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个故宫博物院藏品通览:玉器

2009-08-11郑欣淼

文化月刊·遗产 2009年3期
关键词:宫廷玉器

玉器,指用玉石雕琢成的各种器物,也称“玉雕”,为中国著名的特种工艺之一。新石器时代晚期即有玉制工具,许多玉器是从玉工具发展而来的,至殷商时代已大量制作礼仪用具和各种佩饰。玉器在中国的用途非常广泛,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伦理道德、宗教信仰上都发挥过其他艺术品不能取代的作用。从玉器创始至成熟时期,其造型、纹饰及内涵无不与神灵和礼仪有关,甚至对玉料本身亦赋予许多人格化了的“德”的观念,要求“君子比德于玉”,规定“君子无故玉不去身”,这也是其长期发展、经久不衰的重要动力。

中国古代玉器经过漫长岁月的发展,形成了独立的用玉体系和传统。明代晚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玉器业空前发展,玉器的使用与收藏已相当普遍。清代以后,尤其是乾隆时期,经济文化的发展,皇帝的崇尚,加上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平定了新疆地区的动乱,新疆玉料得以大量进入宫廷,解决了长期阻碍玉器发展的原料问题,宫廷玉器生产出现繁荣局面。乾隆时期宫廷也更重视古玉的收集。这一趋势,一直持续到嘉庆时期。清后期,民间制玉业发展,玉器生产的重点自宫廷转到民间。

台北故宫现有玉器11763件,其中属于南迁文物中的玉器为3894件,占到33%,其余67%是到台湾后征集的。

多年来,台北故宫重视玉器的征集,特别是充实了一批新石器时代的作品。总的看来,种类比较丰富,各时代也都有一些精品,如史前时期的鹰纹圭、人面纹圭及勾云形佩、商代的鸟纹佩、西周的玉龙凤纹饰件、汉代的玉辟邪、唐玄宗玉册、宋真宗玉册、辽代的玉龙纹盘、元代的玉莲瓣大盘、明代的三连环以及清代的翠玉白菜、乾隆时期的玉鸠杖首等。

明代有褐黄斑的青玉质“三连环”是一件极富深意的玉器:三环平叠时,形成一件圆璧,内圈雕象征天空的太阳、云彩、星斗,外圈雕象征大地的山岭与海水,中圈则以龙纹代表人间君主。三个圆环也可像浑天仪般地做立体交叉状。这是对天、地、人所谓“三才”者为一体的观念的具象化。

清乾隆年的“玉鸠杖首”,分为三层,底层为一羊首,中层为一中空之C形,类似《西清古鉴》所载之“舞戚”,上层为一鸠鸟,口中含珠,鸟羽琢碾细腻,纤毫不苟,因此为乾隆皇帝所喜爱。在其“舞戚”部分及所附木座底,均细刻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为之吟咏的御制诗。

“翠玉白菜”是19世纪用被称为“云南绿玉”的玉料所制,工匠利用玉料原来的色泽分布设计成形。菜叶上一只较大的螽斯与一只较小的蝗虫,都是繁殖力旺盛的昆虫。整体设计蕴含了“清”“白”、多子多孙的内涵,正是父母对出嫁女儿的期盼。由于它属永和宫中陈设,一般推估当是该宫主人瑾妃的嫁妆。这件作品与“肉形石”,都是人气很旺的文物。

北京故宫藏有玉器28461件(不包括许多因附于其它器物而作为附件收藏的玉器),是世界上收藏中国古代玉器最精美、最全面的博物馆,包括了中国各主要朝代玉器中的精品。这些玉器来源于清宫遗存及建院后的征集,其中清宫遗存数量最大,占到80%。因此,清代宫廷玉器除台北故宫有一定数量收藏,以及有少量流出宫外,绝大多数宫廷玉器都收藏于北京故宫,论数量之多,种类之全,制作之精,品质之优,在国内外博物馆当为首位。

中国古代玉器发展大致划分为史前时期、商周、春秋至南北朝、唐至明、清等几个阶段,北京故宫收藏有各阶段的作品,数量大,品种多,且精品亦多。

目前发现的史前时期玉器,以东北,华东、华南、江汉地区、西部地区的玉器最为著名,北京故宫藏有上述各地区玉器的重要作品。红山文化玉器有宫廷遗藏的玉兽头玦、玉鹰,表明红山文化玉器在清代已被发现、收藏。良渚文化玉器有大小玉琮数十件,还有玉璜、锥形器、兽面嵌饰,珠管等,多数都是宫廷收藏,一些作品带有乾隆题诗。收藏的鹰攫人首佩、飞女佩、兽面纹圭,与台北故宫收藏的人面圭、鹰纹圭都是学术界研究关注的重要玉器。北京故宫还藏有一批西部地区史前时期,包括齐家文化玉器在内的玉琮、圭、刀、璧、璜,应是收藏这类作品最多的博物馆。

