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问政”语言艺术
2009-08-04苏洁
苏 洁
官员在“网络问政”中,要实现其效能最大化,除了要尊重每一个网民的表达、参与的权利,同样需要讲究语言艺术。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网络在信息传递、舆论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各种利益群体开始利用互联网表达利益诉求,各种社会力量汇聚到网上,形成民间舆论的强大磁场。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官员也开始以“与网民在线交流”、“开设博客”、“开通省(市)长电子信箱”等各种形式,主动借助网络征询民意。特别是在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与网民在线交流之后,更是引发了广大官员和网民的参与热潮,一股“网络问政”新风在各地党政系统蔚然兴起,为中国政治生态环境添加了一抹新绿。
那么,官员在“网络问政”中,如何才能在“倾听民声,集中民智,共谋发展”方面,实现其效能最大化呢?笔者认为,除了要求我们的官员尊重每一个网民的表达、参与、监督的权利,满怀诚心地面对网民,心怀责任感地去履行职责之外,官员“网络问政”,同样需要讲究语言艺术。
书记“拍砖”
2008年春节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和广东省省长黄华华,通过省内主要新闻网站发布《致广东网民朋友的一封信》。汪洋、黄华华在信中写道:面对近期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天气,许多网民提供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成为支持我们决策的重要基础……许多网民朋友“有知识、有思想、有热情、有锐气”,我们愿意成为大家的网友,求计问策,接受监督。对于共同关心的话题,愿意和大家一起“灌水”;对于工作和决策中的不完善之处,也欢迎大家“拍砖”。
毋庸置疑,这封公开信的内容通俗易懂,让人看了倍感亲切、深受鼓舞,算得上是语言“大众化”、实现网络有效沟通的典范。尤其是“灌水”(网上所有发帖和回帖统称“灌水”)、“拍砖”(网络流行语,意为提意见)等网络语言的运用,更是拉近了其与网民的心理距离。此信一经发布,网上人气独占鳌头,有建言献策的,有高度评价的,仅奥一网3小时就有17万网民点击浏览,1000多网友跟帖发言,搜狐、网易等门户网站也广为转载。甚至有专家评价:省委书记省长上网邀网民“灌水”、“拍砖”,是信息时代领导干部领导模式、领导艺术的—个创新。
汪洋、黄华华的这封信之所以能有如此大的反响,就在于它体现了—个简单的道理:“大道至简”。其成功的经验也告诉其他官员,在与网民交流时,要尽可能使用大众化的语言,包括—些大众化的网络语言。不管面对的是普通网民,还是基层干部,都应力求语言通俗、大众化。即便面对的是有一定层次的领导干部、知识分子,如果尽是些生僻怪异、晦涩难懂的词语和术语,也会影响交流效果。“曲高和寡”,无论官员的言论水准多高,但如果语言不通俗,深奥难懂,就很难受到欢迎。只有生动、鲜活、群众熟悉的大众化语言,才能增强其感染力,引起网民共鸣。
“史上最牛省长访谈”的个性
2008年12月,湖北省委副书记、省长李鸿忠在荆楚网等网站与网民在线交流。原定于45分钟的访谈,最后长达2个多小时,李鸿忠对诸多湖北发展的数据铭记于心,对湖北热爱溢于言表,他面对网友的问题妙语连珠、侃侃而谈,可谓个性十足,而对网民投诉问题进行了直接回应。最后,被网友称为“史上最牛省长访谈”。
其中,李鸿忠在谈到网络作用时一再强调,“网络是政府决策的富矿”;听到网民积极参与“对话省长”活动时李鸿忠表示,“网友如此热情是湖北兴旺发达的表现”、“不怕网民意见多,就怕大家麻木不仁”、湖北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很强;谈经济危机时这样给湖北网民鼓劲,“熬过冬天就是春天”;在农民网友反映合法权益受侵害时强调,“农民朋友要据理力争,要投诉”;在谈到搞经济建设时的态度,他说“要想办成事,要有—种韧劲、耐力和精工细作的精神”;对湖北人文化精神的评价时说,“湖北人既具有秦岭巴蜀的强悍,又具有江南文化底蕴的文雅”;谈到发展与民生两者之间的关系时强调,“政府工作最终是要给老百姓带来生活水平的提高,否则没有任何意义……”
这些话令人振奋、催人向上,表达出了他对湖北发展的一种信心,又体现了他雷厉风行、意气风发,讲求闯劲、速度和效益的个性化特点,让人在冬天的湖北看到了当年深圳的风貌。个性化的语言是一个人思想、学识、阅历、才华、性格、气质以及语言修养的集中表现。网络交流中,善于运用富于个性的、有独特风格的语言,官员的“话”才能更精彩、更感人。而那些缺乏个性化的语言,即使是满篇漂亮的词藻,长篇累牍地引用名家名言,也显得空洞无味,恐怕也难以吸引网络人气,更难引起网友共鸣。
“雨天打伞”的形象
所谓形象化,就是把一些抽象的、概念化的,或者较难理解的、枯燥无味的内容加以形象化处理,给人以较直观的感受。毛泽东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中讲抗战胜利果实应该属于谁时,以种桃树、浇桃树、摘桃子作比喻,说明胜利果实是属于抗战军民的,既形象生动,又深刻有力。邓小平也在这方面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如“发展是硬道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黑猫白猫论”等思想表述,凝练而形象,老百姓不但听得懂,而且记得住,容易达到相互沟通的效果。“网络问政”中,官员面对的群众面比较广,且老中青幼、各色人等,因此,要达到交流效果的理想化,必然要求官员的语言“形象化”。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曾经做客东方网,与广大网友交流互动。在两个小时的交流互动时间里,俞正声等就网友关注的问题,认真作答,真诚交流,其中不乏“形象化”语言。网友“外地人”向俞正声提问说,“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目前国内许多企业也开始計划‘过冬,这连带影响到了许多行业,如旅游、金融保险等,上海市政府有什么计划?”对此,俞正声风趣地说,“是不是要准备过冬了?我只能说天上下雨了,赶紧拿伞。问题是你的伞张得及时不及时,你的伞管用不管用。”这个回答,巧妙地借“雨天打伞”来比喻如何应对金融危机,既形象地说明了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又表达了从容应对危机的心态和信心。真可谓构思新颖,形象生动,寓意深刻,自然得体。
“网络问政”是一个执政为民的全新课题,从根本上讲也是—个态度问题。官员是站在网民的立场上,为网民着想,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达给网民,甚或是高傲自居,“官气”凌人,热衷于讲官话,讲大话、套话、空话,其效果截然不同。如何与网民互动交流,真诚听取意见?温家宝总理对此为广大官员做出了示范。
2009年2月28日下午3时,温家宝总理与网友在线交流并接受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联合专访。温总理一开始就说:“我总记得母亲常跟我说的一句话,无论是对什么人,要诚实,要用心讲话。我想今天的在线交流应该是一次谈心,或者说用心谈话,应该诚实,就是把真实情况告诉大家,倾听群众真实的声音。”温总理以“诚实用心”的姿态和温情、智性的话语与网民互动交流,博得了亿万网民的好评。毫无疑问,广大官员只有像温总理那样,平和朴实,充满人文情怀,与百姓用心沟通、真诚互动,才能听到“群众真实的声音”,从而确保“网络问政”更有实效。
“网络问政”作为—种新型议政、问政方式,不仅创新了民主形式,而且成为了中国特色政治文明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网络问政”的语言艺术,更重要的则是要依靠官员广泛的“知民度”和温暖的民生情怀,那种“打官腔”式的语言,只能是官僚主义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