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于“示弱”
2009-08-03鲍宇
鲍 宇
我感冒了,连打了好几个喷嚏,好像还有点儿发烧。走进教室时头昏沉沉的,无法使出平时威严“扫射”的眼神,我只好无奈的说:“鲍老师今天生病了,声音可能会轻一点,怎么办呢?你们能够配合吗?”也许是从没见识过如此“脆弱”的鲍老师,也许是与生俱来的对“弱者”的保护欲,学生们响亮地回答:“能!”接下来的课堂里竟是出奇的安静,学生们比平时更加专注,我也像忘记了身体的不适,投入地演绎着我的教学。一节课下来,额头上竟然渗出了汗珠,人反而感到轻松了许多。
一次偶然的生病经历引发了我对以往师生关系的思考。为什么生病了反而倒能使学生格外关注我的教学?一直以来,我其实都在扮演着“高、大、全”的角色。而恰恰就是这种硬“撑”起来的权威与无所不能,拉大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所以,一旦老师病了,以一个“弱势”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反而能让学生产生亲近感。
既然向学生“示弱”能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那么,何不在我们教育教学工作中巧妙地加以利用呢?于是,我产生了有意向学生“示弱”的想法。
学生“教”我用QQ
QQ是现在的孩子人人都会的“技能”,为了方便假期聊天联络,我们班的同学们还建起了一个“群”。当“群”的管理员告诉我这些的时候,我故意夸大了吃惊的表情:“是吗?哦,还可以这样啊。”然后,很羡慕地说:“可以教教我吗?”“管理员”是个内向的女孩,我看见她涨红着脸直点头。接下来的几天,“管理员”总会轮换着带些学生来指导我,从注册开始,到头像的选择,到上传图片等等,QQ里的每一个功能都毫无保留的“传”给了我。那份热情,那种不厌其烦的耐心有时都会让我怀疑:这,还是我印象中的她吗?在学QQ的那段日子里,总会有一些学生带着善意的笑问我:“学得怎样啦?”我就回上一句:“不懂的话,你要教我的哦。”我觉得和学生之间一下子亲近了很多。
“示弱”不仅让我有了另一种沟通的渠道,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促使学生重新审视老师。老师不是全能的,在自己的专业领地,老师应该是学生学业的领路人,而在其它方面,只要你行,任何学生都可以是老师的老师!“能者为师”,学生会在对老师再认识的过程中建立起应有的自信。
扬长,但不“避短”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酣畅淋漓的吟诵往往能让学生击节赞叹,回味无穷。但朗诵不是我的强项。对学生,我从不讳言这一点。在上《将进酒》一课时,我在指导学生对全诗字词疏通理解的基础上,“声情并茂”的进行了范读。接着,播放了濮存听朗诵的《将进酒》。之后,让学生讨论比较:鲍老师的朗诵与濮存昕的相比,差距在哪里?并且要求当堂交流讨论稿。
这堂课结束前,学生们开始交流。他们有的说:“鲍老师之所以没有濮存昕读得好,是因为她没有把李白醉后,豪气纵横、狂放不羁的形态表现出来,可见她对这首诗的理解还没有到位。”有的说:“这首诗中诗人的感情变化极快,鲍老师表演的功力到底离濮存昕还差很远。”……“学生们的发言尽管有时让我有些许的“不自在”,但我更欣慰的是他们确实是经过了思考,指出了问题的症结。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我“示弱”的过程中悄然达成了。
我们经常会听到,教学要会“扬长避短”,避开自己不擅长的方面,尽可能多地展示自己拿手的技艺,好让课堂“出彩”。而我做的却正好相反,扬长,但不“避短”。我知道,自己这么做是有风险的。可能会让自己难堪,可能会影响师道“尊严”。但我毫无悔意。在朗读方面,我与濮存听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我的“弱”不会因为不“示”就“不弱”了。我之所以“以身试法”,把自己的“弱点”曝光在濮存昕完美的朗读之下,就是为了能够激发学生发现与探究问题的欲望。而学生的回答恰恰说明了他们对这首诗实实在在理解了,我的教学目的便也达到了。更何况,换个角度来看,我的“示弱”又何尝不是对自己的一次提高呢?
老师向学生“示弱”,无论对于自己还是对于学生,都能有所收获。老师以“弱者”的姿态行事,为人就会谦虚谨慎,也会令学生乐于接受;而学生则能在轻松平和中自觉向老师学习,并有所进步,有所提高。
一个敢于“示弱”的人,一定是一个豁达大度、胸怀博大的人;一个善于向学生“示弱”的老师,一定是一个充满人情、充盈智慧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