1987年安徽省含山县发现的凌家滩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其所反映的文化内涵晚于同一地域的河姆渡文化而早于良渚文化。凌家滩遗址出土了197件陶、玉、石器,北京故宫收藏了104件玉、石器,其中玉龟壳为龟背甲、龟腹甲组合,其间夹有饰纹玉版,玉板为长方形,一面刻有图案,图案为圆环,向四面放射箭头,表示的含义非常重要。还有玉匙、玉整体直立人、环套合璧、多孔玉璧、双虎首玉璜等,玉匙与现代汤匙相似,加工精致,均为极其珍贵的文物,引起考古界的高度重视。

北京故宫藏有商代玉器近1000件,多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入藏,主要是殷墟玉器发现后的流散文物,玉戈,动物形佩,柄形器,斧钺,种类样式繁多,包括了这一时期玉器的主要门类。所藏片状玉人,是已知商代玉器中仅有的数件作品之一。中心带有通孔的玉牛、玉龙,属立体造型玉器,这类作品在商代玉器中也是非常少见的。玉刻铭鸟形佩,为传世刻铭精品之一,极为珍贵。其铭“”二字,可能是器物主人的名和官职。商代玉器中,此为首次见有刻文字者,所见字体与甲骨文、金文同。

春秋战国玉器把玉器的制造使用及人们的追求推向新的高度,以玉料优良、制造精致著称。北京故宫收藏的这一时期玉器中,有一级文物近200件,这在单一年代玉器收藏中是非常罕见的,其中尤以安徽长丰杨公乡战国墓出土玉器为代表的考古发掘品及清宫旧藏古玉,是春秋战国玉器的代表作品。所藏战国玉灯,用上等白玉制成,灯盘饰云纹,灯柱有粗细变化,上端为玉兰花蕾,底足饰柿蒂纹,精致至极,为存世孤品。宽14.2厘米、直径11.5厘米的玉螭凤云纹璧,新疆和田白玉制,璧两面各饰勾云纹六周,勾云略凸起,其上再着阴线成形,璧孔内雕一螭龙,螭龙为兽身,独角,身侧似有翼,尾长且饰蝇纹。璧两侧各饰一凤,小头而长身,头顶长翎卷出旋孔,长尾下垂,玉璧之间有镂孔。这件玉璧是目前已知战国玉璧中最为精致的作品。

北京故宫收藏汉代玉器的数量很大,且多有精品。汉代玉酒樽为清宫所存,玉色鲜活,通体文饰,毫无伤残,目前这类作品传世仅少量几件,此即其一。汉魏动物型玉雕,在造型艺术上有巨大成就,作品雄壮、威武,是历代玉器收藏者追逐的对象,但已知存世作品不过30件,北京故宫藏有汉代玉马、玉羊、玉鸠及4件以上玉辟邪,多为清宫遗物。

唐代玉器的主要品种,北京故宫都有收藏。在已发现的唐代玉器中,玉杯的存世量极少,非常珍贵,收藏的唐代白玉人物纹舟型杯,形象生动,收藏的青玉单柄瓜棱杯,造型、花纹、工艺都具唐代玉器特点。收藏的唐代佩玉,以玉梳、玉飞天最为有名。唐代人重视梳具,玉梳便是其中珍品,其薄如纸,极易损坏,传世较难,北京故宫所藏的作品为目前仅见。

宋以后,玉器大规模流行,随葬玉器相对减少,目前考古发掘到宋、辽、金、元玉器数量不大,多数作品流传于世。北京故宫收藏的这一时期玉器,是明清两代皇家数百年的搜集,数量巨大,作品有器皿中的各类杯、盏、托、盘,仿古铜玉器,玉礼器,玉挂坠,玉嵌饰。除玉器库房外,器皿纽柄、器物装饰、匣盖、如意、家具镶嵌等大量使用,花样层出不穷。收藏的双鹤衔草玉饰件,是北宋末年玉雕最为精美的作品。收藏的宋代玉云纹兽吞耳簋式炉,样式仿古,花纹时样,内底有乾隆刻诗,极为珍贵,北京故宫是这一时期玉器的最大宝库。

北京故宫所藏明代玉器近5000件,多属清宫所存明代宫廷遗物,应是现存明代玉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主题作品为礼器、日用品、陈设品、仿古玉器。陆子刚是明晚期的治玉名家,形成字号品牌,明、清、民国甚至当代都制造了很多“子刚”款玉器,但子刚真品极难寻觅。北京故宫藏有较多数量的明代及清代所制的“子刚”款玉器。

北京故宫是清代宫廷玉器的主要收藏地,所收藏的宫廷玉器品类齐全,并包括了各品类中的精品,爱好者、研究者要想了解清代宫廷玉器的有关情况,必须了解北京故宫藏玉。

北京故宫所藏清宫玉器主要品种如下:

