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高考方案下历史选修模块教学之我见

2009-08-04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09年1期
关键词:史料导图考查

张 云

【摘 要】 江苏新高考方案实施“三阶梯模式”,高考的考查科目由原来的3+1+1过渡到3+选修(两门),即五门全面考核的转变。“得双B者赢高考,得历史分者赢双B”,这是笔者在新高考方案下历史学科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 新高考 历史选修模块教学

江苏新高考方案实施“三阶梯模式”——主三门(语数外)、选修(B级要求)、必修(C级要求);高考的考查科目由原来的3+1+1过渡到3+选修(两门),即五门全面考核的转变。根据上述新高考方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得双B者赢高考,得历史分者赢双B”的教学理念。

本着这一理念,解读《2008年江苏省高考历史选科说明》,发现历史学科在命题思想、考试内容及要求、试卷结构等方面有了新变化:一是考试范围为《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必修和选修,必修模块为必考内容(共96分),四个选修模块为选考内容(24分)。二是考查内容的呈现,不拘泥于不同版本教科书的具体表述,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三是考核以能立立意,突出考查提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四是选修模块的考查在120分的总分中仅占24分,比重不大,选修模块的题型为非选择题。

透过新考纲,我们在强化必修模块的同时,不得不思考怎样才能上好选修课这一问题。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以下几点做法:

一、运用导图,构建框架,突出主干知识

“一幅画胜过千言万语。”当人们将思考的结果用图表达出来后,即意味着他们更完整、更清晰地理解了所探究的事物,也更容易记住事物的整体架构与细节。在选修模块的教学中,我尝试用思维导图来引领学生进行学习。

思维导图,通常是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然后用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起来,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它有从中心发散出来的自然结构,可以把一长串枯燥的信息变成容易记忆的、有高度组织性的图,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和更清晰地进行思考。

以《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为例。教师在讲授本单元的时候,先让学生阅读单元引言,然后教师显示单元思维导图(见下),并教学生识图,即结合教材,从整体上把握该思维导图的布局,弄清图像的每个区域和课文段落之间的对应关系。教师一边呈现思维导图,一边解释其中的含义,能够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快速、准确、完整地理解与把握所要表达的内容。思维导图所具有的图像性、可联想性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行动学习。示例中通过思维导图显示了三个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不仅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形成“时势造英雄”观点,而且还能使学生比较容易地了解到三人的异同点。

选修模块有四个,每个模块有六个单元,内容杂而多,但在高考中每个模块只有一个非选择题。针对这一实际情况,为了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地学习,教师在选修模块的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清单元线索,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框架,使知识网络化,这既有利于学生深入地认识知识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也突出了主干知识。

思维导图突出了单元的宏观知识,但单元的具体知识点也是必须认真落实到位的,也就是说要“鱼和熊掌兼得”。在落实具体知识点时,要做到:运用“纲”“标”,联系“必修”,整合教材。

二、运用“纲”“标”,联系“必修”,落实考点知识

新考纲中对于选修模块的考核只是列举了单元标题,例如: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模块,只列出以下条目“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至于这些改革究竟要考什么却不清楚。而课标的表达就明确得多:梭伦改革要求认识改革的必要性、简述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分析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因而在教学中要注意综合运用“纲”“标”,真正做到“以纲为纲、以标为标”。

此外,选修模块和必修模块在内容上存在重复或者说法不一的问题,鉴于必修模块已学过,所以在上选修模块的时候,应该联系“必修”内容,整合教材。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必修”内容的理解,也可以给学生一个客观和完整的知识结构。比如,“选修一”单元九戊戌变法的背景之一,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在“必修二”单元二第二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有专门叙述,但这两个地方说法不一,因而教师要进行综合、归纳,得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即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资本输出为主),自然经济进—步解体;爱国工商人士的“实业救国”呼声;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早期改良思潮的影响。

总之,在选修模块的备课中,教师心中要有考纲、课标、必修内容,要不时地对照考纲、结合课标、联系“必修”,对教材进行“变通”、“整合”、“创新”,扎扎实实地落实考点知识,这样通过灵活运用好选修教材,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运用材料,注重历史归纳能力的培养

选修模块的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从能力培养的角度来看,更要注重历史方法、历史素养的渗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使能力在知识的应用中得到发展。从考纲典型题示例分析:10个选择题中的5个、3个非选择必做题、4个非选择选做题都是提供图文材料进行考查的。这既与考核目标“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相吻合,也说明借助史料命制试题成为测试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因而选修模块教学中教师要侧重以下两方面能力的培养。

1.材料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具体地说,一是教师用教材现成的史料,培养学生阅读和再认再现史料所反映的事物或现象,概括和归纳事物的特征、关系。选修模块每一课后都设有《阅读与思考》栏目,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读懂史料,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教材内容准确回答思考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二是教师提供史料,创设新情境,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对史料所反映的现象进行系统和多角度的分析。例如,在讲授《第二次鸦片战争》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欣赏教材扉页上的北京圆明园景致之一——曲院风荷的插图,再配以教师对圆明园被毁前历史的讲解,使学生对到圆明园的“宏伟华美”有直观形象的认识,然后将其与圆明园大水法和远瀛观残迹的插图进行比较,再请学生充满感情地阅读英国《泰晤士报》所报道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的情况:“据估计,被劫掠和破坏的财产超过六百英镑。在场的每个军人都掠夺了很多。在进入皇宫后,谁也不知道该拿什么东西,为了拿金子,而把银子丢了,为了拿镶有珠宝的时钟和宝石,又把金子丢了,无价的瓷器和珐琅器,因为太大不能运走,竟被打碎。”在丰富的史料面前学生完全进入了当时的历史情境,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对英法侵略者的痛恨。当然教师提供史料,创设新情境一般是针对考点中的重要知识进行的。

2.知识的归纳和迁移能力

选修模块的考查是一个模块一个非选择题,能力立意的新型试题被普遍采用,由于历史试题量的减少且又多以新面目出现,因而考生知识归纳和迁移能力的高低是决定其历史高考成绩好坏的关键,所以在教学中要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归纳和迁移能力。以选修模块《中外历史人物》为例。一是归纳方法指导,以列表归纳法和分类归纳法为主。列表法简单明了,如人物的比较(时代背景、主张或贡献、影响);分类法叙述有条理,如评价人物的一般规律(功绩+局限性+总结)。二是放手让学生去归纳和总结,在实践中发现新的规律。如对人物的评价,先让学生了解人物的一般评价规律,后让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完成了几个历史人物评价后,再让学生进行总结归纳,这个时候学生一般会有新的发现。三是知识迁移,如学完《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杰出代表》和《亚洲觉醒的先驱》后,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华盛顿和孙中山被称为东西方的“国父”的共同原因主要是什么(这其实是对两人贡献的知识迁移)?也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什么在中国和印度都出现了“国父”级人物(这其实是对亚洲觉醒时代背景和人物贡献的知识迁移)?

综上所述,在选修模块的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引领,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构建框架,突出主干知识,还有利于学生对关键词进行加工、分析和整理,为原本枯燥乏味的历史课注入新的活力;运用“纲”“标”,联系“必修”,不仅有利于高效地落实考点知识,更能够把时间留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材料,注重归纳,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也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责编 庞丹丹)

猜你喜欢

史料导图考查
烃思维导图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借思维导图算24点
角的再认识思维导图
史料二则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