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区下的皖江变局
2009-08-04余飞王运宝
余 飞 王运宝
正是因为示范区所带来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双重力量,才有了皖江布局的改变。这就好比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阿基米德支点”。筑沿江产业发展轴,强化合肥和芜湖的核心地位,做强滁州和宣城两翼。”当专家们在讨论“一轴双核两翼”的空间产业布局之时,在皖江北岸,一场改变与被改变的承接产业转移精彩大戏,正在传奇般地上演。
传奇从一串数字开始:20、35、52、70、200、350。在外人看来,纯粹数字堆积,没有任何涵义。而在无为人看来,20亿到350亿的数字背后,是从一个招商引资项目到建设一座滨江化工新城的飞跃。以此为核心,无为正在谋划打造皖江北岸的中心城市。而在以前,这样的战略定位是不可想象的。
眼下,因为示范区所带来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双重力量,才有了皖江布局改变的可能。这就好比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阿基米德支点”。
合肥“连城诀”
“中部最活跃的改变者!”
合肥用3年的经济提速,将这个非比寻常的赞誉牢牢地抓在手中。从中部六省省会排名“锅底”,到连续两年赶超太原、南昌,合肥一改长期以来积压在身上的尴尬与无奈,开始全力冲锋。5月,合肥市正式提出“赶超长沙、武汉”,更是让人刮目相看。
也许,这就是改变的精彩。
而在皖江示范区规划中,把省会合肥纳入其中,并作为增长极发挥带动作用。是这次规划的一大亮点。这就突破了2006年中央10号文件对皖江城市带的范围定义,可称为“新皖江”。
实际上,把合肥放到领头雁的位置,可以发挥“一城带六方”的巨大作用,用合肥市政协副主席盛志刚的总结,就是“1+N”区域经济布局。
具体来说,向东,合肥滁州家电产业基地;向东南,合巢芜经济带;向南,合铜黄发展轴;向西,合六经济带;向北,合淮同城化;向西南,合安经济带。再加上合巢六省会经济圈、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巨大的“连城诀”布局已基本形成。放眼整个皖江示范区,合肥可谓一路绝尘,“榜眼城市”芜湖的经济总量只有合肥的一半。而在这背后,合肥的底气来自于产业的支撑。
只要稍稍留意合肥市经济版图,你就会感觉到产业集群的积聚效应。
从城市西部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格力工业园、三洋电器开始,以顺时针方向转动,到北边的庐阳工业园、双凤工业园,再到东边的美菱工业园,到南边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海尔工业园、长虹工业园、华凌工业园、荣事达工业园、美的工业园。整个合肥市区几乎被包围在各种家电工业园中。
在这个过程中,完美演绎着产业与城市共同改变与被改变的辩证法。
扩大到整个皖江示范区,像合肥与家电产业这样,具备“青梅煮酒论英雄”之实力与底气的,远不止合肥一城。
谁能成为另一极?
从合肥向南200公里到芜湖,美的集团在上世纪90年代落户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是芜湖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的起点。再向东200公里,是康佳等家电品牌所在地滁州。目前,合肥、芜湖、滁州三市,组成了家电产业的“黄金三角”。
其中,芜湖是一颗城市新星。在2008年全球十大经济增速最快的城市中,芜湖排名第10位,而合肥居第13位。
当同处长江经济带的江西九江提出“学浙江、赶芜湖”的口号时,更多的人对芜湖投来关注的目光。在芜湖,除家电产业之外,汽车产业与新型建材,同样具有一流的龙头企业——奇瑞与海螺。再加上方特欢乐世界主题公园,大大提高了芜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所以,在2008年,芜湖成功入选由中央政策研究室主持的“18个科学发展典型地区”。在中部,只有安徽芜湖市、湖南长沙县和江西吉安市3个。
对芜湖来说,扛起自主品牌的民族大旗,已经成就了中国汽车产业的神话。从1997年的安徽省“951工程”启动,整整10年时间,芜湖奇瑞汽车实现百万辆汽车的中国奇迹。而这,深深吸引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部研究室主任刘勇。
