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技术

2009-08-05许建臣汤晓华

现代农业研究 2009年7期
关键词:稻株三唑二化螟

许建臣 汤晓华

水稻二化螟[Chilosuppressailis(Walker)]属鳞翅目,螟蛾科,又名蛀心虫、钻心虫、蛀秆虫、枯心虫。我国水稻主要害虫之一。国内从南到北均有分布,但主要发生于华南、华中、华北及东北地区,黑龙江省近年来有加重的趋势。一般年份因二化螟的危害造成减产约3%~5%,严重时可减产30%以上。

二化螟除危害水稻外,还危害小麦、玉米、油菜等作物和稗、李氏禾等杂草。

二化螟以幼虫钻蛀稻株,取食叶鞘、穗苞、茎杆等。不同生育期受害后形成不同被害状。常见的为“枯心”、“白穗”等,对产量均有影响。

危害症状 二化螟在水稻分蘖期危害,造成枯鞘和枯心苗;幼虫蛀人稻茎后剑叶尖端变黄,受害茎上有蛀孔,孔外虫粪很少,茎内虫粪多,稻秆易折断,别于大螟和三化螟危害造成的枯心苗。孕穗期、抽穗期受害,出现枯孕穗和白穗;灌浆期、乳熟期受害,出现半枯穗和虫伤株,秕粒增多,遇刮大风易倒折。

形态特征 雄蛾体长10~12毫米,翅展20~25毫米,头和胸部背面淡褐色,前翅近长方形,黄褐色或灰褐色,后翅白色,近外缘渐带淡黄褐色;雌蛾体长12~15毫米,翅展25~31毫米,翅面小黑点很少,后翅白色,有绢丝状反光。蛹长11~17毫米,圆筒形,初化时为淡黄褐色。卵扁平,椭圆形,长约1.2毫米,初产为乳白色,渐变为乳黄色、黑褐色、灰黑色。幼虫6龄,老熟幼虫体淡褐色,体长20~30毫米,体背有5条褐色纵线。

发生规律 二化螟的发生代数随不同地区的温度而异,在国内每年发生l~5代,如华南每年发生4~5代;华中每年发生3代;东北每年发生1~2代;辽宁每年2代:黑龙江每年1代。以幼虫在寄主根茬或茎秆中越冬。来年春,温、湿度适宜时,越冬幼虫从根茬、茎秆中转移到土面根茬或杂草上,找到合适场所化蛹。黑龙江省西部地区羽化出成虫时间为7月中旬,雌成虫产卵期为从7月下旬开始,卵期6~8天。雌成虫产卵在水稻上,当卵孵化出的幼虫长大后,即2龄幼虫,才能蛀入稻株内为害,直到水稻成熟后收割。老熟幼虫即在水稻等根茬、茎秆中越冬。

成虫为夜出性,多在下午及傍晚羽化,当晚及次夜交尾,交尾后1~2天产卵,雌成虫喜欢选择叶色浓绿、植株高大的稻株上产卵。每头雌成虫可产卵100~200余粒,每40~80粒成一卵块。成虫白天潜伏于稻丛及杂草中,夜间活动。成虫趋光性强,普通照明灯下即可诱到很多成虫,其中雌成虫多于雄成虫。

幼虫孵化后,一般沿稻叶向下爬行或吐丝下垂。初孵幼虫有群集性,多集中在叶鞘内为害,造成“枯鞘”,2龄幼虫才能蛀人稻株内为害,分蘖期造成“枯心”,抽穗期造成“白穗”,并有转株为害习性。

二化螟天敌很多,仅卵寄生蜂就有29种,寄生于幼虫与蛹的天敌也很多。

二化螟发生为害轻重与虫源、品种、气候、天敌等条件有关系,一般越冬虫源多,天敌数量少,发生重;杂交水稻品种,由于植株高大、生长茂盛发生常重;温湿度适宜的气候条件,二化螟发生为害重。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秋后或早春将水稻根茬、茎杆集中烧毁,以及通过早春耕翻和灌深水均可压低虫量。可在幼虫老熟和蛹期,先排水落干,降低在稻株中化蛹的部位后,再灌深水15~20厘米,以利消灭虫蛹,减少羽化成虫的数量,从而减少幼虫的危害。经常检查虫情,一旦发现被害株应及时拔除,可以防止幼虫转株危害。

(2)药剂防治:防治适期掌握在卵孵高峰期后5~7天。每667平方米用80%杀虫单粉剂36~40克,或25%杀虫双水剂200~250毫升,或用50%杀螟松乳油50~100毫升,或90%晶体敌百虫100~200克加水75~100升喷雾,或42%特力克乳油2000倍液,或25%好年冬(又称丁硫克百威、丁硫威)乳油2000~2500倍液。也可选用5%锐劲特胶悬剂30毫升,或20%三唑磷乳油100毫升加水50~75升喷雾。

20%虫无影乳油是三唑磷与阿维菌素的复配剂,每667平方米用量45毫升;20%强无螟乳油在盛发期用背包式喷雾器均匀喷雾,每667平方米施药液50毫升;27%高灭克乳油每667平方米用量80毫升;40%螟施净乳油每667平方米用50毫升加水30升喷雾;三唑•吡(由三唑磷和吡虫啉组成)乳油;每667平方米75~100毫升加水50升喷雾;40%虫吡啉可湿性粉剂于拔节期每667平方米用量100克加水60~75升常规喷雾,或加水20~30升弥雾机喷雾;卵孵化高峰前1~2天,每667平方米用40%甲基辛硫磷乳油30~50毫升加水75~100升均匀喷雾。卵孵化高峰前3天,每667平方米用50%二嗪磷乳油50~75毫升加水50~75升均匀喷雾,持效期7~10天。

还可用25%杀虫双水剂200~250毫升,或5%杀虫双颗粒剂1~1.5千克拌湿润细干土20千克制成药土,撒施在稻苗上,保持3~5厘米浅水层。卵孵化始盛期至高峰期,每667平方米用5%丙硫克百威颗粒剂2千克撒施。

猜你喜欢

稻株三唑二化螟
应用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效果评价
基于触感引导的小型水田行进底盘自动对行方法
Analysis of a Peaked Carbon Emission Pathway in China Toward Carbon Neutrality
稻虾共作模式对稻田二化螟的影响
基于触觉感知的水稻行弯度测量装置设计与试验
基于茎基部分区边缘拟合的稻株定位方法
不同浓度三唑锡悬浮剂防治效果研究
三组分反应高效合成1,2,4-三唑烷类化合物
1,1′-二(硝氧甲基)-3,3′-二硝基-5,5′-联-1,2,4-三唑的合成及性能
毒死蜱和三唑磷将禁止在蔬菜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