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践生命情感教育 构建和谐政治课堂

2009-08-04滕英兰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09年1期

滕英兰

【摘 要】 课堂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场所,课堂教学是由教师、学生、课程等要素组合而成的、相互作用着、具有复杂关系的复合体。和谐型课堂是以课堂为纽带的各种教学资源和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是构建以学生人格个性为特征,培养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为目标的和谐发展的课堂教学氛围;是通过科学的教学手段和学习方式去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是激发课堂的活力,营造课堂的激情和美感,形成师生民主、平等的双向交流关系。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把正式的国家课程、教材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进行生命情感教育,实现课程资源的和谐、教学关系的和谐和学习过程的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政治课的精彩在于和谐整合!

【关键词】 和谐型课堂 生命情感教育 课程资源和谐 教学关系和谐 学习过程和谐

课堂是什么?课堂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场所,是一群鲜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对话、唤醒、碰撞、交融、分享的平台。“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荷尔德林的这句诗道出了生命是一种本真的、自然的状态。“课堂”与“生命”的关系,犹如“大地”与“生命”的关系,一旦离开了生命,便就成了肢解生命完整性、压抑生命灵动性、阉割生命独特性的场所。因此,要让师生理智地、诗意地行走在课堂上,必须创造一个有助于生命舒展涌动的和谐的教育环境。

课堂教学是由教师、学生、课程等要素组合而成的、相互作用着、具有复杂关系的复合体。教学过程的各种要素、各个环节能否共同组成优化结构,并作为一个和谐的系统发挥其整体最佳功能,从根本上制约着教学的最终效果。鉴于此,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努力达成教学要素、教学结构和教学环节的和谐优化,以形成合力,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所以,和谐型课堂是以课堂为纽带的各种教学资源和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是构建以学生人格个性为特征,以培养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为目标的和谐发展的课堂教学氛围;是通过科学的教学手段和学习方式去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是激发课堂的活力,营造课堂的激情和美感,形成师生民主、平等的双向交流关系。通过“认知—体验”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生命个体的生活经验及其感受联系起来,从而进一步理解价值、体验价值、力行价值,最终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习惯。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把正式的国家课程、教材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实现课程资源的和谐、教学关系的和谐和学习过程的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政治课的精彩在于和谐整合!

一、实现课程资源的和谐

有位思想家说过:“世界上没有垃圾,有的只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成了与专家、学生等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教材不再是“本”,而成为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范例。因此,教师应该以教材为平台和依据,充分挖掘、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展、重组,并注重教材、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和融合。

1.营造有预设的课堂

我们强调必须坚持生成与预设有机统一的原则,我们并不放弃预设,而是对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向学生呈现的教学内容应该是依据课程标准,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家庭背景来理解和阐释教材的内容,使之与具体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传递能沟通教材普遍性知识和本地及学生实际生活的材料与信息,为学生理解教材及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条件;融入教师本人的生活经验,阐释教师对知识的理解、对教材思路的把握及对知识意义的建构,使预设的文本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和动态性。

例如,在“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这一内容的教学设计中,根据笔者所在地区基层民主建设的实际,我向学生呈现了村干部“海选”及“村民议事会”活动情况的材料。通过一位由村民推荐的候选人当选村长及他上任后推行“村民议事”,让村民参与村务管理,调动村民积极性,带领大家共同富裕的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选择和处理相关的、有用的信息,为学生提供合作、探究的机会,让学生把握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特点、必要性,理解民主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掌握民主程度与民主性质、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等知识。通过“谈谈你所了解的村干部的选举”、“选举中暴露的问题给我们的启示”、“推行村民议事有什么重要作用”、“对完善我国基层民主制度,更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什么建议”等发人深省的问题情境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鼓励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解读教材,并交流各自的思想情感和认识,分享共同的文化和价值,以达到动态生成。在这样的设计中,教材、社会生活、学生个体体验、教师的解读等课程资源达到了和谐的统一,教材是学生认知的支撑,是学生与生活、社会联系的桥梁;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引领者,是学生学习方向性和有效性的重要保证;社会生活通过教师的教学预设自然地与学生的个体体验相沟通。