刘勇在深入分析美国等发达工业化国家的产业发展过程后认为,任何产业集群都必须形成这个产业的运营中心。刘勇举例说,在美国,匹兹堡之于钢铁产业、芝加哥之于现代农业、底特律之于汽车产业、西雅图之于航空航天产业、洛杉矶之于电影娱乐业等等,莫不如此。围绕这个产业中心城市,可以在广阔的地域范围内进行产业布局。但是,目前阶段,中国还没有一个产业形成这种由产业运营中心领导一个产业的格局,因此,刘勇认为:“安徽省内汽车产业发展较快的城市,要努力争取建成产业运营中心。”
显然,这是一个让人心动的提议。
但以经济总量来看,芜湖规划到2010年才能够实现千亿城市的目标。芜湖在城市竞争中并不占有必胜的绝对优势,要想成为皖江城市带的另一极,芜湖必须获得来自兄弟城市的团队合作。
由此,“芜马同城化”发展,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毕竟,二重奏比独角戏更精彩。
即便如此,芜湖要成为长江经济带上宁汉之间的中心城市,也显得稍逊一筹。按照2008年的数据计算,芜马同城的经济总量,也只有1385亿元,仍然低于合肥市的1664亿元。芜湖要想获得更大的空间来实现起跳,必须寻找另外的突破点。
所以,芜马跨江联动,就成为长期以来各界津津乐道的话题。随着长江大桥的建成,芜湖之于无为县、马鞍山之于和县,都留下了无尽的猜想空间。
不管怎样猜想,芜湖都是不能忽略的重要节点性城市。专家一致认为,要想做大整个皖江示范区,真正成为中部崛起的四大城市群之一,合肥要发挥“发动机”的引擎作用之外,就是最大可能地发挥出芜湖的带动作用。因此,刘勇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说:“一百个珍珠比不上一块钻石,芜湖就是安徽的‘钻石。”
区域内合纵连横
在苏北、安徽和江西的招商引资“三地演义”中,广德经济开发区最终胜出,成功吸引来自江苏吴江的金学林投资建设纺织服装项目。
广德所属的宣城市,被定位为示范区的“南翼”,与之对称的是作为“北翼”的滁州。自然,皖江就成为南北对称的中轴。实际上,皖江不仅是示范区的地理中轴,更是承接产业转移的经济中轴。
皖江沿岸的马鞍山、芜湖、巢湖、铜陵、池州、安庆一线,在沿江铁路、沿江高速公路和城际铁路的串联下,成为一条璀璨夺目的“珍珠项链”。用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的话说,皖江城市带是安徽奋力崛起的“脊梁”。
开发开放20年,皖江横轴已经有力地标注在中国的经济地图上。随着立体化交通体系的形成,由合肥、巢湖、芜湖、宣城组成的发展纵轴,正在渐行渐近。对整个安徽来说,这条纵轴意义重大,再向北延伸,就是淮南、蚌埠,可以带动淮河地区的发展。这也是当初设计皖江示范区的初衷之一,即带动全省。
而更大的空间舞台,则是由来已久的安徽“金三角”,由合肥、芜湖、安庆组成。如果将三者分别连线,覆盖了皖江示范区的绝大部分面积。也许,这就是皖江9市在地理区位上的独到之处。
但不管空间布局如何合纵连横,都是为了更好得承接产业转移。否则,再好的空间规划,就变成了城市间的拼图游戏。
那么,如何走出产业推动城市改变的关键—步呢?京东方落户合肥,是—个最好的写照。
从2004年开始,合肥持续不断地与京东方接触了4年多。2008年3月,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孙金龙率队亲临京东方考察,双方“谈婚论嫁两情相悦”,议定用京东方定向增发的方式募集项目建设资金。按照京东方的方案,项目总投资高达175亿元。据悉,这是合肥市迄今为止投资最大的工业项目。
正当合肥举全市之力做前期筹备时,京东方却因金融风暴来袭,股市大跌而遭受重创。一筹莫展的公司高层,请求合肥市政府出资增至90亿元。可钱从哪里来?
“面对这种状况,合肥干还是不干?”合肥市发改委主任王厚亮介紹说,“在反复权衡种种利害关系后,合肥召开了具有转折意义的‘八七会议,孙金龙书记最终拍板:就是砸锅卖铁,也要做成这件事!只有自主创新才能提升合肥的城市竞争力,合肥要做就做NO.11”
2008年9月,京东方与合肥正式签约,这是安徽省启动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的第一个大项目;2009年4月,京东方正式奠基开工,成为国家颁布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规划后开工的第一个大项目。
对合肥来说,落户的不仅仅是一个项目,以京东方为标志,一个全新的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基地正在形成,可以带动形成千亿产业集群的安徽“光谷”。
城市PK如何最终笑傲江湖?杀手锏还是看谁的产业支撑力更大。那么,如何才能有更多的产业落地?“这需要一场深刻的综合性改革,涉及到体制机制创新的诸多方面。皖江示范区是从产业转移来破题,为整个区域发展打开了一扇窗口。”王厚亮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