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山水画美学特征
2009-08-04郭志炜
北宋山水画历经自汉末以来七百多年的发展,已经进入辉煌的成熟期。许多杰出画家的代表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其传世之作,在意境、形式构成、笔墨等方面显示了其独有的美学特征,集中体现了刚健,浑厚的传统民族文化精神。
北宋山水画之所以达到如此高度并非偶然,这是由于山水画自身的发展以及当时社会经济、政治诸多因素所决定的。
一、北宋山水画已经形成了较高艺术水平的画科体系。
汉末,山水画从人物画的背景中演变而来。据史料记载,现存最早的具有独立山水画风格的作品是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画面青绿重色,空勾无皴。到了盛唐金碧生辉的青绿山水和水墨山水,都得到了很大发展。吴道子“因写蜀道山水,始创山水之体,自成一家”(《历代名画记》)。李思训“国朝山水第一”(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其子李昭道“变父之势,妙又过之。”在张彦远看来,“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历代名画记》),使得山水画渐渐进入技法比较完备,风格堪称多样的全新时期。明朝王士贞《艺苑卮言》称:“山水,大小李一变也;荆关,董巨又一变也:李成,范宽又一变也;刘李马夏又一变也。”五代时期的山水画开始表现现实的山川景色之美,产生了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四大家。巨然师董源,入宋以后,画名很高,为江南画派创始人。荆浩,山西沁水人,隐居太行洪谷,重视写实,他提出“六要”的主张:“气、韵、思、景、笔、墨,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韵者,隐迹立形,备仪不俗:思者,删拔大要,凝想形物;景者,制度时因,搜妙创真:笔者,虽依法则,运转变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墨者,高低晕淡,品物浅深,文采自然,似非因笔”(《笔法记》)。这些美学观点,构成了五代山水画时代特征。关仝,师荆浩,二人为北宋北方山水画派的先驱,始开宋代山水画之先河,为北宋初年“李成,范宽又一变”打下基础。
二、经济、政治繁荣刺激各阶层对山水画的需求。
公元十世纪中叶,宋统一中原,结束了五代十国纷争割据的局面,社会安定,经济繁荣,达官贵族,豪商大贾收藏书画,对绘画作品日益追求,刺激了社会对于绘画的需求,寺观宗教画,茶肆、酒楼也大兴张挂绘画作品之风,宋代吴自牧《梦梁录》所载:“汴京熟食店张挂名画,所以勾引观者,留连食宿”。同时,绘画也成了皇室装饰宫殿,赏赐王公,馈赠邻邦的礼物。郭思《林泉高致·画记》载,其父郭熙“供奉宋用臣传圣旨召,赴御书院作御前屏帐,或大或小,不知其数”。在皇帝爱好绘画的影响下,加速了绘画的商品化。而且活跃的绘画市场直接影响了绘画题材的变化。到北宋中期,自唐以来所盛行的人物画,已不被人所重,清心澄怀的花鸟、山水画,已构成了绘画的主流。
三、皇家画院的建立
从五代时起,开始有宫廷专职画家,西蜀,南唐在皇宫设有翰林图画院,北宋初年沿习五代设翰林图画院,组织宫廷画家,创作符合皇室需要的绘画作品,这些宫廷画家在职务上分为待召、祗侯、艺学、画学正、学生、供奉等级别,北宋皇家画院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绘画创作中心,到了徽宗时期,赵估不仅挑选优秀画家进宫任职,而且在政和年间还建立画学开科取士,多以古诗为题让学子作画,以能在作品中别出心裁表达诗的意境者为佳。如题“踏花归去马蹄香”等,“得失之际,只较智与不智而已”(俞成《莹雪丛说》)。北宋院画极重写真和法度,宋徽宗尝日:“月季鲜有能画者,盖四时朝暮花、蕊、叶皆不同”。又日:“孔雀登高必先举左”。由此可以看出,由徽宗所代表的当时院画的审美趣味,对所画物象的观察与表现,竟是如此的精微。同时,为了提高画家的文化水平和艺术修养,一方面以《说文》、《尔雅》、《释名》讲授。