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在传统美德教育中发挥的主导作用
2009-08-04孔晓容
孔晓容
学校传统美德教育要做的工作很多。由于初中生思想复杂,从众心理、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较强等特点,决定了学校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时,要构建以班级为单位的传统美德教育网,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多载体,有针对性、灵活多样地开展。
一、以课堂为主阵地,强化传统道德的认识
学生上课学习是其在学校中最主要的任务,占了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以课堂为主阵地可以创建出多种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对传统道德的认识。
第一,可以在文化课教学中渗透。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形式。一方面要求教师在主观意识上强化传统美德教育意识的同时,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和知识点,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内容,把文化知识教学与传统美德教育联系起来,这是对学校文化课教师的基本要求,更是全员育人的充分体现。
第二,在德育课程中设置。德育课程可分为显性和隐性课程两种。在显性课程设置上,学校要在订立校本德育目标基础上,大力开发、设计和推行校本德育课程,形成本班的特色和风格。说到底,道德教育是塑造人的道德文化生命的过程,在一个缺失了道德文化风格的教育氛围中,要凝聚这种独特的生命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因此,需要通过课程的方式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校本文化,学生浸入其中最终才能内化为自身的心性品质,从而形成独立的道德个性。另外,还要重视隐性道德教育课程的设置。其实,隐性课程无需在课堂中传授,也无需在集会中灌输,它蕴藏在任课教师良好的言谈举止、先进的校园文化和催人上进的校风学风(如校训、校歌、校旗)中。因此,教师也要重视学生在无课堂讲授和无集中灌输的氛围中接受教育。
二、以班主任的人格魅力传递传统美德
教师的道德人格是指教师个体在社会所表现出来的道德面貌,是教师在自己的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性的道德行为的范式、道德品质和境界(格位),也是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的主体本质。毋庸置疑教师高尚的道德人格有很强的价值魅力。
一是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教师高尚的道德人格会对学生产生强烈而持久的影响。教师的世界观、道德品质,以至一言一行都会在学生心灵深处留下痕迹、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传给学生的精神财产,如加里宁所说,教育者影响受教育者的不仅是所教的某些知识,而且还有他的行为、生活方式以及对日常生活的态度。教师不仅要用自己的学识教人,而且要用自己的品格影响学生;不仅要用语言去传授知识,而且还要用自己的灵魂去感化学生和塑造学生的心灵。因此,教师高尚道德人格在教育中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这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篇章,任何奖惩制度所不能替代的一种教育力量。
二是有利于教育学生。“身教重于言教”这说明以身立教是强有力的教育手段。教师的思想、行为、作风和品质每时每刻都在感染、熏陶和影响着学生。初中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他们的模仿性和可塑性都很强,他们对真假是非、善恶美丑的辨别能力不很强,需要有正面指点和教育。他们往往把自己所崇敬的老师视为榜样。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在学生心灵上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有的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在教育过程中,能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教师,不仅能增强德育的效果,而且还能增强智育和体育的效果。大量的教育实践证明,一个缺少教学素养,道德人格欠佳的教师,难以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其教育也自然不会取得好的效果。教师人格精神,可以不需要教师的一句话,而使学生受到感染,产生影响。因此,在对中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同时,要注重教师道德人格的提升,要求教师在以人格感化人格、塑造人格的过程中,对自身的人格要有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关注自己的道德人格美。
三、班级的教育管理强化传统美德教育
我们知道,传统美德是一种优良品质,是社会要求人们遵守的一种行为规范,它带有某种程度的强制性。因此,以班级为单位,作为一个管理者,教师要率先垂范。同时,要建立健全各种传统美德制度和传统美德教育制度,以强化传统美德教育。要把传统美德的具体规定列入有关的班级制度中去,让全班学生都知道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
所谓传统美德教育制度,是指班级按照学校总的原则,再具体细化加强传统美德教育的有关规定。认真执行传统美德教育制度,决不能让投机钻营者得逞,也决不应该让老实人吃亏。首先要加强对学生上课的传统美德管理。比如有些学生缺课是因为贪玩、厌学等主观原因所致,并非生病等客观因素,却谎称客观原因。对于这样的学生,就必须用相应的制度去规范他的行为。既缺课者的缺课原因必须由家长亲自以电话形式、书面形式告知班主任或事后由家长证明事实或提供医院检查证明等,以此杜绝上课请假中的做假行为。另外,要加强学生生活的传统美德管理,如学生借钱、借物不还,骂脏话,给同学取绰号,购物不按秩序排队等。同时,还要加强学生考试、考核方面的传统美德管理。
(责编 覃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