言凝练流畅,主题表达含蓄,读来引人入胜。王经波,全省独一无二的特级架子工,几十年来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工作热情创造了许多令人难以想像的工作奇迹。按说他的感人事迹很多,怎样才能突出他的性格特征、刻画好这个人物形象?构思精巧、精心选择材料是这部作品突出的艺术特征。屈兴岐就从王经波非常善于选择起重工作的“支点”入手来构思、营构这篇作品,“支点”是串起整个故事情节的叙述的金线,几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事件犹如这金线上熠熠生辉的珍珠。这部作品明显带有中国古典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影响痕迹。

王晓升的《眼睛的故事》写的是尚志市“视觉第一,中国行动”的义诊活动。许多白内障患者在白衣天使灵巧的手术刀下终于重获光明,感受到了巨大的社会温暖。尚志市的人们会记住残联理事长陆风亭、医疗队队长万维衡、市委市政府领导柳兴、解放军211医院医生于彦妹、护士长芦凤兰等为了广大群众利益所做出的一切。这次光明行动像春风一样抚慰着大地,温暖着人们的心胸。这篇作品语言清丽流畅、细节真实生动、结构清晰。

李家兴的《编制希望的花环》写的是特级教师柳玉芳,细心体察孩子的心理,用她的爱、学识去浇灌、培育这些幼小的花朵,用正直、善良、美好的道德情操去感化孩子,春风化雨,小树茁壮成长的故事。

传奇性长篇报告文学的兴起。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报告文学的题材领域的范围拓展越来越宽泛,越来越深入,作家们根据自己的兴致、专长以及自己涉足的生活领域自由地选择各种题材,或聚焦某一重大的历史事件或集中笔墨描绘典型人物或进入历史领域寻找传奇故事或以问题的方式揭示生活存在的某些弊端等等,应当说这是社会转型所引发的新的创作现象。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长篇报告文学,如郑加真的《北大荒移民录——1958年十万官兵拓荒纪实》,张雅文的《玩命俄罗斯——中国人在俄罗斯纪实》、《韩国总统的中国“御医”》,修来荣的《陈龙传》,吴宝三、曹锋的《马永顺传》,孙宝范、卢泽洲的《铁人传》等等。郑加真的《北大荒移民录》不同于以往正面报道十万转业官兵英勇无畏、真诚奉献的感人事迹,而是掀开沉重的历史帷幕,让我们看到了当年许多英雄背负着沉重政治包袱,甚至背负莫须有的罪名在荒原上抛洒血汗、奉献青春、奉献家庭,为共和国开创了麦浪滚滚、稻花飘香的米粮仓的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穿越历史迷雾,还庐山真面目,是需要非凡的勇气与胆识的,今天当我们触摸到这段历史真实的时候,不能不对作者致以真诚的敬意。张雅文的《韩国总统的中国“御医”》极富传奇色彩,韩晟昊是一个游走、穿行在国共两党政治斗争的漩涡之间有争议的复杂人物,为这样的人物树碑立传本身就是极大的风险,张雅文紧紧抓住韩晟昊刚直不阿、心胸坦荡的性格特征展示其跌宕起伏、坎坷不平的传奇人生,情节真实可信、人物塑造栩栩如生。人们仿佛回到了风云变幻的历史岁月。张雅文勇于探索的精神使得她在报告文学题材选择上不断开拓新领域,她也在文学艺术的天地里获得了创造自由,获得了新的收获。她的报告文学写作为黑龙江文坛增添了新的光彩。吴宝三、曹锋的《马永顺传》描绘的是为黑龙江林业建设及发展做出很大贡献的全国知名的劳动模范马永顺,他年轻时是伐木英雄,创造过惊人的奇迹,年老退休却立志要让荒芜的大山重新披上绿装,他怀着赤诚的心带领家人、带领林区人民植树造林,为子孙万代造福。这部传记朴实无华、真实感人,文笔流畅、细节生动,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普普通通却又光彩照人的可亲可敬的老英雄形象。人们会铭记,小兴安岭的万顷林海会铭记,共和国的历史会铭记——马永顺的英名和不朽业绩。马永顺,黑龙江人民心目中的一座巍峨的精神丰碑。

在反映平凡人生和传奇故事的同时,黑龙江报告文学也并没有忽略社会上的重大事件,而是做出积极回应。“98”军民抗洪,抗击“非典”,哈尔滨大停水,都有报告文学予以纪实,历史留下了文学书写的一笔掠影。如齐光瑞的1998年军民英勇抗洪、阿成的哈尔滨大停水等作品,都反映了黑龙江近几年的重大的社会事件,具有比较鲜明的时代特色。

从总体上看,黑龙江当代报告文学是用文学形象方式记录的历史光与影,是几代优秀作家集体写就的黑龙江历史发展的辉煌篇章。经过几代作家的辛勤耕耘,黑龙江报告文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全国的报告文学的版图上占据了有利的位置。但是,毋庸讳言,黑龙江报告文学也有其不足。在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之外,许多作家缺乏捕捉新的时代主题、选取重大社会历史题材、敏锐观察社会生活新现象的能力,导致报告文学的题材选择大多是地方性的、局部的,像程树臻、蒋巍、贾宏图那样具有全局观念,领时代风气之先的优秀作家并不多见。因此,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黑龙江报告文学在全国大的发展格局中很难再有大的作为,其所形成的影响高峰期持续时间并不长。尤其应当指出的是,黑龙江报告文学界对于上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社会遭遇经济全球化、社会发展全面进入转型期的新的历史境遇缺乏思想及艺术上的充分准备,面对中国社会“千年未有之变局”,面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所发生的翻天覆地历史性变革,尤其是面对中国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经济与文化景观并存的尴尬局面,感到茫然与困惑,很少再有产生全国影响的新人及力作问世,像李延国、祖慰、陈祖芬、麦天枢、贾鲁生那样能够回应时代挑战的优秀作家微乎其微。此外,黑龙江报告文学在艺术创新与艺术探索上还有较大的局限,尤其是在文体意识的自觉与艺术手法创新上,也是亟待提高的。

今天,我们回顾、梳理黑龙江报告文学在当代发生发展的精神历程,重在分析、归纳、总结其历史流变过程中的成就与缺失,尤其是要探索其宝贵的精神传统,并真诚地希望这一传统像一条清清亮亮的河流一样,经过我们,把那些优秀作家传达出的对这块黑土地的热爱、对文学艺术的真挚追求、对社会与历史的神圣责任感浸润、惠泽给我们的下一代,使我们的文学事业像我们的母亲河黑龙江一样波涛滚滚、万里奔腾入海……

(作者单位:黄光伟,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南京大学文学院2006级博士生;张良丛,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南京大学文学院2007级博士生)

参考文献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彭放《黑龙江文学通史》,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2。

赵学勇《中国新时期报告文学研究资料》,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报告文学黑龙江历史
充实中国报告文学的理论一翼
中国青年报告文学作家创作会举行
羡慕等
新历史
首届青年报告文学评论家研讨会在京举行
历史上的6月
铅笔长高了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辉煌与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