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社会主义荣辱观
2009-08-04陈素娥
陈素娥
人的一生,总是在各种观念的指导下进行着活动。而不同的荣辱观,正是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反映。青少年正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是我们作为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通过认真学习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我们充分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意义,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任务是如何将荣辱观渗透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有正确荣辱观的学生。
作为一名思想政治课教师,我认为要通过加强思想政治课德育课程的建设来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现在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
一、要旗帜鲜明地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
当前,因为高考应试教育的需要,在一些地区和学校都形成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学校德育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德育课程担负着培养“三观”的重要任务,学习了总书记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后,我们应该认识到当前德育课程不仅不能削弱,而且应当加强,应该在不同的年级旗帜鲜明地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尤其是高中毕业年级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社会的关注度在提升,但是往往会出现认识上的偏差;他们面临着新的选择与考验,但是往往会遇到许多的困惑,因此,他们更需要用正确的“三观”进行引导。关于荣辱观的教育,我认为,政治课教师一定要认真学习“八荣八耻”荣辱观,并将它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言”和“行”表现出来,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在正确舆论的引导下进行思考和活动,不能让课堂形成所谓的“探究”、“辩论”的氛围,形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
二、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将专题教育活动与日常教学相结合
“三观”教育既要有能够触动学生心灵的、主题鲜明的专题教育课程,又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做到“润物细无声”。政治课的教学内容中有许多体现了“八荣八耻”荣辱观,如“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树立科学世界观,反对各种迷信活动”、“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等内容。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结合社会和学生的实际来进行荣辱观的专题教育活动。只要教育具有针对性、生动性,又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是会受到学生的欢迎,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的。许多中学生在遇到一些重大事件时能够表现出一定的爱国热情,但是他们的热情通常只是表现在一种情绪上,而对“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既在认识上存在很大的误区,又很少落实到行动中。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渗透荣辱观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案例的选择、对具体事件客观公正的分析、对学生言行的正确评价、教师自身语言的思想倾向等教育的渗透会让学生的思想认识更深刻,对学生行动的落实将会起到积极而又强劲的促进作用。
三、坚持“三贴近”原则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
如何让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德育课程上得到落实呢?举一个小例子:一名高三年级的学生曾经问我:“您让我们爱国,可是国家为我们做了什么呢?”我利用教材“国家职能”的相关内容,选择了大量的有一定时效性的材料,说明国家如何对人民负责并引导学生列举他们所知道的、感受到的事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因此,德育课程落实荣辱观要坚持“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只要以正确的荣辱观为指导,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符合学生的认知方式,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德育课程的实效性就能突显出来。
四、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同时需要多元的评价标准
德育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程需要有合理的评价标准。在当前还有不少地方以考试为主,但无论对学生还是对老师,评价标准都不应该只是考试分数。不同的学校(尤其是高中年级)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在校园里开展一些有意义的德育活动,比如,学校里有一些孩子是残疾人,这时应该发扬团结友爱的精神来互相帮助,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在考核时也考虑在内。采用多元的标准来评价德育课程的教学效果,让德育课程得到良性的发展。
五、社会的发展是各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当前,有不少家长教育孩子的观念是不够准确的。荣辱观的教育需要家长的支持。有一些学生了解到老师的工资状况后,持的是鄙夷的态度:刚一千元,要不你到我家打工吧。这不仅折射出我们社会中存在的一些观念问题,也反映出我们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家长对德育课程表现出不屑的态度,或者对孩子置之不理,完全交给了学校,交给了老师,从来不考虑孩子的德育问题,只一味去追逐金钱,这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影响到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事实证明,家长的这种些法只能对孩子的健康发展起到消极的作用。希望家长在为孩子创造更好物质条件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孩子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和引导。
总之,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也许我们会遇到各种困难,但是,我们相信,在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在家长的支持下,通过我们的努力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责编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