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怎样当村官的
2009-08-05王乐义
王乐义
回想我30年前刚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时候,全村的总收入才17万元,还赶不上现在—个户的收入,那时村民人均年收入是—百零几元,而2007年就达到10700元。2005年我们开始建设新村,盖了那么多好房子,花了很多钱,到2007年我们村老百姓的存款总数仍然超过2000万元。三元朱村有215户、830口人,通过3次结构调整,现在日光温室已经达到860栋,还有260亩粮田、200亩果园。农业部专家来调研,认为我们村的农业结构调整搞得很好。为什么好?我认为,关键是村里有一支一心一意带领村民勤劳致富的村官队伍。
大家经常看到的遍及各地的日光式冬暖大棚,就是1989年那年我们村17名党员干部最先带头、担着风险搞成功的。刚开始乡亲们不理解,有的班子成员也不理解。我说大伙选我们当村官,如果不能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干部就是不称职。我们村搞企业没钱、没有经营人才,要想发展还得在土地上作文章。那时候我们这里生产大棚疏菜已经12年,大棚发展到31栋,一个棚一年也能收入五六干元。但这些大棚冬季都是靠烧煤加温,而且只能生产叶菜类,不能生产菜类。于是我就提出能不能把原来的大棚改进,冬天不烧煤加温,在春节前生产出黄瓜?当场就有人说:“乐义呀,你这真是做梦啊,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为了说服大家,我有根有据地摆出了理由,大家终于统一了看法。但是究竟怎么改进大棚,我说:“我也没办法,大家分头出去学习。”于是村干部们2年间走了6个省市调研学习,回来后集中对原棚进行了5项技术革新,结果在1989年年底一座日光温室黄瓜最高产量达到11200千克,当年衬里一下冒出了13个万元户,全是我们村搞日光温室的党员干部。闯出路子后,乡亲们纷纷找村干部要求建新式大棚。怎么办?我说:“一家一户地教,村里17名党员干部都是建棚老师,每个人分片包户,只准成功不能失败。”就这样,全村的日光温室第2年就达到了180栋,平均一户一栋还多,到年底全村农户存款128万元,成了寿光市头一个存款过百万的村。县里为此召开万人大会宣传我们村的经验,要求把这项技术推广到全县。
记得1990年大年初四,当时的国家科委主任宋健来到我们村,看了2个多小时大棚,连着问我这棚里不烧煤,是不是因为地下另外埋了管线?我说:“没有,就靠阳光。”临走时宋健拍着我的肩膀说:“你们农民用土办法创出新技术,深冬种精细菜不烧煤,为国家节约能源,社会效益好。据我了解你们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你们要把这个技术向全国推广,解决各地区吃菜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