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2009-08-02王维石超李刚孙永军
王 维 石 超 李 刚 孙永军
[摘要]黑龍江省是农业大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通过对黑龙江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促进我省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关键词]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09)05-0080-02
一、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黑龙江省精心打造了北大荒、九三粮油工业集团、完达山乳业等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产业化龙头企业16家,初步形成了以粮食加工、大豆、马铃薯、亚麻、畜禽、乳制品、果蔬、山特产品为支柱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而且集聚程度越来越高。总的来说。近年来黑龙江加工企业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特点:
1龙头企业群体和规模不断壮大
在“十五”期间,黑龙江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加快培育一大批有竞争优势和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数量从原来的151家发展到500家,其中黑龙江省农垦九三制粉有限公司、黑龙江省北大荒米业有限公司、黑龙江华润酒精有限公司、中粮生化能源肇东有限公司等20余家企业列为国家级龙头企业。而到2006年,全省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1500户,列全国第三位。全省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150亿元,分别比2003年增长62%和1.6倍。
2牵动作用明显增强
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牵动了农业结构调整。一是牵动了农业标准化生产。龙头企业对原料质量要求相对较高,有效促进了农业标准化生产。二是牵动了畜牧业超常规增长。龙头企业加工能力的超前发展,改变了畜禽生产反复出现的“多了憋,少了抢”的局面,促进了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三是牵动了农产品品质进一步提高。全省优质粮食面积占粮食作物面积达到90%以上,专品种生产面积达到80%,亚麻、甜菜等经济作物的优质品率高达80%以上。
3加工能力不断扩大,加工层次不断提高,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
一是加工能力扩大。2007年全省玉米、水稻、大豆、马铃薯等主要粮食作物的加工能力达到5000万吨以上,肉、蛋、奶等主要畜产品加工能力达到800万吨以上,比2000年增长5倍以上。二是加工层次提高。目前精深加工程度已达到15%以上,比2000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三是打造了一批知名农产品品牌。目前,全省农畜产品中已有“完达山”、“红星”、“飞鹤”3个品牌获国家驰名商标,“五常”,“泰丰”等12个品牌获得中国名牌,110个品牌获得省著名商标。
二、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中的问题
应注意的是,黑龙江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仍比较低,这主要是由于黑龙江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装备落后,大多是进口国外淘汰的设备,处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世界水平,只有少数能够具有世界先进水平。此外,金融业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的支持力度不够,许多规模小但发展潜力良好的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因为得不到充足的资金来源,限制了自身的进一步发展。
1中小企业融资相对较难
由于市场供给和需求关系变化较大,形成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风险较大,农村金融机构对其发放贷款的风险也较大。具有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尤其是大型龙头企业,资金实力一般较为雄厚,也是较为健全的承贷主体。因此,这些企业的融资渠道相对通畅,贷款风险较小,一般通过获得商业金融机构的信用放款或抵押贷款满足资金需求,也可以采用上市融资的形式。但小型的企业向金融机构贷款十分困难,他们的主要的融资渠道是内部融资和地下融资,创业资金短缺是这类企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约束因素。
2加工技术和工艺水平偏低
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黑龙江省大部分地市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装备比较落后,许多农产品加工企业仍然延续传统的作坊式手工生产技术,设备陈旧老化,加工质量粗糙,工艺指标落后,设备性能和出品率低,可靠性差;技术水平较好的生产线大都是从国外进口的,对已引进国外先进设备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不够,精度要求较高的机械及零部件仍依赖国外进口。二是企业生产技术水平低。多数企业生产能耗和物耗偏高,生产效率低,加工制品质量差,加工成本高,产品质量档次低。
3产业链条短,加工增值效率低
农产品加工企业中,大型企业少,以中小型企业居多。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只经过简单加工就把产品投放市场,进行一步深层次加工的数量所占比重小,多层次加工的产品为数更少。从黑龙江农业信息网站获悉,黑龙江省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只有40%左右,低于我国55%左右的平均水平,大大低于发达国家80 90%左右的平均水平。由于企业规模偏小,产业链条不长,加工转化增值率低,导致企业辐射功能较弱,发展空间窄,经济效益低,市场竞争力不强。
4整体人员素质不高
