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重大改革之比较及认识
2009-08-04徐霖
徐 霖
高中教材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共收录著名改革九次,在新授课结束后如果不对它们作全面、深入的比较,就很难让学生有全面、透彻的认识。笔者拟就除欧洲宗教改革和阿里改革外的六次改革作一粗浅的比较,并就改革的一般性认识提出一点概要的看法,仅供师生参考,并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古代史上的三次改革
相同点。背景:一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二是社会矛盾尤其是阶级矛盾的尖锐。其中,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背景还包含新兴阶级(工商业奴隶主和地主阶级)要求取得政治权利。梭伦改革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前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都很尖锐。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前中国都处于大分裂时期。根本目的:都是维护本阶级(奴隶主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统治利益。内容:都涉及解决土地问题;措施都切合国情,比较全面、有效。另外,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体现了“法治”思想。梭伦改革和孝文帝改革都限制土地兼并,维护平民利益。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重视农业的发展;在政治上都涉及整顿吏治、惩治腐败;在社会生活方面革除旧俗。性质:没有完全相同之处,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属于封建化改革。结果:都取得了成功。影响:一是促进经济发展;二是巩固了统治;三是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其中,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促进了封建化进程,促进了社会性质的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并为后来国家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不同点。所处历史阶段:梭伦改革处于奴隶社会时期,商鞅变法处于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孝文帝改革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主要目的:梭伦改革是缓和社会矛盾,振兴雅典城邦;商鞅变法是富国强兵,在争霸中争取优势地位;孝文帝改革是学习汉族先进生产方式和思想文化,推动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农业化和汉化,根本上是巩固鲜卑族的统治。内容:梭伦改革在经济上发展工商业,政治上扩大民主权利。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则在经济上重视农业发展,政治上加强君主专制。另外,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不同多一些:前者禁止个人收购过多的土地,后者准许买卖土地;前者大力发展工商业,后者重农抑商;前者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后者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前者规定人身解放,后者加强人身控制;前者扩大民主权利,后者加强君主专制。性质:梭伦改革是奴隶主阶级性质的既要维护贵族权益又扩大民主权利(革命性和中庸性)的改革。商鞅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性质的富国强兵的封建化的改革。孝文帝改革是少数民族统治者实行的封建化、汉化、农业化的改革。实质:梭伦改革是奴隶制生产关系的调整,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利益。商鞅变法是确立地主阶级专政,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孝文帝改革是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巩固鲜卑族的统治。影响:梭伦改革奠定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基础,对后世影响更为深远。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
二、近代史上的三次改革
相同点。背景:都是落后的封建统治(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增强,要求参与或取得政权;人民革命运动酝酿或爆发;阶级、民族矛盾尖锐,统治危机严重。领导:都是资产阶级(日本是资产阶级化的中下级武士)领导的,并取得封建统治者的支持。根本目的:发展资本主义。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日、中还是思想文化运动。实质:确立资产阶级统治,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内容: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政治上扩大民主或人身解放(俄)。另外,俄、日的改革还涉及土地所有制变革,保留了君主专制(沙皇或天皇专制)。日、中的改革以“学西方”为核心,学西方先进科技或制度,设工厂,仿西方进行军事和教育改革。意义: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局限性:俄、日改革都保留了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加强对外侵略扩张。
不同点。背景:日、中改革前均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俄是民族矛盾尖锐而非民族危机)。明治维新前先推翻幕府统治。戊戌变法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俄、日,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妥协性强,封建势力相对强大。内容:明治维新措施最全面。戊戌变法未涉及核心政治主张——君主立宪,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性质:明治维新还有民族革命和国家统一运动的性质。结果:俄、日取得了较大成功,戊戌变法归于失败。影响:俄、日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戊戌变法则主要起了思想启蒙作用,资本主义发展仍举步维艰。
三、关于改革的一般性认识
就背景而言,改革都是时代的要求,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各种矛盾发展的产物。就目的而言,根本目的都是维护本阶级的统治利益。就内容而言,措施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要切合国情;要全面、彻底、有效。就过程而言,改革不会一帆风顺,总会受到旧势力的阻挠和破坏。就意义而言,改革必然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改革是强国之路。就改革者而言,要敢于坚持,不怕艰难甚至牺牲,要勇于创新、与时俱进,要扫除障碍,要争取多方支持。
(责编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