另一方面,经常给画家看御府所藏名作。邓椿《画继》中记载“某在院时,每旬日蒙恩出御府画轴两匣,命中贵押送院,以示学人。”由于先秦理性和儒家绘画为现实服务的观点,历代画家一直在为写实而究物之“理”,到宋代达到高峰。宋代的画家是最为忠实的自然观察者,宋代绘画更是用极端的写实主义倾向来表达这种科学家的探询精神。写实就是求真,那么合自然之“理”这一要求必在其中。苏轼在《东坡题跋》中说:“蜀中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斗牛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可见宋人对自然物理的观察何等细致精微。又说:‘黄筌画飞鸟,颈足皆展。或曰:‘飞鸟缩颈则展足,缩足则展颈,无两展者。验之信然。”由此可见,宋代画家对自然界亲和贴近,了解细致深入。
北宋山水画之所以有极高的艺术成就,是由于山水画自身的发展以及社会经济政治状况所决定的。
一、从其精神境界上说,体现了以儒家学说为基础的绘画教化功能。
北宋王朝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纷争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在政治上提出了“使九州合为一统”(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六九),而儒家存天理灭人欲的纲常思想恰好符合统治者的意愿,从而得以进一步强化。从而影响了哲学文学艺术的发展。表现在许多有关绘画的美学著作中。《宣和画谱·叙》曰:“古之书画,将以识魑魅知神奸,则刻之于钟鼎,将以明礼乐,著法度,是则画之作也,善足以观时,恶足以戒其后,岂为是五色之章,以取玩于世也哉!”同时,这种儒家学说的教化功能推广到山水画具体的创作手法和画评当中。如郭熙《林泉高致·画诀》中说:“山水先理会大山,名为主峰,主峰以定方作以次近者,远者,小者,大者以其一境,主之于此,故日主峰,如君臣上下也”。“林石先理会大松,名为宗老。宗老以定,方作以次杂窠,小卉,女萝,碎石以其一山表之于此,故日宗老,如君子小人也”。这就把画面中山水松石的布局灌注了儒家的道德伦理。如范宽的传世之作《溪山行旅图》,主峰突兀而立,山体巍峨,不取繁饰,写山真骨,势壮雄强,浑厚苍健,具有丰实之感,正如麻九畴《中州集》已集跋范宽《秦川图》有云:“大山岩岩如国君,小山郁郁如陪臣,大石盘盘社与稷,小石落落土与民。”即是这种以儒家学说为基础的美学思想在绘画中的体现。
二、在审美情趣上主张对所描绘的物象,以外在的形似表达出内在的神韵。
北宋山水画极注重写实,但他不是纯粹的自然主义,而是画家主观世界对于客观世界所做出的审美评价。所谓“真境逼而神境生”。如关同,李成,范宽都宗师五代荆浩,继承“搜妙创真”所描绘的皆为北方山水。其中关同“喜作秋山寒林与其村居野渡、幽人逸士、渔市山驿,使其见者悠然如在灞桥风雪中,三峡闻猿时,不复有市朝抗尘走俗之状,盖同之所画,其脱略毫褚,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从他的代表作品《关山行旅图》中可以看出所画山峦重笔勾皴,轮廓线单纯,坚实,醒目,这种极具视觉冲击力,结构单纯的基本形,增强了作品的气势,即所谓“笔愈简”正是指这种构成画面基本形所用的点线等基本要素少,结构单纯化,从而易于达到“气愈壮”的艺术
效果。从构图上看,“景愈少而意愈长”是说画面不要有很多视觉中心,应该做到主次分明,和谐统一,才能更好地表达意境美。李成之画,始创“平远”的透视方法,宋代刘道醇“圣朝名画记”云:“成之为画,精通造化,笔尽意在,扫千里于咫尺,写万趣于指下,山峦重叠,至于林木稠薄,泉流深浅,如就真景。”这里“如就真景”之真是指画家对生活独特的感受与表现,因而他的“自创景物”新颖独特。
三,在美学内涵中,雄强、壮伟构成了北宋山水画的审美境界。
