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恭亲王奕訢“与储位失之交臂”原因探析

2009-08-04齐汀钢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09年1期

齐汀钢

【摘 要】 恭亲王奕訢,作为道光帝六皇子,从小聪慧过人,文才武功均在咸丰帝奕詝之上,深受道光帝的宠爱,但终究与储位擦肩而过。有人曾说,他差一点当上皇帝,那样晚清史也许要大大改写。那么,作为对中国近代的历史进程产生过极大影响的人物,恭亲王奕訢为何在争储中惨遭失败呢?本文从多个角度阐述了恭亲王奕訢“与储位失之交臂”的各种主客观因素。

【关键词】 奕訢 争储

道光帝有九子,其中前三子先逝,五子过继给了敦恪亲王绵恺。道光二十六年,道光帝已是六十五岁的老人,这年奕詝十六岁,奕訢十五岁,其余皇子都是五岁以下的幼童。这就意味着有条件、有能力竞争帝位者,只有奕詝和奕訢两兄弟。

一、奕訢、奕詝各自优劣势

作为道光帝的六皇子奕訢,他的优势在于:一是天资聪颖,很讨人喜欢,道光帝非常宠爱他。二是奕訢工于骑射,奕詝则稍逊一筹。每次行围打猎,奕訢都有很多猎物。而骑射水平如何,对在马背上得天下的满洲民族来说,尤为看重。三是生母博尔济锦氏健在,且深受道光帝宠爱。特别是在奕詝生母孝全皇后去世后,由她来统摄六宫之事,道光帝把皇四子也交她养育。对奕訢而言,这是一笔重要的政治资本。不过,奕訢也有一些劣势,除了庶出、为弟之外,在玩弄权谋方面,也不及奕詝。奕訢缺乏经验,不善于揣摩老皇帝的心理。封建专制时期,在角逐皇冠的道路上,权谋和心计是政治斗争场上必备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权谋和心计的具备与否决定着皇位继承的成败。但奕訢缺乏这两样因素,处处锋芒毕露,致使原来他所具有的优势失去或降低了利用价值。还有一点就是,刚争储时的奕訢未满十五岁,可以说还是个孩子,所以他并未完全了解这次储位之争的成败会对自己一生所产生的影响。

而皇四子奕詝,他的优势主要有这样几点。首先,他是皇后之子,奕訢则不是。其次,奕詝比奕訢早出生一年零五个月,身为兄长。处在封建宗法和礼教的社会,即便皇室,也不能对嫡庶、兄弟之别视而不见,绝对超然。再则,奕詝善于玩弄权谋,工于心计。而且奕詝大奕訢一岁半,作为兄长,他充分了解到了储位的重要性,岁月磨炼带来的经验胜过了天资聪颖。然而奕詝的劣势也比较明显:其一,他是一个瘸子。据记载,有一年,他到南苑打猎,从马上重重摔下来,伤及骨头。上驷院正骨御医用尽一切手段,但妙手无法回春,奕詝从此落下后遗症,走路不能如常。在相信天命的时代,瘸子似乎不合真命天子之相。其二,生母孝全皇后病逝时,奕詝才八周岁多一点,道光帝将他交给皇六子的生母静贵妃抚养。这一事件,不仅意味着奕詝由其生母地位带来的微妙优势的丧失,而且意味着道光帝对静贵妃的信任和宠爱,命运的天平似乎在向奕訢倾斜。

二、奕訢、奕詝各自师傅的教导方略

在封建社会,能否在储位竞争中扭转乾坤,变劣势为优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皇子背后师傅的斗智斗勇。此时,道光帝为奕訢选定的师傅是卓秉恬。此人德才兼优,不耍弄政治手腕,喜经世致用之学,但好发议论,常不为同僚所认同。他不够圆滑的性格也在言传身教中极大地影响了弟子奕訢。而此时奕詝的师傅是杜受田。此人传授给奕詝的学问,均以儒家思想为主体,摒弃一切可能扰乱正统观念的旁门左道。他教授的帝王之道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能够启迪心智,使奕詝大受其益。奕詝在杜受田的谆谆教诲中接受做人的深刻道理,领悟治国安邦的高深本领,用奕詝自己的话来说,是“日承启迪,获益良多”。