(1)典章用玉。有玺、册、编磬、特磬、圭、璧、爵、太平有象、香亭、大型甪端、嵌玉宝座和屏风。

(2)宗教祭祀用玉。有佛像、观音、罗汉、弥勒、佛钵、铃、杵、五供、七珍和八宝等。

(3)陈设用玉。有大型玉山、大型玉翁、插屏、山子、大型彝尊、玉瓶、花插、奁盒、瓶盒炉、花熏、辟邪、鼎、炉、如意、悬钟、悬磬、人物雕像和动物雕像。

(4)文具。有笔、砚、墨床、笔架、笔山、笔筒、水丞、砚滴、臂搁、镇尺、印盒、笔洗、书镇、象棋、围棋和押手等。

(5)生活用具。有执壶、杯、盘、碗、托杯、角杯、觥、椎胸、痒挠、杵臼、箸、香插和烟烛台。

(6)佩饰。有仿古鸡心佩、宜子宗佩、夔龙佩、龙凤佩、蚩尤环、鹿卢环、成组挂佩、十二辰佩坠、月令牌组佩、夔龙顶方牌子、斋戒牌、扳指、玉锁、翎管、花囊、香囊、杂佩、发簪、扁方、手镯、带饰、人兽小坠和其他造型独特的佩件。

(7)仿古玉。有方觚、篮簋、鼎、甗、豆、钫壶、碧玉大斧、仿新石器时代圭、瑁、仿古玉人、 玉尺、仿宋明玉杯、仿古配玉和仿古玉兽。

(8)仿痕都斯坦玉器皿、刀靶、镜靶。

北京故宫所藏清宫玉器还有以下特点:

(1)北京故宫藏有清代历朝玉器,雍正以后各时期的制造年款玉器。

(2)北京故宫藏有系统的清代玉册及宝玺。清代帝后玺印除个别流失,整体上仍藏于北京故宫。北京故宫藏有玉册数百函,是现存清宫玉册的主体。

(3)清代宫廷的大型用玉,主要藏于北京故宫。有大玉山、玉组磬、大玉翁、大玉瓶、玉屏风等。有些大型玉器是世所罕见的。“大禹治水”玉山,立体圆雕,依玉料之形琢制成气势雄伟高大的玉山。据清宫档案记载,此山玉料原重10700斤,是于冬季在道路上泼水结冰,用数百匹马拉、近千人推,经3年时间才从新疆密勒塔山运到北京。画匠设计了正面、两侧三张画样,先做蜡形,因怕熔火又改做木样,一并经水路运往扬州琢制。成器后,又经水路运回紫禁城。造办处玉匠朱永泰等镌字后,置于乐寿堂,前后共用10年时间。这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玉雕艺术品,它凝聚了数千人的血汗和智慧,是一件不朽的杰作。还有“南山积翠”玉山,也是制成后即安放于外东路乐寿堂内,至今未移动过;另外还有“会昌九老”“秋山行旅”两件玉山,重量亦为数千斤。以上4件大玉山,皆为乾隆时期制造。

北京故宫藏有多组宫廷使用的玉特磬、玉编磬。编磬一组16面,是演奏清宫雅乐的重要乐器;特磬一组12面,按月使用,每月用一面。清代宫廷的玉磬较明代以前的作品体积大,音量充沛。这些特磬和编磬,所用玉料较好,而且较大,不能有柳裂,否则会影响磬的音色。宫廷需要玉磬多,清廷便派专员赴新疆采办。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太监胡世杰传旨:问邹景德……挑得玉磬料有了无有。钦此。随据邹景德说银库内之玉,足做编磬者有,但颜色玉情不或一,又兼具有柳道石性,俱使不得等语。回奏。奉旨:着传与额附福,将从前跟德魁去过之人派往叶儿羌办玉磬料。钦此。”由此可见制造的不易。清宫档案多有制造大玉瓮的记载,少量散失,北京故宫尚藏有多个玉瓮,最大者为乐寿堂所摆放云龙瓮。

(4)清代宫廷器皿是宫廷玉器的精品,不少博物馆也有收藏,但北京故宫则不仅精品更多,且种类很广,样式齐全。例如白玉桐阴仕女图就是一件难得的珍品,是用一块玉子,就其天然形体琢成的。底有乾隆御制诗一首并序。序中叙述,这是一块做玉碗取坯后剩下的废材,取其玉质温润,在造办处当差的苏州玉匠利用废材,精心设计制造的一个玉山子。在中间琢成一个洞门,四扇屏门,中间半掩,门外一人拈花,门内一人捧盒,内外相望。用玉子表面赭色的皮部做桐、蕉、山石,用洁白部分做石桌、石凳,是一件巧作的精品。

台北故宫出版《故宫古玉图录》(1982年)、《新石器时代玉器图录》(1992年)、《故宫环形玉器特展图录》(1995年)、《群玉别藏》(1995年)。

北京故宫出版了《故宫藏玉》(紫禁城出版社,1996年)、《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玉器(上中下)》(上、中,周南泉主编;下,张广文主编,香港商务印书馆,1995年)。

(摘自郑欣淼著《天府永藏》 紫禁城出版社)

猜你喜欢

宫廷玉器
锋芒毕露的法国宫廷画家
烽火戏诸侯
基于美学的角度探讨玉器鉴赏
古代玉器皮色、沁色和染色鉴定的难点及方法
烽火戏诸侯
第六道宫廷古法白米饭
收藏玉器要力避四误区
厚德载物——中国古代玉器展(上)
宫廷古法白米饭
“病”友们的宫廷大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