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异化理论诞生以来的解读和应用范式

2009-08-02曹红玲唐世业

理论观察 2009年5期
关键词:解读范式应用

曹红玲 徐 岚 唐世业

[摘要]马克思异化理论自提出以来就是人类认识自我生存状况的不可或缺的工具,具有顽强的生命力。通过“范式”这一概念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逻辑形成和内容进行梳理和解读,以及对马克思后的马克思主义者对其研究和应用的勘定,是为了认真借鉴这一有价值的理论和学说,对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种种社会现象和精神现象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分析,为我们的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提供帮助。

[关键词]异化理论;范式;解读;应用

[中图分类号]B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09)05-0016-02

“范式”一词,托马斯·库恩将其定义为“指那些公认均科学成就,他们在一段时间里为实践共同体提供典型的问题和答案”。借用这一概念来勘定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用意有二:其一,是将那种有着共同的研究观点、方法与旨趣的马克思异化理论研究划归为同一范式之下,从而能够在对其前提的逻辑反思中,真正切近马克思。其二,借用范式思考马克思后的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研究,既有利于对不同研究取向和研究风格的清晰认识,又能够对其有价值的理论和学说加以借鉴,用来研究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种种社会现象和精神现象,并做出实事求是的科学分析。

一、马克思异化理论的逻辑形成解读范式

马克思建构自己异化理论的过程,不仅从范式上讲是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应用,就论域来说也是从费尔巴哈的“宗教和思辨哲学的异化”论出发的。正如马克思自己后来所说:“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但是,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马克思正是从“宗教异化”的“世俗基础”开始,在不断追问异化根源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异化”理论的。其内在思想逻辑演进包括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政治异化”理论。为了解决自己在《莱茵报》时期的“信仰危机”,马克思在克罗兹纳赫投入了“政治史研究”,并运用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范式批判黑格尔的“法哲学”。通过这一研究和批判,他认为,宗教异化的根源就在于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对立,由此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异化”理论。第二阶段是“经济(财产)异化”理论。“政治异化”理论本身就带来进一步探究的要求和思路,即政治异化的根源在于市民社会的分裂即经济异化:私有财产使本来是“类”的人(人类)分裂成为“原子主义”的“利已主义者”,货币便成了这些互相孤立的利己主义个人本应具有的“类”本质的代表。第三阶段是“劳动异化”理论。马克思进一步追问经济(财产)异化的根源,从而深入到了生产和劳动领域。既然金钱成为人的类本质的异化,金钱被看作市民社会中的上帝,其根源在于私有财产分裂了人类;而财产又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所以,经济异化(私有财产)的根源在于人的生命活动的分裂即劳动异化。

二、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内容解读范式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内容,指的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里对资本主义社会劳动所发生的异化现象进行的解读和阐述。包含四个方面:第一是劳动产品的异化。第二,劳动本身的异化。第三,人的本质的异化。第四,人与人的异化。用马克思的话来讲,就是“劳动者把自己外化在他的产品中,这不仅还意味着他的劳动成为对象,成为外部的存在,而且还意味着他的劳动作为一种异己的东西不依赖于他而在他之外存在着,并成为与他相对立的独立量,意味着他灌注到对象中去的生命作为敌对的和异己的力量同他相对抗。”通俗来说,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劳动,这里说的“自由”,是指人对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是指人能“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的能力;而“自觉”则是指摆脱了本能冲动和肉体需要的状态以后,能在理性支配下自愿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状态。但现有的劳动却是异化劳动:劳动产物、劳动本身同劳动者相异化。人同自己的类本质、人同人相异化,一句话,人的生命活动发生了分裂。

三、卢卡奇的物化和物化意识范式

紧接马克思对异化问题进行研究和应用的是匈牙利著名理论家卢卡奇。由于马克思的《手稿》是在1932年才付印出版,所以,卢卡奇是根据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存在商品拜物教的论述,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金钱关系的分析,提出了“物化”的概念。盧卡奇所说的物化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商品世界的运动法则出现之后,人们可以认识这些法则,但却不能改变这些法则;二是“在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地方,一个人的活动变得同他自己疏远开来,它变成一种商品,这种商品服从社会的自然法则的非人的客观性。”据专家研究,卢卡奇的物化与马克思所说的异化,没有多大区别,但值得注意的是,卢卡奇关于物化意识的分析。所谓物化意识,就是商品社会中的物化现象、物化规律、物化结构变成人们心灵深处的牢固信念,最集中的表现就是拜物教。卢卡奇认为,工人阶级最初认识不到自己的历史使命,往往只是提出一些诸如提高工资和改善劳动条件等经济要求,这就是物化意识的一种表现。物化意识只能产生简单的描述和歪曲的认识,不能明察社会现实背后的根本力量;只能孤立地、机械地、抽象地考察现实,用物的价值尺度去评判和估价人的活动,不能认识人的主体性,以及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因此,在物化意识支配下,人们只能把现存一切不合理的东西作为既成事实加以接受,甚至视为永恒不变的人类秩序,采取逆来顺受、随波逐流的态度。

四、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人道主义化范式

如果说卢卡奇是用物化理论来分析二十年代西欧工人阶级失败的思想根源,那么以德国的埃里希·弗罗姆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则从人性异化的角度探讨了极权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产生的心理学方面的原因。