农产品加工企业比较普遍的问题,是职工知识结构、领导群体结构欠佳。以2007年黑龙江省25家规模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调查为例,被调查企业员工中本科以上学历的只占2.37%,企业领导层本科以上学历的只占3.77%;在企业人员构成中,高级技术人员仅占6.6%。
5品牌产品及特色产品较少
品牌是产品的生命力,也是开拓市场的重要手段,市场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品牌经济,没有品牌,很难在市场上取胜。到目前为止,绿色食品不到普通农产品的1%,绝大部分土地还保持着传统的农业方式生产,即使快速发展的绿色稂油作物所占比例也很小,市场需求看好的绿色大米、杂粮、木耳、蜂产品等数量不足,这些都与巨大的消费市场不能适应。
三、促进企业发展的对策
企业的发展需要自身能力的做强,更需要产业环境的优化、行业内的合作。促进黑龙江省农产品加工企业成长的主要对策如下:
1加强政府引导服务
黑龙江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应以科技创新、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为目的,实现加工、贸易的良性循环运行。农业产业化要根据农业生产单位或生产地区的自然特点和经济条件,着重发展随时随地适合的多种产品或某几种产品,生产项目趋向专一化“。政府应引导和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战略布局,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从而促进农产品企业的成长。
首先,加强农产品加工生产基地建设。政府根据农产品加工规模和基础,确定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给予财政、税收、贷款方面的优惠和支持,培育和发展一批农业龙头骨干企业,走市场牵龙头一龙头带基地一基地连农户的种养加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发展之路,使黑龙江省农产品加工业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相对集中,形成产业集群。利用农业专项投资,采取无偿支持和投资引导等经济方式,建设一个低成本、低门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基础平台,以配套能力建设为基本出发点和支撑点,鼓励和吸引多种经济成分的进入,加快产业集聚,打造出一个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产业品牌和产业集群,形成具
有区域影響力的农产品加工基地。
第二,推动“产学研”结合。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资源密集型产品不再占有优势。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同样农业竞争的实质就是科技实力的竞争。目前,农业技术创新仅靠企业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增强企业研发能力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拓宽技术合作领域,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政府通过引荐、建立项目等方式推动产学研的结合,增强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发新技术的能力。
2推动发展行业协会
农业产业化经营应实行生产规模化、产品规格化和标准化,这就要求农户、加工企业紧密协作,农户按加工企业的要求进行生产,产品规格、质量等必须符合标准。此外,企业应对农户提供的符合要求的产品全部收购,双方结成利益紧密相连的一体。显然,在制定统一的产品标准后,仅靠农户、加工企业是无法实现生产规模化的,需要依靠和发展农产品协会,有组织的开展规模生产,制定合理的行业政策和行业标准,协助和保护达到标准的生产者和企业,让它们共同受益。
黑龙江省虽然农业资源比较丰富,很多农产品加工企业却因缺少原料减产、停产,原因在于农产品丰而不优。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单一农户生产规模过小,使用原料的品质,加工品质存在较大差异。再者,农户不了解企业的需求,通常是觉得什么好卖就种什么。这也需要依靠和发展行业协会,依据市场需求,指导和帮助农户有计划的规模种植,保证农产品加工原料品质。
黑龙江省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大部分企业从事农产品初加工,行业壁垒低,使得同行业将竞争非常激烈,从而造成地区资源优势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优势。建立和发展行业协会,不仅可以消除上述的企业间的冲突,而且可以建立同行业间的互助同盟关系,共同协商地利用现有的资源,共同建立信息网络,共同利用某些公共的设施,使得现有资源得到高效的利用,既节约了成本也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有利于行业的良性发展。
3加强建设绿色品牌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要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就要树立品牌意识。农产品的特点决定了其生产可以做到资源共享,特别是同一地区、同一品种的农产品完全可以统一品牌,扩大品牌的影响力。加强绿色品牌建设必须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相结合,一是原料基地建设要服从当地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在讲求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建设有地方特色的原料基地;二是农产品加工工艺流程要重视清洁生产和综合利用,减少环境污染,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绿色农产品的生产有赖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必须以净化环境为基础。
绿色农产品品牌的建设离不开良好的宣传,通过宣传促销可以让广大消费者认识、了解、信任该产品。考虑到农业生产利润比较低,应建立政府、龙头企业、农户共同出资宣传促销农产品的体系,加大宣传,扩大品牌影响度。
[责任编辑:李允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