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生学习历史的“五个等同”的误区
2009-08-04杨文伟
杨文伟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再三强调,一定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这也是时代对青年学生提出的新要求。然而由于高中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认识能力的原因,在学习历史中产生了一些误区,即出现了“五个等同”的误区。
一、把死记硬背等同于记忆
很多学生认为历史就是要死记硬背,只要考前背一背,就会取得好成绩,于是,一些学生在学习历史之初,就没有投入很大精力,到阶段性考试时,往往采取短期的突击。诚然,这种靠短时的死记硬背应付较简单的考试有一定效果,甚至会出现“背多分”,但是这只能是起到一种短期效果,时间一长,学生往往就会“一问三不知”。由此可见,死记硬背不等于记忆,若把死记硬背认为是记忆,是不能牢牢记住知识点的。
二、把“学会历史”等同于“会学历史”
有些同学在学习中常出现这样的情况:老师讲了,上课听了,笔记也记了,课下复习时一遍又一遍地看书,翻开书时好像都明白,合上书又说不清知识的一二三,考试则很多又不会做。这实际上是学生走进学习历史的一个误区:把学会历史等同于会学历史。产生这种误区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不会读书或不完全会读书。
那么,如何由“学会历史”到“会学历史”呢?我认为,首先,作为学生,一定要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要有愚公移山的意志,在教师的“教”中主动构建自己的“学”,取人之长,为己所用。其次,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学校里学习的历史知识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历史教师在启发学生时,要特别善于把具体的历史知识上升到形成正确历史概念和找出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规律性知识中来,以便反过来再指导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历史教师在启发学生时,固然要启发学生解决具体问题,但更重要的是逐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历史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由“学会历史”到“会学历史”。
三、把求现答案等同于完成作业
有学生说:“学习历史就是与故纸堆打交道,做历史作业有点浪费生命。”这种说法虽然有些偏激,却真实地反映了学生对待历史作业的厌恶情绪,自然而然就把作业当成是可有可无的“任务”,“抄抄答案就很不错了”。
那么,如何使学生不只是接受现成答案的“存储器”呢?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提高学生做历史作业的兴趣。首先,可设计学术性、趣味性相结合的题目。如“如果你是生活在1894—1912年间,北京的一名小贩,你会遇到什么事?你的感觉又如何呢?”等,这类题目的设计往往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有更多的发挥余地,调动学生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其次,可设计与世界热点相结合的题目。如“对于中东问题,假如你是阿拉法特,你会怎么办?”等,通过这些问题,摆脱了课本的束缚,引导学生对现实热点的关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四、把历史和故事等同起来
许多学生要求老师在课堂上多讲些历史故事,特别是成绩中下等的学生,老师讲故事时就认真听,讲其他历史知识点就随便听。这实际上是对学习历史产生的一个误区:把历史和故事等同起来。其实,历史是一门科学,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不能把历史简单地理解为讲故事,说笑话。而讲故事往往又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那么作为教师,如何处理好历史和故事的关系呢?首先,教师讲故事要有目的性,在讲故事中要引导学生思考历史问题。如讲秦的暴政时,先讲孟姜女的故事,很容易就让学生体会到了秦的残暴。其次,教师要侧重引导学生对历史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历史不仅是由一连串的故事组成,而且许多历史事件之间,历史人物之间,以及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习历史就要在这种错综复杂的联系之中对历史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
五、把历史与过去等同起来
历史,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过去。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普遍认为历史知识都是过去的人和事,是“与己无关”的“陈年旧帐”,学习历史与现在没有联系,不清楚学习历史对以后的工作和人生有何作用,从而产生了“学习历史无用”的想法。这实际上是对学习历史产生的一个误区:把历史与过去等同起来。其实,正如俗话所说的“历史是万金油,到哪都能点一点”。这充分说明了历史不是单纯的过去,它与现实之间有着天然联系。
那么,如何改变学生的这种观念呢?首先,教师要善于启发,注意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如,在讲授郑成功收复台湾时,联系当前的“台独”活动等。通过联系现实,学生思路由过去延伸到现在,让学生意识到现实是建立在历史的基础上的,学习过去是为了现在,是必须的。这对于改变学生的片面观念有很大帮助。其次,运用多媒体教学。如,利用多媒体讲到唐朝服装时,屏幕上可显示唐装的发展变化历程等。这种把多媒体教学与历史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印象深刻,更容易使学生从直观上感受历史与现实是相融的。
(责编 雷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