任何时代的审美标准,总是与当时的哲学思想,政治观念相一致。作为“九州合为一统”的思想在山水画中的反映,崇尚气势雄浑的阳刚之美,是必然的,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云:“山大物也,其形欲耸拔,欲盘礴,欲精神,此山之大体也……水活物也,其形欲深静,欲汪洋,欲远流,此水之活体也”。在这样的审美思想影响下,气势磅礴的北方山水画派成为北宋山水画的主流。如《宣和画谱》卷十一:“范宽山川浑厚,有河朔气象,瑞雪满山,动有千里之远。寒林孤秀,挺然自立,物态严凝。”峰峦浑厚,势壮雄强,意象高远,是其风格所在。也正是北宋山水画审美境界的体现,另外,李唐的山水画在北宋南迁之前也是表现出浑厚、雄壮、气势逼人,山水形象鲜明突出,极具真实感,他的代表作品《万壑松风图》当中主峰突兀而起,山腰云雾缭绕,山谷间泉水奔流,山石方直坚硬,棱角分明,勾皴与渲染相结合,使山体坚实厚重的真实感更为强烈,一派北方山水雄强的气势。
许道宁“峰峦峭拔”的画面中构成山体基本形的是弧度外翻的结构线,与关同、范宽等画家所画山体充满力度、具有膨胀感的弧状结构线不同,但同样显示了恢弘壮伟的气势,且在沉郁中透着些许空灵,画面中开阔的空间,远山叠起,迷雾空朦,描绘了纵向深远的境界。
值得一提的还有郭熙,“善画山水寒林,宗李成法,得烟云出没,峰峦隐显之态,布置笔法,独步一时(《图绘宝鉴》卷三)。他善于以强烈的情感,表现大自然风雨明晦,四时朝暮变化,”春山淡冶如笑。夏山苍翠如滴,秋山明镜如妆,冬山惨淡如睡(《山水画论》),郭熙所画《早春图》,成功地表现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春意。另外其子郭思整理的《林泉高致集》为我国美学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对后世的山水画创作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所总结的高远、平远、深远山水画三远透视法,已成格法。他还提倡画家要“所养充扩,所览淳熟,所经众多,所取精粹”。这一点和徽宗画院指导精神一致,即提高画家文化水平和艺术修养。
三、在笔墨写实的基础上,强调主观意绪的表达及士人画的出现。
北宋江南画派人物董源,在融入王维水墨与大小李将军着色之长后,自成一格。“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趣皆得天真……溪桥渔浦洲掩映,一片江南也”,“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七《书画》),表明江南画派较之北方画派的作品,其笔墨于写实基础上,更强调了主观意绪的表达。
北宋中叶仁宗、哲宗时期,民族矛盾、社会矛盾日趋激化,在美学家邵雍“以物观物”的影响下,倡导审美观照“无我”,否定情感在艺术创作中的主导作用,以至在绘画创作中,只重法度,专以形似,美术创作由写实走向了自然主义的描写,在这种情况背景下,由苏轼、米芾等人掀起了影响深远的“士人画”运动,具有积极的美学价值。“神与万物游,智与百工通”要求在艺术创作中主客观融为一体,精通表现技巧,在美术创作中要不拘常形,而有常理。“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通过在对客观物象的描绘过程中,抒发自己的情感和理想。强调“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阐明了清新自然的诗情画意,在立意上,诗、书、画结合的写意画自此发端,直接影响了南宋院体山水画风格的演变,也为元、明、清写意画的繁荣奠定了理论上的基础。在这种美学思想指导下,米氏父子以湿笔,水墨之法不拘形似的宏章巨构泼洒了胸中浩然之气,渲染了江南山水的烟云变幻之景,是山水画史上一次革命性的变化。
综上所述,北宋山水画的美学特征,画风写实,突出教化功能,丰实沉郁,雄强浑厚,形式构成上为全景式,布局较满,以实为主,多垂直,造型重叠,层次多,主体感强,在形象处理上注重描绘景物的客观性,在笔墨技巧上,用线挺劲,皴法繁密,少渲染。此外,文人画派提出的“诗话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的艺术主张都是北宋山水画的美学特征。
作者简介:
郭志炜(1973-),女,讲师,研究方向:美术教育、中国画;工作单位: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