2.营造有生活的课堂

生活是生命的亲历性和实践性,情感则是“生活的构成性规则”,内在于生活。因此,情感教育要在鲜活的生活世界里吸吮充盈的甘露与养分,在教材与学生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营造与生活发生真实“牵动”的、为学生所熟稔的生活情境,并在具体、可感、可悟、可触的情感实践中进行情感教育。如学习“权利的行使:需要监督”时,我们可以把学生带出课堂,到特教中心亲眼看看聋哑孩子如何在教师的帮助下艰难地说出一句话;到盲人按摩店,亲自了解盲人为了学会按摩辛勤练习指法的经历……当学生对残疾人产生尊重、敬佩的感情时,再让学生去调查城市建设中无障碍设施的情况。此时,学生发现有些人把自行车停放在盲道上,有的报刊亭建在了盲道上……于是,一种社会责任感自然而然地萌生了,他们有的忙着劝阻那些正往盲道上停放自行车的人,有的要给政府写信建议把那些报刊亭挪个地方……可以看出,这种关心确确实实地源于学生对残疾人的情感,是发自他们内心的,也改变着他们的思考和行动方式。所以,回归生活内在地包含着对生活的引导、提升和超越。没有这一点,回归生活就会变成简单地回归生活的原生态,甚至迁就生活,以至于丧失了教育的引领作用。

二、走向教学关系的和谐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教材内容为“话题”共同去生成和“创造”文体,去构造“意义”的过程。新课程倡导这个过程平等、交往、互利和共同发展的理念,注重教学的开放性和生成性,要求改变过去太多的“传话”和“独白”方式,走向互动和交流,使“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这个过程可表现为相互讨论、相互辩驳,也可表现为彼此倾听、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甚至是个人探索、展开想象、深入思考。可见,思想政治教学必须高扬人的主体性,以彰显人的向善之心,达到对自我生命价值的悟证为目的。

1.营造有对话的课堂

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交往的过程,是对话活动。真正的对话是心灵的感应,是生命的互动。那么,如何来促成真正的对话呢?首先,话题必须是真实的。它来自于鲜活的生活,针对学生的需要,并具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其次,沟通必须是真诚的。师生是作为“我—你”的关系存在着,彼此敞开心扉,以各自真实的面目示人,共同探寻生命的存在,寻找生活的意义。但对话具有不可预测和动态生成的特征,在实践操作时很容易出现偏差。为此,我们应避免:第一,对话目标的虚泛化。即过分放大课堂的非预设性,出现远离文本、任意生成,旁逸斜出、无谓争辩,陷于一点、纠缠不清等不良现象,致使教学目标相应遭到淡化。第二,对话主体的精英化。即由于教师认识上的不足或操作上的不当,对话演变为少数学生表现的舞台,大多数学生则缺乏深度参与。第三,对话内容的浅层化。也就是缺乏对文本和生活进行深入地钻研和把握,使话题很难纵深展开,只停留在语言上肤浅地你来我往。

2.营造有大爱的课堂

政治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更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行为习惯和知识技能的内在统一。所以,政治课堂更需要人文关怀。什么是人文关怀?作为一名政治教师,人文关怀就是对学生情感智慧、情感生命和情感人格的高度尊重。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在课堂上处处彰显着悉心的呵护,体现着睿智的宽容,流淌着真诚的期待。在生气勃勃的对话教学氛围中,教师应以“平等者”的身份介入,以宽容的胸襟、真挚的爱心、诚恳的态度,倾听学生的声音,关注学生的内心。在介入中,要了解学生欠缺什么和需要什么,明确自己能为学生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在学生理解模糊、思路狭窄、认知困惑时,给以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从而引导提高学生的理解方式、水平;要把握课堂思维的力度,设计的问题、话题情境既要考虑学生的基础、接受水平和理解能力,又要有一定的适宜性和开放性。可见,完整性的对话不仅是工具,也是教师借以实现教学目标的方式,同时成为师生在教学中的存在方式。通过对话和师生相互影响,真正实现教学相长与共同提高。对话中师生间的平等主体地位促成了师生教学关系的真正和谐。

3.营造有感动的课堂

政治课堂需要感动,正像寂寞的空山需要鸟鸣,平静的大海需要浪花。什么是感动?作家毕淑敏在《感动是一种能力》中给了一个最平直的解释,那就是“感情动起来了”。“感人心者,莫乎于情。”政治教师首先自己要充满活力,以自己的奕奕神采、澎湃激情和抑扬语气,撼动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在课堂上因兴奋而振臂,因激动而流泪,因悲痛而扼腕,因惋惜而欷歔,从而将善良、同情、快乐和爱等情绪汇合起来,产生一种情感的美丽。例如,在执教“新时代的劳动者”时,我带上学生利用周末到牛奶场、蔬菜批发市场、居民小区拍摄平凡劳动者的镜头。虽然很累,却不由地产生了“这个平凡的世界其实是那么可爱,这个散淡的世界是那么默契”的感慨。在课堂上我与学生一起充满激情地朗诵了散文《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人》的片断:“我知道,我就生活在他们日复一日的操劳和奔波之间,生活在他们青石一样的足迹和海浪一样的呼吸之间。”这一朗诵可以说是师生的共鸣,是真实的体验。的确,此不感人何感人?这正如肖川博士所诠释的那样:“充满了激情的教育是心灵的晤对与真情的淋浴,它牵引着人们回到真实的生命状态,回到本原的心灵感觉,去体悟我们内心深处的灵性之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收获的就不只是知识,而更是情感的执着,是心灵的涤荡和洗礼。

