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中外创作策略

2009-08-04蒋新红

山花 2009年12期
关键词:言语文学小说

当我们跨进诗国文苑,眼前便万象纷呈:既有碧海巨浪的雄奇,又有春芽破土的秀丽:既有葱茏烟云的莽苍,又有风和月清的素淡。小桥流水旁边,几枝疏梅横斜:晓风残月之下,几丝琴韵绵长……“文学大观园”里这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其实不正是各种创新策略在写作领域成功地运用和展现吗?策略是文学写作的中心环节,是为实现写作目标而制订的总体实施方案。本文试就中外优秀文艺创作中包蕴的创新策略进行探析,以资进行文学创作或文学指导。

一、组合策略

在文学创作中,“组合”是最基本的创新策略之一,它广泛地运用于杜撰故事、塑造形象等方面。

(一)组合故事

文学创作离不开虚构,许多中外优秀作品情节便是由若干孤立事件组编而成的。一位少妇的丈夫不幸病逝、另一位妇女的儿子被狼吃了、还有一女乞丐在雪夜被冻死,鲁迅将这三个事件叠加到同一个人物形象上,便诞生了我国文学史上不朽的篇章《祝福》及女主人翁祥林嫂。可见文学创作,其实是完全可以将一些看似缺少联系的事件经过人为组合而成为文学作品情节的有机部分的。至于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和时间顺序,既可以纵向组接,也可以横向叠合,可根据创作需要进行主观赋予。

(二)组合形象

组合策略不失为塑造新形象的一种基本策略。“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是鲁迅先生小说创作人物形象塑造经验之谈,即有机组合社会生活中许多人的外在特征或内在个性而建构新形象的方法。阿Q形象便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国民劣根性的合成与提炼。此外,《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猪八戒以及众多的妖魔鬼怪,其实是猴、猪、牛等动物与人的组合,影视形象“蜘蛛侠”则是人类与蜘蛛的形象合成,等等。

二、移植策略

文学移植主要有文学题材、文学体裁和表现手法等的移植。

(一)位移题材

英国诗人布莱克有这样一节诗:“一粒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看出一个天堂。把无限抓在你的手掌里,把永恒放进一刹那的时光。”而文学创作中的“以小见大”手法,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它“绘千里于尺素,窥全豹于一斑”,在时间上往往用人物的几天乃至一天来艺术地概述人物的一生,在空间上只用有限的几个主要场景来概括人生的全部。为此,就少不了将该人物一生的典型事件、代表性场景等题材因素进行位移、转借、组合等艺术加工,于是便诞生了文学题材的时空位移现象。

(二)移植体裁

联想往往是文学创新的开始。在中外文学史上,“散文诗”的诞生,是散文因素成功融入诗歌创作或者说诗歌因素成功融入散文创作的结晶;而“诗体小说”的出现,则是小说移植诗歌特质的结果……今天,试打开《杂文选刊》,书信体杂文、诉讼体杂文、故事新编、影视体杂文等等,杂文与各种文体之间的相互移植与融合,可谓是层出不穷,早已见怪不怪了。

(三)移植手法

《阿Q正传》中“阿Q做梦”时的画面达现,给广大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文学“达现”手法迁移成电影的“蒙太奇”手法,便丰富了影视的艺术表现形式:电影经常将不同时空的镜头通过切换诉诸受众的感官和心灵,引领受众进入电影艺术审美境界。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被移植入西方意象派诗歌之中,而我们今天的“新诗”却又移植西方文学的象征、荒诞等手法。而我国古代绘画的“写意”艺术,在现代诗词小说领域也是屡见不鲜、常写常新了。

三、逆反策略

蜚声国际文坛的“欧·亨利手法”便是逆反策略的经典范例。在写作指导或文学写作中运用逆反策略,常常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奇效。

(一)观点创新

“英雄当有用武之地”、“要在关公面前耍大刀”等论题,就是对传统理念“英雄无用武之地”、“莫在关公面前耍大刀”的“逆反”。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近墨者未必黑”、“常乐者不知足”、“‘多多未必‘益善”、“大丈夫当扫除天下,不扫一屋”……而为“东施效颦”平反,肯定其爱美之心和好学之德,赞扬其主动追求和自我超越之意,则是逆反策略在具体论述中的运用。文学创作要达到富有新意的境界,就要抛弃人们日常惯用的思维方式,出手不凡方能出奇制胜,而逆反策略更是将其艺术演绎到了极致。