奕訢、奕詝各自的师傅,为了帮助自己的学生入储,各自进行着暗中的较量。如道光帝召奕詝与奕訢策问时政时,卓秉恬鉴于奕訢思维敏捷、口齿伶俐、知识基础扎实的特点,便确定了充分展示才华的策略:“上(道光帝)如有所垂询,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清人逸事》)。而作为奕詝的师傅杜受田,虽然职位较低,但他在为人处事与捉摸皇帝心思方面却胜过卓秉恬甚多。此人老谋深算,非常了解道光帝的性情与作风。他深知道光帝文武兼备,忠孝两全,他觉得自己的学生奕詝的武功和辩才不及奕訢,如果皇上问起话来,侃侃而谈的必是奕訢,奕詝要取胜,就只能出其不意,以忠厚孝悌去获取道光帝的信任。于是他给奕詝谋划“藏拙示孝”计策。奕詝进见道光帝时依计行事,使道光帝深感奕詝仁孝。所以,作为奕詝的师傅,杜受田善于耍弄权术,他在替奕詝赢得皇帝宝座上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从中我们可以得出,杜受田的成功在于,经过反复揣摩,知道让学生如何表现,道光帝必会打满分;而卓秉恬的教训在于,只顾按自己设计的方案塑造学生,一厢情愿,却不理会道光帝欣赏什么。智者若水,以柔克刚,杜受田所使之招纯属柔媚,卓秉恬所使之招十分阳刚,却铮然败北。

三、道光帝的择储方式

作为皇位继承人的决定者,道光帝的“优柔寡断”和“昏庸愚昧”更大程度上注定了奕訢争储的失败。这可以从几件事情中得到一些结论。

其一,有一回,道光帝带领皇子狩猎。行围打猎中的奕訢猎获最多,道光帝却只是称赞奕訢智勇双全,而对默坐一边、一无所获的奕詝,道光帝只因为他的一句“时方春,鸟兽孳育,不忍伤生以干天和”《清史稿》)便称赞他“乃真帝王之言”(《清史稿》),对奕詝更加欣赏。这真是“有所为,而不如无所为”。试问,如果不放一箭就能说明一个人“仁慈”,那么道光帝的祖宗康熙、乾隆等这些好武的杰出帝王一生不知狩过多少猎,道光帝岂不是在骂自己的老祖宗。

其二,道光二十八年,道光帝积劳成疾,久治不愈。有一天,道光帝召奕詝与奕訢策问时政以最终决定皇位继承人。当道光帝自己刚说出“我已老迈,恐不久于人世”时,奕詝就开始号啕大哭,道光帝便问他为什么,奕詝就把师傅教的所谓“仁孝”的话照说了一遍。道光帝听后信以为真,认为奕詝比奕訢更为“仁孝”,而有真才实学的奕訢却得不到道光帝赞扬。道光帝哪里知道,奕詝这些“仁孝”之言是他师傅教的。

还有一方面也值得我们注意,作为一向保守的道光帝,看到奕訢比奕詝有更多的改革精神,对政事有自己的主见,不免有些担心。他想找的或许是能继承自己的保守国策的继承人,不放心奕訢的维新思想,不放心奕訢的活力四射。他看不清楚奕訢的这种改革精神对当时的大清是好还是坏,因此,只有选保守的奕詝他才比较放心一点。

四、封建储位继承制度本身的局限性

处在封建宗法和礼教的汪洋大海里,即便皇室,也不能对嫡庶、兄弟之别视而不见。奕訢在才智上胜过奕詝也是事实。但是,这些都是客观上对谁有利的事情,要想获得储位,还要靠政治权术。聪明才干并不一定是争得储位的决定性条件。专制制度中,储君的标准多是由在位皇帝的利益得失观和好恶观所决定。道光帝时仍实施秘密建储制度,这过程中均有皇帝所暗立的储君,但储君身份不公开,因而不存在储权。这种制度虽利于皇权的平稳过渡,但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皇子间正当的积极的竞争。正是这种落后的封建继承制度加剧了统治者的专权统治,阻碍了像恭亲王奕訢这样的真才实学之士的发展,加剧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落后。

参考文献:

[1]汤黎,余祖坤.恭亲王奕訢政海沉浮录.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2]赵大力.恭亲王奕訢:将慈禧送上垂帘宝座的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

[3]赵尔.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

[4]徐珂.清稗类钞.中华书局,1986

(责编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