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治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解题习惯的培养
2009-08-04王攀
王 攀
仔细认真地研做高考文综试卷,不难发现学生平时的学习习惯与解题能力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内在联系。因此,良好的解题习惯对于学生提高成绩,减少不必要的失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这些习惯的培养,不是在考查过程中,而应该是在课堂规范、有序、严谨、科学的训练过程中。良好的解题习惯主要包括审题习惯、思维习惯、表述习惯和自查习惯等等。那么我们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呢?下面我们做一简单分析。
一、审题习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传统的课堂教学已或多或少地不能适应新的高考能力的考查要求,而学生自主建构式的自学能力是解题能力的重要方面。我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笔试的过程其实质就是一个自学的过程(因为我一直强调并倡导一种观点:把考试当自习,把考试当作业,把作业当考试,把自习当考试),从题目信息的获取到信息的加工处理,再到材料信息与教材知识的转化,最后到答案的确定,都离不开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能力。但是,在我们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常常忽视了一个过程,那就是阅读,而课堂阅读和对阅读的指导过程恰恰是审题的过程,因为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体验信息、获取信息的有效方式之一。只有搞清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与感悟知识的本质意义,才能更深刻领会内容、意义和方法;只有认真梳理、归纳、探究、总结、提炼,把握规律,灵活运用,才能实现把教材“由薄到厚”转变为“由厚到薄”的过程。我们知道政治命题是以材料为载体进行设问,以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将审题过程融于信息获取和解读过程中,从阅读中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
二、思维习惯
要养成“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思维习惯。在教学中出现重点、难点问题是因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到位,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明确知识间的因果联系,这是理解知识的重要环节。只有让学生在理解知识过程中探求方法,搭建知识间的联系,才能提高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所以准确理解知识是灵活运用知识的前提,是洞悉命题者意图和回应信息的条件。要想更好地理解题目,不仅要了解题目,清楚设问的形式、考查范围和方向,还要看透设问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调整思维,有目的地进行答题。解读信息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因此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获取信息,加工信息,转换信息与教材语言,搭建问题与信息间的联系,研究设问方式和范围,才能了解命题意图,选择正确的思维路径进行推理、判断,从而有序、规范答题。
三、表述习惯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知识,不如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方法,不如引导学生增加学习体验,只有增加学习体验,才能总结出多种的方法来适应每个学生,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的教学要重“行”而不是重“讲”。描述和阐释问题是高考着重考查的一个能力,是将已掌握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答题的过程。在实际答题中,部分学生由于缺乏这方面的能力,致使会做的题目也经常丢分。因此,同学们在组织答题的过程中,要摒弃那些机械地堆砌知识点的做法,养成“答题要点化,要点序列化,序列文章化”的答题习惯。所谓“答题要点化”就是要求答案精炼、细密、扼要,做到观点明确无误;“要点序列化”就是要做到层次清楚,条理分明,分点叙述,有条不紊;“序列文章化”即要求语句通畅,不出现错别字,没有语法错误,尽量运用政治术语答题。在这些要求方面,历年高考政治试题的参考答案都为我们做了明确的示范。
四、自查习惯
课后的反思是能力提升的重要环节,同学们在课堂上要把笔记记好,课堂上如果记不规范,就要在课后规范地、全面地整理出结构清晰、线索明了的笔记,并附加上自己的一些思想火花或学习心得。这是一件值得享受的好事情,因为整理笔记本身是一个思维成果重现的过程,是“温故而知新”的过程。课堂学习和整理笔记之后,随即就要进行习惯训练,以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学科能力。进行训练时,要讲究做题的时效性和目的性,让练习服务于学习。有些同学由于缺乏课后思考,造成同类错误在以后的训练中仍然出现。在每一次平时测试后,若同学们能认真分析试卷,善于把考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都记录下来,并随时翻阅,时刻提醒自己注意,这样做,学习的效果一定会事半功倍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是讲的多,练得少,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教师产生依赖心理,滋生懒惰,不肯去动手、动脑,思考能力弱化。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引导,并通过反思答题过程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在考试过程中加以补救,这就是培养学生的自查能力。
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习惯成就未来。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只有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才能将所学到的知识变为所期望得到的成绩。
(责编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