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创造性思维之培养
2009-08-11文兴福
文兴福
教会学生收集地理信息和资料,给学生创设具体的地理情景,使学生知道如何比较地理事物、大胆联想、充分发挥想象,叠加、重组地理信息;让学生学会类推、迁移知识,认知新概念,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基本方法。本人在地理教学中就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做了如下探索:
1. 教学生如何收集地理信息。可以通过实地调查、翻阅书刊资料、上网查找等方法,资料和信息要尽可能多,尽可能本土化,与课本知识相同或相近的地理事物材料更好。我讲“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时,带着学生转我们镇的街道,提示他们看什么、观察什么,让他们到现实中去发现问题,如你发现了我们镇有哪些环境问题?这些问题是怎么形成的?回校后学生把自己看到的东西与课本知识进行对照,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的学习既不会枯燥乏味地死记课本知识,又能切合实际,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理课的积极性,认识到地理知识都是从实际中来的,是有用的知识,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创设具体地理情景。例如,教授“农业的投入与产出”这一内容时,我要求学生从自己最熟悉的一种农业生产(如水稻、烤烟种植)开始,思考水稻(烤烟)种植需要的投入——产出要素,使学生由读死书、死记书转变为主动去探索、、去寻求知识,得出正确的结论。我还要求学生作进一步假设,若要扩大该种农业的经营规模,须增加哪些投入,产品销路如何?你认为我们这里这种农业还有没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和要求。
3. 教学生自觉运用比较法。地理通常具有两项或多项资料特征相同或相异,通过比较可以弄清地理事物的本质属性,只有比较才能把这一类事物同别的事物区分开来。我讲“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先让学生自己读教材,填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绕转中心、方向、周期、速度、地理意义及两者之间的联系,找出其异同。在讲授“气旋与反气旋”时,引导学生从中心气压、气流状况、天气状况等方面比较异同。通过比较,逐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与发现问题的能力,从而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自觉、自主地处理地理问题。
4. 有意识地引领学生突破传统答案,深层次认识地理事物。在学了“地球适宜的温度是由于日地距离适中”后,引导学生思考地球适宜的温度就只跟日地距离有关吗?还可能有哪些因素(地球大气、自转周期等)会造成地球上有适宜的温度环境?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学,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得。
5. 教学生敢于联想、大胆推测。不敢联想和推测就不可能有新发现,不发挥想象就不可能迸发智慧的火花,就不可能有创新。例如,学习“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学生就要联想到“盲目开垦荒地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从而推出其后果是破坏生态平衡,造成生态环境恶性循环。学习“锋面系统”学生就要想象冷锋到来前天气情况如何?冷锋到来时和冷锋过境后天气、气压、气温又如何变化?又如,学习“黄赤交角”时,引导学生想象黄赤交角变小或变大的结果会怎样,这时学生必然会利用黄赤交角的有关知识进行思维,加深对原有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6. 训练学生叠加、重组地理信息的能力。经常对学生进行地理信息的叠加、重组训练,会使学生的思维更富有创造性。例如,在讲授“地形与城市区位”时,利用“中国地形图”和“中国10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分布图”进行叠加、重组,引导学生利用已获得的知识、信息,分析地形对城市区位选择的影响,对城市布局的影响。
7. 准确类推、迁移知识以产生新概念、解决新问题。例如,在学习“意大利新兴工业区”时,引导学生思考:意大利普拉托工业小区的发展对我国发展乡镇企业有何启示?学习“传统工业区”后又向学生提出:德国鲁尔区的综合治理能给我国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改造提供什么经验?学习“大牧场放牧业和混合农业”后,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大牧场放牧业和混合农业生产的哪些经验可供我国广大牧区和农耕区借鉴?学生深入思考这些问题,就能利用已有知识全面、多角度分析,从而达到学科内的知识综合,产生新观点,做到学以致用。
以上方法有这样的特点:标准答案或传统观念不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学生能够主动涉猎教材以外的地理知识;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知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适应了我国高考改革、教育体制改革,能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