(二)雷语创新

同一个语意,从“逆反”的角度去表现,往往会收到非凡的效果。如“医院走廊里,空荡荡的,没有一个人。”和“医院走廊里,空荡荡的,尽头只有一个痰盂。”相比,后句就比前句多了一种把赏不尽的蕴意。古人推崇备至的“言外之言”、“弦外之音”等等,所追求的就是通过这种有意蕴的言语所达成的“言有尽而意无穷”境界。而与常态言语“逆反”的幽默性言语、讽刺性言语等言语形态,也可以赋予语言以新的意趣,给人以清新不俗之感。

四、迂回策略

迂回策略的实质是思维角度或思维方向的递进和转换,文学创作上迂回策略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情节迂回

诸葛亮、毛泽东等军事战略家擅长迂回的战略;文学家也深谙迂回写作之道,极力骋其百折千回之能事,以把悬念用足用够。所以小说家、戏剧家构建故事情节,绝不把结果过早示人。《三国演义》、《水浒传》中的“三顾茅庐”、“七擒孟获”、“三打祝家庄”等经典情节就是最好的说明。章回体小说往往每至情节关键处,便“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文分解”地戛然而止,这种迂回之道使作品情节演绎更加引人入胜。总之,迂回策略在故事编纂方面的合理运用,能成功地制造情节悬念和引发读者的阅读期待。

(二)表现迂回

抑扬法是使文章产生起伏和波澜的行文艺术。刘熙载在《艺概》中说:“抑扬之法有四,日欲抑先扬,欲扬先抑,欲扬先扬,欲抑先抑。”这四种方法便是迂回策略在写作表现手段上的具体操作形态。诸如此类的“曲笔”表现,一波三折,又曲折有致,能有力地提升文学作品的艺术品位,并大大增强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三)表述迂回

文似山不喜平,讲究修辞和言语锤炼意在美化言语或深化意味。迂回的表达常常能激活受众的联想或想象,启发受众多角度、多侧面或多层次地进行思考和探析,在受众的再创新解读中文学意境得以再次提升或拓展。曹雪芹《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许多话语便常常是言在此而意在彼,给人以曲径通幽之感;鲁迅小说《祥林嫂》中鲁四老爷一些欲言又止的言语,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它们都是迂回表达的典范之作与神来之笔。

五、换元策略

鲁迅在《拿来主义》一文中写道:“没有拿来,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拿来”之后的“取法”,便是文艺创作“换元策略”之基石。

(一)主旨“换元”

俄罗斯作家果戈理有一篇小说名日《狂人日记》,鲁迅先生将它“拿来”,创作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同名小说。不过,一改前文控诉沙皇俄国不合理等级制度之主旨,后文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弊害,反比前文深广多了,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前苏联文学中“多余人”系列形象画廊,描述的是十九世纪一些青年贵族知识分子群像,揭示了沙俄专制统治下贵族青年的历史命运。鲁迅也塑造了阿Q、孔乙己、祥林嫂等现代中国社会“多余人”平民系列形象,批判的则是封建制度的腐朽和堕落。题材类型二者相仿,主题上却别有洞天。

(二)言语“换元”

一篇(段)文章,替换一个或几个词语(或句子),文意可能就大异其趣。如“老样子”与“涛声依旧”,“长得美”和“沉鱼落雁之貌”,语言意味就大不相同。“借问酒家何处有,秘书遥指度假村”,该句与原诗诗句仅四字之易,情味却已大相径庭。“兼职:羞答答的玫瑰能否大方地开”,“徐少春:让蝴蝶飞进蓝领者的窗口”等,则“化”歌名或歌词为我所用,又别有一种情韵流在其中。总之,保留叙述内容,更换表述言语,可以创新:保留表达句式,更换表述内容,也可以创新;两种言语“换元”方式在写作言语创新这一点上可谓殊途同归。

六、分离策略

分离策略,即通过对现有事物进行分离而产生新事物的策略,它与组合策略常常是相反相成、相得益彰的。用于文学写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功用:

(一)用以发掘新形象

生活是文学创作的不竭源泉,从芸芸众生中提炼新的人物形象,便是一个由分离到组合的辩证过程:先将社会生活中的人分解开来逐个(或逐类)认知,区分其个性与共性:再进行有机组合和必要修饰,这样新的文学形象也就不难发掘了。《水浒传》中梁山泊一百单八将,正是施耐庵从生活中千千万万中下层人物身上进行分解与提炼的结晶。无独有偶,《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则是曹雪芹从上层社会众多豪门贵族“千金小组”中在分解的基础上提炼、组合而成的。分离与组合的辩证结合使他(她)们成为个性与共性有机结合的不朽群像。

(二)用以厘清文脉

小说家、戏剧家通常以人物为中心,把复杂的人物社会关系及纷繁的事件发展脉络分解成若干故事单元,然后再把这些故事单元有机连缀起来,最后成文或成书。古有《三国演义》、《水浒传》等鸿篇巨制为代表的章回体小说,现有不计其数的录像、电视连续剧剧本,等等。分离策略的合理使用,能够使本来错综复杂的人物或事件变得有条不紊,使之更符合读者的审美观,也更便于读者鉴赏。

七、强化策略

“强化”就是指通过对现有事物的结构、大小或功能等进行浓缩或增放而产生新事物的创新策略。它在文艺创作中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一)事件的强化

凡事只要增放或浓缩条件,就会产生特殊的艺术效果,文艺创作也不例外。就拿“买橘子”来说吧,本来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事件,只要我们“强化”得当,它也可以随文学作品流传广远。朱自清的《背影》就是明证:冬天,“我”新为人父,凄凉的家境,颓唐的父亲,“胖子”穿着厚棉袄,橘子远在月台那边等,经过这般强化后的父亲“买橘子”,行文中处处有父亲的慈爱,生活中时时是为父的责任,父子情深,感人肺腑,终于让父亲的“背影”化入了文学的永恒时空。此外,鲁迅短篇小说《一件小事》也是这方面的典范之作。

(二)言语的强化

重章叠唱,是《诗经》古诗强化之法的运用;反复、对比、夸张或排比等修辞格,则是我国现代语言修辞中的强化“招术”。其目的都在于通过强化渲染情节环境或凸显言语旨意。如鲁迅小说《祝福》中祥林嫂关于“阿毛”不幸遭遇倾述的反复,从中透露出祥林嫂已经麻木不仁的神志。反之亦然,一个本来需要泼墨以书的事件却采用“浓缩”方式轻描泼写,也是别有一番趣味的;这种“弱化”处理,其实是一种变相的“强化”。如海明威的“电报体”小说在这方面独树高标,在世界文坛上久负盛名。

八、群体策略

创新绝不仅仅是属于个人的,也可以是集体的。“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群体策略就是借助群体效应提高工作绩效的箫略,它常用于文学组织、写作指导等领域。

(一)用以提升创作质量

群体策略凸显的是集体思维的功效。群体策略告诉我们,处在集体磁场中的个体心智之间会产生“相干效应”,这时彼此的思想或情感之间的交汇,往往最容易碰撞出创新的火花。所以,在写作上要出优秀的创新作品,群体的智慧是一个可资利用的资源和方式。如组织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可以采用“分组比赛+组内协作”的方式,这样产生的文章或作品往往更能集思广益,可读性往往也更强。

(二)用以促进文学繁荣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中外文学史上众多的文艺流派或思潮,如我国古代诗词的婉约派和豪放派,现代小说中的言情、武侠以及另类小说等,其实就是文学志趣相投、写作风格相近的作家组成的群体。现在,学校往往有文学社、政府组织了“文联”和“作协”等,也是运用集体智慧促进文艺繁荣的一种长效体制和机制。所以,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时,也可以适当辅以集体作文形式,以让群体策略在校园文苑中绽放出创新之花。

当然,创新策略绝不仅仅限于上述八种,譬如还有综合策略、还原策略等等。随着文学创作的更进一步深入和拓展,特别是网络文学的迅速兴起,文学创新策略家庭必将更加“人丁兴旺”。学贵自求自得,文学创新还需要广大的文学朋友在文学阅读和写作实践中更进一步发扬和光大。

作者简介:

蒋新红(1970-),汉族,湖南永州人,硕士,副教授,现就职于湖南永州职业技术学院,主要从事文学教育、人文教育等的研究。

猜你喜欢

言语文学小说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吕魁:难以用言语表述的特定感受
我们需要文学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我与文学三十年
关于冬天
关于言语行为的现象学思考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