弗罗姆在他代表作《逃避自由》一书里,从两个方面阐述了人类性格和心理的发展:一是从“个体化过程”来看,弗罗姆把儿童在身体、情感和精神上的发展称为是“个体化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使人的自我力量日益增长;另一方面则是逐渐认识到人与外部世界是相分离的,从而使渐渐长大成人的青少年产生了孤独感。二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到来,由于工业的发展和交通的便利,人们摆脱了封建枷锁的桎梏,获得了在不同社会次序中流动的自由,与封建社会相比,“一方面,人日益摆脱外在权威获得了独立;另一方面,人日益孤独。并滋生了个人无意义感和无权感。”这就是说,无论是从个体生命的发展来看,还是从人类社会的演进来看,都存在着一个摆脱“原始关联”束缚的过程。这一过程虽然使现代人获得了自由,但却伴随着个人的孤独与软弱无力。要摆脱孤独和软弱无力,积极方面是使个人获得较为合理的发展,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较为充分的发挥,在创造性的工作中能够实现自

我;消极方面则是放弃自由,从而产生了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对于这种心理机制,弗罗姆认为较具有文化意义的几种表现:一是“个人为了获取他已丧失掉的力量,不惜放弃自我的独立而使自己与外在的他人或他物凑合在一起的倾向。”二是当生存受到挫折以后所产生的破坏性倾向。三是放弃自我,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完全变成了与周围人一模一样的机器人,他就不在感到孤独和忧虑了。弗罗姆指出:正是现代人逃避自由、摆脱孤独和软弱无力的心理机制,才为极权统治和纳粹法西斯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心理基础。

与弗罗姆同时齐名的法兰克福学派还有马尔库塞、霍克海默、阿多尔诺等人。他们对现代社会中的意识形态、技术理性、大众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批判,指出意识形态的虚假性与欺骗性,技术理性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破坏和对人的奴役,以及大众文化失去否定和超越的性质,蜕变成支持统治、维护现状与欺骗麻醉群众的文化工业。总之,意识形态、技术理性及大众文化在现代社会都是一种异化力量,必须进行全面深刻地批判,才有可能消除人的异化,完成人的解放的历史使命。

另外,法国的H.列裴伏尔在1946年出版的《日常生活批判》中,不仅系统地解释了他对马克思异化观的理解,而且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应用于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中。他指出,异化问题是“马克思思想中的酵素”,是现代马克思主义中最重要的问题。在现代社会中,异化无往而不在,充斥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包括电视影响、公共住房和集体活动减少等问题。他认为,马克思明确指出劳动分工是异化的原因,这意味着社会主义或无产阶级不是异化绝对的和直接的结束。因为马克思从来没有设想上层建筑的政治革命——或生产关系方面的社会主义——能够结束劳动分工。因此,即便在社会主义,异化仍会延续下去,甚至在摆脱异化的过程的同时,还会产生新的异化形式。

五、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实践派范式和意识形态批判范式

如果说人道主义化范式集中研究的是现代工业社会里的异化力量的存在,那么东欧一些学者则侧重于对社会主义国家中异化现象的探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南斯拉夫的实践派和波兰的意识形态批判学派。

实践派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十分重视,研究也较为深入,概括地说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什么是异化;其次,异化究竟是永恒的,还是暂时的。实践派的哲学家引经据典,认为“只能实现相对的非异化”,在一个健康合理的社会理,“个人只有通过他自己的活动才能成为自由人”;第三,异化是积极现象还是消极现象。从异化概念的定义中,异化是消极现象应该是不言而喻。但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正像黑格尔把恶看成“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借以表现出来的形式”一样,实践派的弗兰尼茨基认为:“人只有把自己彻底分裂,把自己异化,才能在他迄今艰难的历史路程中实现自己的进步;”第四,关于自由与异化。实踐派的哲学家认为,自由是人的本质。消除异化就是人的解放,就是人对于自己本质的占有;第五,社会主义与异化。实践派的彼德洛维奇认为“异化是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或者说“是社会主义的中心问题”;第六,异化的克服。按马克思《巴黎手稿》中的说法,消除私有即意味着克服了异化。但实践派代表人物弗兰尼茨基认为,根据马克思有关异化劳动的论述,只要劳动者还不能管理自己所参加的生产活动,雇佣关系就依然存在,而雇佣关系则是异化的基础。

波兰的“意识形态批判学派”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亚当·沙夫。在《马克思主义和个体的人》一书,沙夫表达了与南斯拉夫实践派一致的观点:即都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也存在着异化。沙夫还提出了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异化的四种形式:一是国家和官僚主义所造成的异化。二是劳动的异化。沙夫认为只要劳动力还是商品,只要劳动还不能给劳动者带来快乐,那么劳动就仍然具有异化的性质。三是劳动分工所造成的异化。四是家庭的异化,即传统的家庭给儿童的教育和影响仍然是旧思想旧观念,很难造就出新型的人才。

从马克思异化理论诞生以来的各种解读和应用范式来看,它自提出以来就是人类认识自我生存状况的不可或缺的工具,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给整个社会和人们的精神面貌带来了极大的变动。我们应该认真借鉴这一有价值的理论和学说,对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种种社会现象和精神现象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分析,为我们的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提供帮助。

[责任编辑:王兴运]

猜你喜欢

解读范式应用
基于SCP范式的贵州省食用菌产业分析
谨言慎行
从教师视角谈“读思达”课堂范式——以“百分数的认识”为例
工商银行与第四范式正式签约共建银行AI核心系统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的解读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
会计与统计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