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会计改革面临的主要形势

2009-08-05王利民

当代经济(下半月) 2009年3期
关键词:会计改革市场化

王利民

【摘要】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会计改革在不断推进和深入的过程中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既受到市场化进程的推动,开始了它市场化、国际化的步伐,又不可避免的遇到一些新的问题。文章就此展开论述,力求正确分析我国会计改革所面临的主要形势,并对下一步会计行业的发展做出思考。

【关键词】市场化 会计改革 市场体制

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会计改革适应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迅速展开。20年来,我国会计改革在市场的推动下逐步深入。市场化的事实不仅改变了我国传统的会计制度,也使得我国会计核算体制逐步走上国际化的道路。

市场体制的两个基本要求就是法制化和公开化。市场交易实质上是不同市场主体之间的利益交换,市场公认的法则将会有效地维护交易双方的权利,使市场行为得以顺利进行,但是,市场法则并不能无条件地在任何时候有效地维护交易主体的效益,为此需要完善的市场法律法规体系。市场得以有效运行的另一个基本条件便是各种顺畅的信息渠道,交易双方需要利用各种信息对市场的现状和发展变化作出合理的估计和判断,其中一个重要的判断依据便是市场广泛接受的成本效益原则,即作出有利或不利的判断。市场信息流动的典型特征就是横向传播,也就是说一旦公布便可以为所有有兴趣的使用者获得,而不是限制在一个特定的范围或者狭窄的通道内。这一基本特征是由市场的潜在机会特性所决定的。市场所需要的大量信息包括相关而可靠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是判断企业财务风险和盈利能力的重要依据。市场经济的实践证明,没有充分而有效的会计信息就不可能形成有效的市场,资本市场是这样,商品市场也同样是这样。因此,市场越发达,对会计信息的要求越高。市场所依赖的会计信息的质量首先取决于产生会计信息的依据,也正因为如此,我国会计制度随着经济市场化的进程而不断革新变化。

1978年开始,我国明确提出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治国方针。在以“搞活”为主的经济体制改革中,以市场为取向,以价格改革为主线,采取渐进的方式。到1992年初,市场价格体制初步建立,完成了从计划主导向市场主导的初步转变。1992年至今,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突破,由于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在此目标的指引下,我国市场化开始全面展开并向纵深发展。

商品市场逐渐形成并发展,1978年,农产品、工业品和服务产品的市场化程度分别为5.6%、2.05%、0,根据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产值比重进行加权,可得产品的总体市场化程度,该年为2.56%。到1990年底,产品的总体市场化程度达到45.08%,初步建立起市场价格机制。1992年以后,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目标下,市场化的进程显著加快,产品的总体市场化程度在1994年、1995年、1996年和1997年分别达到59.67%、60.21%、60.69%、61.71%,1997年市场调节价占消费品零售额的90%,占生产资料农副产品收购额的80%。

要素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1990年底资本的市场化程度为937%(根据可浮动利率占总贷款的比例,以便测算整个社会货币供应的结构和数量),土地的市场化程度为0(用土地市场交易量占全部土地出让量的比例),劳动力市场化程度为34.7%,对三种要素的市场化程度进行平均可得要素总体的市场化程度为14.69%。1990年之后要素市场发展明显加快,其中,1997年底资本市场化程度为17.2%。土地市场化程度达到22.5%,劳动力市场化程度达到7悦。要素总体市场化由1978年的0%发展到36.5%。其中资本市场的发展最为突出,从1990年出现到现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取得了极大的发展,1998年底,在上海和深圳两个交易所上市的股票总数达到931种,上市公司的总股本达236.35亿股,A股和B股市价总值19505.1亿元,占GDP的四分之一强。流通市值576.6亿元,1998年当年沪深两市总成交额达到23544.3亿元,开户投资者总数达到3911.1万户。资本市场在国民经济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当前会计环境在发生改变,因此会计改革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积极与国际惯例相协调,会计理念要与时俱进。尽管我们已有两年没有颁发新的会计准则,但我国制定会计标准的工作并没有停步。对于我国会计准则的推进进度,有两种观点,一种是成熟一个发布一个,另一种是等到国际会计准则洗牌完毕后再一起推出。现在的意见比较倾向于第一种。当前企业会计制度的覆盖面正越来越大,到2009年年底,180多户中央企业中,80%都要全面执行。下一阶段,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入,继续推进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建设,联合工商、税务部门发布有关通知,做好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准备工作和监督检查工作已成为一种刻不容缓的趋势。