三、促成学习过程的和谐

在新课程要求的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情形表现为集体合作学习行动。把对话理念引入合作学习过程,在合作中相互交流,吸收别人的信息、知识和经验,形成新的思考和理解,重构新的经验或理解,发展彼此的思想,创造新知识。

1.营造有体验的课堂

体验是情感教育的本体。离开了体验,情感就不能被学生顺应而内化。所谓“体验”,即“以身体之,以心验之”。那么,我们在政治课堂上,就应该创设生活的、反映学生内在需要的情境,引导学生从实践或心理层面作一番“切己体察”,使他们有所经历、有所思考、有所体验。但我们不能只偏重于显性的、热闹的“以身体之”,更应注重“以身体之”过程中的情感、心灵、精神的交流与对话,调动学生原有的经验和情感的投入,以情感之,以思悟之,以言表之,经过心的涵育、化通而整合,最终达成身心汇通、情理交融、知行统一的体验目标。如在教学“市场配置资源”一课时,我安排了一个“切苹果”的小游戏。通过一次次地往下切,当1/16的苹果又被切下一半,便是中国人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的平均值时,全场鸦雀无声,学生被深深地震撼了,“中国严重缺水”的观念直抵学生的心灵世界。但我并没有就此打住,又让学生汇报现实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诉说在停水日子里的煎熬……正是这样对学生心灵及情感的一次次“撞击”,使学生强烈地意识到浪费水就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从而自觉完成了“节水”这一道德认识的自我建构,并产生了“节约用水从自己做起,从生活小事做起”的情感冲动,产生了解决资源有限性和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实现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的行动冲动。很明显,教学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是因为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而不再游离于其外,体验真真实实地属于他们自己的了。

2.营造有智慧的课堂

“情感自我在模糊的环境中运行、感知和实践,充斥着不确定性”,尤其是在多元文化异彩纷呈的今天,情感生活呈现出冲突迭起、彼此缠结的局面。所以,情感教育的根本是培养学生应对价值冲突的智慧。多元价值冲突孕育着情感教育丰厚的资源和宝藏,没有价值冲突就没有情感的成熟。因此,当价值冲突在课堂上发生时,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个契机,及时展开价值商谈。首先,要尊重和接纳学生的价值观,采取不排斥、不批评、不评价的态度,让他们敞开自己的价值领域,自由地表达。其次,教师要以犀利的价值穿透能力,用角色扮演、换位移情、生活体验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会用价值生活公理来判断道德现象善恶,帮助学生澄清原有的价值取向,进而达成价值共识。如有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不认同“职业平等”的观点。确实,不同的劳动给人带来的报酬和社会地位是不同的,其创造的社会价值也是有大小区别的。对此,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环卫工人、农民、理发员等劳动者的生活,体会他们的劳动价值。商谈时,引导学生明白每一个劳动者的人格尊严是平等的;每一种劳动,无论其社会价值如何,都是社会和我们生活所必需的,从而建立起“你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你”的社会“生态观”。价值商谈融德与智、情与理、知与信于一体,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周围关系世界的融通领悟能力,使他们在面对艰难的价值抉择时,能择适而从,择善而从,这应是情感教育所追求的终极性目标。

如果把课堂比作蓝天,那和谐就是白云,用它的洁白飘逸把天空装点得明媚动人;如果把课堂比作舟,那和谐就是帆,用它的矫健和丰满推动船儿乘风破浪。和谐的政治课堂充盈着爱和感动,是生活的、体验的、对话的和智慧的,它建构出师生能“得到愉快、幸福与满足;得到自我的充分发展与自由;得到唯独人才有的一种最高享受”的有情感的课堂生活。

参考文献:

[1]王清平.放眼生命的成长.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2]吴安春.回归道德智慧——转型期的道德教育与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龙宝新.价值商谈与学校道德生活的建构.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

[4]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

(责编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