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三农”问题主观题的解析及启示
2009-08-04李再员
李再员
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五年制定了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十七届三中全会又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由此可见,党和国家对“三农”问题是高度重视的。纵观2008年文科综合全国卷以及全国高考地方试卷政治学科试题都普遍涉及“三农”有关的问题,如全国文综卷第38题、江苏卷第34题、上海卷第37题等。在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掌握的同时也考查了学生综合运用各方面知识的能力,在复习迎考时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经笔者总结研究发现,2008年高考有关“三农”问题的主观题有以下几个特征:
1.重视基础,提升能力。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强调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透视重大的社会现实问题,关注社会经济的发展。围绕党和国家在现阶段有关“三农”问题的重大方针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人类生存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关注我们的国情和社会进步;考查了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的知识水平、理论修养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不脱离中学政治课堂教学和中学生知识储备的实际,在理论与现实之间做到了较好的平衡。例如2008年全国高考文综卷第38题第(1)问,为了防止粮食危机蔓延到我国,造成粮食价格大幅度上升,我国政府应采取哪些政策措施?和上海卷第37题第(4)问,为了增加粮食的有效供给,政府还采取了其他调控措施。请列举其中的一条措施,或者对此另外提一个建议。
这两小题指向性明显,既反映了时代的背景:2007年以来,国际市场粮食价格持续上涨,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粮食危机,一些国家甚至出现了骚乱,又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积累与理解和综合运用经济常识、政治常识及哲学常识的能力。这启示我们在平时应牢记基础知识,夯实基础,因为基础决定高度。“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是命题的原则,这要求我们要回归教材,以本为本,以不变应万变。即使侥幸押中、猜中,但参考答案“变化多端”,只好望卷兴叹。高考注重“能力立意”,基础知识不牢固,能力则无立足之处。在复习中,有些学生认为基础知识“死记硬背”就可以了,平时很喜欢做各地的模拟题和历处的中考试卷,却淡化了基础,结果一到考试,“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无从下笔,逻辑混乱”。当然,如果只记“死”了基础知识,而不能领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不能把基础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加以整合,能力得不到提升,也是拿不到高分的。
2.紧跟时代,切合热点。政治考题是时代的旋律,是时代的一面镜子。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学科的重要特征,中国的内政与外交方略及时代的热点,就是命题的主要方向,以典型的重大时政或有关国计民生的材料作为问题的载体,以典型问题引路,在掌握课文基础知识上拓展、创新与提高。
一般来说,高考政治试题是不回避时政热点的,热点是时代的集中反映。这从侧面表明命题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现实,关心国家大事和世界大事,坚持了政治学科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例如2008年全国高考文综卷第38题和上海卷第37题等。这两题都取材于2007年以来粮价上涨及其带来的影响,以此来考查学生对时代热点的掌握。2008年江苏卷第36题,考查了农民的消费状况及消费水平等问题,也是时代的热点,2007年以来物价上涨的幅度较大,尤其是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必需品,如肉类、蛋类、油类等上涨幅度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鉴于此,题目设问“应如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是材料应有之义,都是围绕农民的收入和消费问题展开的。试想,如果学生对这些时政热点知之甚少或一知半解的,那么他们能写出规范到位的答案吗?这些考题启示我们,在复习迎考时应关注国内外的重大时政和热点问题,紧握时代的脉搏,把握时代的主旋律。尤其是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有关“三农”问题的新的观点,新的提法,都是考试不可回避的热点,往往受到命题者的青睐。我们在平时应养成多看报纸、杂志、媒体的好习惯,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时事的熏陶,从而培养我们的政治素养和答题能力。
3.设问灵活,立意新颖。2008年高考主观题设计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注重知识的整合性,并不是东拼西凑或者是简单堆积。设问和答案有一定的创新性和综合性。在创设新情境、新案例的命题思路下,试卷在内容上蕴含了丰富的信息量,设问由试题的立意、情境中自然延伸出来;在突出考查考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同时,更加突出“信息获取”、“应用知识”、“描述阐释事物”、“论证探讨问题”等综合能力的要求,培养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这对考生在知识的理解运用上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2008年全国卷第38题(1)、(2)、(3)小问分别从经济常识、政治常识和哲学常识的角度考查,要求考生有一定的知识综合能力,在复习迎考时应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拓展、发散自己的思维,做到各种知识的融会贯通。这启示我们,多思考,善总结。通过思考才能获得答题技能,这是解决思想行动和解答某一方面问题的门路、程序,是人们认识学习和改造学习所依据的顺序和途径。思考的方式有讨论、反思、求异、辨析、质疑等。做题要多动脑筋,学会思考,注意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注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务必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既要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又要创造性地观察、求因、发散、拓展与总结。要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将社会所关注的问题与教材理论进行有机的结合、分析、运用,从而提升应试能力。
(责编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