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中国财政部着手进行了一系列的会计改革,发布了一系列会计准则和制度,结束了中国40多年来在计划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会计模式,确立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并符合国际惯例的新会计模式,建立起了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1999年,中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进行了再次修订,突出强调了单位负责人对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的责任,强化了单位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和国家监督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制度,加大了会计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会计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中国的会计改革作为中国财政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认可,成为转型经济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会计改革成功的典范。

中国会计市场的对外开放是与中国会计改革和发展同步进行的。从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就逐步开放会计市场,开放的主要形式包括:允许外国会计师事务所在中国设立代表处、成员所和申请临时执业;允许外国公民和港澳台居民参加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考试合格者可以申请成为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员。中国将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层次上扩大会计市场的开放程度。美国“安然公司”等事件发生后,会计职业的公信力和独立性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为恢复社会对会计职业的信心,迎接知识经济发展和全球化的挑战,全球会计界需要大力进行改革和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的会计实践,加深了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做好会计工作的认识,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我们的体会是,会计改革必须与经济发展同步,必须立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充分吸收和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会计对市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会计改革与发展,必须有会计法律、法规作保障,因为,如果会计法律不健全,必然导致会计秩序混乱,会计信息质量失真,这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会计要发展,没有合格的、高素质的会计专业人才,要筑好会计事业的大厦便没有基础。会计改革要突破,会计理论须先行。从改革初期建立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到发布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从“两则”“两制”的出台,到企业基本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的发布实施等等,都离不开会计理论的支撑和论证。

分析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联系目前我国会计工作实际,应当看到全行业面临的一系列新问题。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既要求企业更注重内部会计管理和成本核算,同时也给会计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当前,不少企业还存在内部会计管理混乱的现象,成本费用开支随意性大,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如果不改变现状,“十六大”提出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措施就难以落实,因此,这给会计核算和披露规定提出了新要求。

健全现代市场体系,要求会计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得以发挥。要使资源真正得到合理配置,就必须进一步推动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和稳步发展,必须对外提供真实和完整的会计信息,通过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来吸引投资者,从而获得生产经营所需的资金。这就需要加强会计工作,包括发展壮大我国注册会计师队伍。

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现代市场经济信用体系,对加强会计监管和提高会计人员从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我国目前社会信用体系还不完善,从而使整顿和规范社会秩序的根本——诚信建设,不能充分落实。因此,加强政府对会计的监管力度,提高会计从业人员及会计中介机构的整体素质,势在必行。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求我国会计、审计标准进一步与国际惯例协调,会计服务市场更加开放。随着国外资本进入国内市场的规模日益扩大,国内企业对外投资的金额将会增加,所以,无论是为了改善国内投资环境,还是减少国内企业对外投资融资成本,都要求我国会计、审计标准做进一步的调整和改革,要求我国会计服务市场更加开放。

【参考文献】

[1] 朱学义:我国环境会计初探[J].会计研究,1999(4).

[2] 黄萍:环境会计发展对传统会计的影响和对策[J].财会研究,1999(3).

猜你喜欢

会计改革市场化
有关事业单位税务会计改革的思考和建议
大兴安岭地区碳汇量市场经济化机制初探
浅议农村资产评估体系的构建
会计价值观与会计改革的关系分析
铁路运输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模式研究
基于预算和财务双重需求的政府会计改革研究
探讨新会计制度与事业单位会计改革工作
初探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有效建议
互联网+背景下的黄梅戏市场化运作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