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狙击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2009-08-03宗晓芳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09年1期
关键词:业余生活务工者攻击性

宗晓芳

攻击性行为是指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通过攻击、威胁、辱骂等行为伤害他人的心理、肌体,引起他人痛苦、厌恶等反应的行为,包括语言的攻击和肌体攻击。这些行为在外来务工者子女身上较为普遍,男孩子更胜一筹。狙击外来务工者子女攻击性行为有着很好的现实意义,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外来务工者子女的攻击性行为特别突出呢?

原因分析

移花接木。孩子的举止言行和他的生活环境是有着很大关系的,外来务工者子女的攻击性行为主要是从三个地方嫁接而来。一是自己父母。从和部分外来务工者的接触来看,他们是相当奉行“棍棒下面出孝子”的落后思想的,对孩子的教育缺乏说理导行,对于孩子的错误行为往往是施与棍棒教育。但很多时候往往事与愿违,棍棒教育不仅没有制约孩子接二连三的错误行为,反而产生了家庭的“情感污染”,让孩子有了“武力就是硬道理”的错误认识。二是影视传媒。影片录像是外来务工者家庭消遣业余生活的重要方式,暴力的场景比比皆是。战争片、武侠片,就连不少动画片里的英雄也是“以武服人”的,孩子的影像世界里充满了暴力,这也给孩子留下了“暴力真爽”的感觉。三是不良青年。这些孩子由于缺少父母的有效监护,经常出入于游戏厅和网吧,他们习惯性地目睹了社会上的打架斗殴事件。更有部分孩子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被一些不良青年利用,听从“大哥”使唤,开始从事偷窃、敲诈的不良行为,甚至参与群架,扰乱社会秩序。这些孩子的行为不为父母老师所知,打架斗殴在他们的心里变得荣耀无比。

心理作怪。外来务工者子女攻击性行为突出的原因还在于孩子的心理在“作怪”。主要表现为:1“自卑”心理。每个孩子都有被尊重的心理需求,作为一名外来务工者的孩子,他们在经济条件上、学习成绩上可能会差人一等,在和本地孩子的交往过程中又或多或少受到了地域、语言交流歧视与着装打扮等方面的歧视,从而形成了一种自卑心理。他们总认为同学在嘲笑讥讽自己,经常捕风捉影,有时本市孩子不经意的说笑,也会引起他们的不满。这种捍卫自己“尊严”的心理,往往会引发攻击性行为。2“孤独”心理。外来务工者子女跟随父母漂泊在外,其内心世界的孤独感就显得更为强烈。我们的老师、同学不能够觉察到这些孩子的真实心理,他们在期待已久但又无计可施的时候,就会制造各种“麻烦”引起老师和同学的“关注”,通过攻击他人表现出自己的“强大”。

狙击策略

坚持环境育人,让孩子远离暴力。外来务工者子女的攻击性行为,很多是如法炮制了自己父母、影视传媒、不良青年的一些暴力行为。对于这样一部分孩子,我们要坚持环境育人,让孩子远离暴力环境。一是要重点开导暴力家长,重建温馨港湾。针对不少外来务工者习惯性的“棍棒”教育方式,作为教师要尽一切可能与家长取得面对面的交流,要让家长明确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点耐心和时间。要郑重其事地指出“棍棒”教育的“高耗低效”以及对孩子健康成长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要让家长明白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有很多,有效的交流和沟通最容易被孩子接受。当然,我们更需要就有效交流、沟通给家长一些必要的方法指导。二是要重点安排业余生活,远离暴力场面。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之所以深受社会不良青年、影视传媒的影响,主要原因在于他们过多地进入了游戏厅或者网吧等娱乐场所。作为教师,我们要实施有效监控,充实孩子的校外生活,制止孩子街头巷尾飘忽不定的不良行为。如我们可以和家长共同商量,给孩子安排一些阶段性的任务。如休息日的上午可以让孩子做些洗衣、刷鞋、做饭、洗菜、拖地、整理房间等家务活,下午在孩子自行完成家庭作业的基础上,可以安排孩子一些课外阅读的任务,阅读书籍可以到学校阅览室借阅,也可以家长带着孩子到市图书馆借阅。科学合理地充实孩子的业余生活,孩子自然就能够远离暴力。

引导伙伴交往,让孩子解开心结。这些孩子远离家乡的伙伴,其内心是孤独的。由于生活条件、学习成绩等原因,其内心又是自卑的。这样两种心理交织在一起,孩子产生攻击性行为也就变得不足为奇了。想要治愈孩子的“心病”,给他们寻找合适的知心伙伴是剂良药。一方面教师要引导本地孩子彻底抛弃一些不良的偏见,正确地看待外地孩子,让他们明白城市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大量的外来务工者,上到中央、下到地方政府都十分关心外来务工者的生活,作为同班同学就更有必要在物质上、精神上关心和帮助这些外地孩子。教师可以亲自牵线,促成班上“学习伙伴”“生活伙伴”队伍的不断壮大。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外来务工者子女自信地跟本地学生交往,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项班级活动,展示自己的特长,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驱逐他们的孤独自卑心理。要指导他们如何进行伙伴交往,正视同学间善意的玩笑、不经意的摩擦,要引导他们进行换位思考,让他们明白保护自己的方式很多,可以和同学说理,可以请求老师的帮助,盲目地用武力攻击他人是不道德的行为。

外来务工者子女攻击性行为不是与生俱来,它的形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知道其中的缘由。等到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能就会成为一个习惯,此时再去狙击恐怕就“亡羊补牢,为时已晚”了!

猜你喜欢

业余生活务工者攻击性
3-6岁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现状及对策
从“沪漂”务工者到创新“技术大咖” 上海工匠、静环环卫分公司李德成的成长之路
教师应该追求幸福的业余生活
城市外来务工者休闲行为特征与影响因素的职业差异——以苏州市为例
非攻击性话语引发的冲突回应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