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主和科学:中华民族复兴腾飞的必由之路

2009-08-01周树辉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9年3期
关键词:民主科学

周树辉

摘要:民主和科学是五四运动的两面旗帜,也是中国近代以来实现国富民强的必由之路。当代中国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复兴,仍需要高举这两面旗帜。高举民主的旗帜,就要以党内民主促进人民民主,以基层民主促进人民民主,以网络民主促进人民民主。高举科学的旗帜,就要坚持科学发展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关键词:民主;科学;必由之路

中图分类号:D0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29(2009)03-0048-05

今年是“五四运动”90周年。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和爱国主义运动,它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唤起了中国人民的伟大觉醒,开辟了中华民族复兴腾飞的必由之路。民主和科学是系于一脐的孪生兄弟。近现代民主法治,是社会上层建筑,反映经济基础又保护经济基础;科学技术,作为经济发展的直接推动力乃至“第一生产力”,开发民智民力,为民主的产生与发展提供坚实的社会基础。正因为如此,科学技术与民主法治构成了现代文明的两翼。“德赛”(“德”即德谟克拉西,是民主的译音;“赛”即赛因斯,是科学的译音)两先生的这种本质功能说明,治国图强者重民主法治而轻科学技术,或者重科学技术而轻民主法治都是反逻辑的不智之举,必然会在理论与实践上陷入混乱与荒谬。民主和科学,其内涵虽然随着时代与实践的发展而得到不断的丰富和更新,但它对于中国人民各个历史阶段伟大事业的重要性始终没有改变。新世纪新阶段,要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复兴,仍然需要高举这两面旗帜。

“五四运动”举起的第一面旗帜是民主。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重要内容、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社会主义不是不要民主,而是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更切实的民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推进,我们对民主的认识在不断加深,对怎样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也有了更清晰的思路。

1,民主的重要性

新中国建立以前,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访问延安,向毛泽东提出了“历史周期率”这一尖锐的问题。毛泽东当即自信地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但是,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问题上就出了偏差,甚至出现了“文化大革命”这样严重践踏民主的错误。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恢复了民主的优良传统。邓小平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深刻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也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在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进一步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我们党历来以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同时还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这标志着我们党对于国家民主和政党民主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并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一条新途径。

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更明确地提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强调“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可以说,民主不仅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义,而且更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形象,甚至还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根本特征与社会主义的生命之所在,把民主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路径选择

(1)以党内民主促进人民民主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着力增强党的团结统一。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要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

首先,这是由党内民主的地位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唯一法定的执政党,对国家和社会实行政治领导。党这种法定的独一无二的政治领导地位和长期执政的事实,决定了它对中国的政治社会生活具有强大的驱动力和巨大的影响力。我们党已执政近60年,在执政过程中,各级党组织事实上在行使社会公共权力。从结构看,党员人数已超过7 000万,组织体系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从功能看,中国的政府运行过程,从利益的表达、利益的综合到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都在党组织的主导下进行。从党员的代表性来看,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因此,“党内民主生活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民主建设,一方面党内民主是我们党能够健康正确决策的基本保证,直接决定着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从而对人民民主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党内民主的状况必然会产生示范效应,促使全社会学习和仿效,推动人民民主建设的发展。党内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核心,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关键。”

其二,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决定的。江泽民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科学表述,反映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规律和要求。其中,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保证。现代政治是政党政治。“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领导地位决定了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不可能绕开共产党而进行,更不可能以西方的多元民主或多党竞争为模本。那种否定共产党的领导,试图在共产党之外寻求其他的民主模式的想法是根本不可能的。”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在党,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同样,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必须首先从党内做起。通过制度建设发展党内民主,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将党内民主建设的制度化成果逐步推向社会,由此来推动人民民主的发展。

(2)以基层民主促进人民民主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

首先,这是由基层民主的地位决定的。基层民主是我国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各阶层人士,在城乡基层政权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基层自治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的民主权利,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民主权利,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具有全体公民广泛和直接参与的特点。它不仅是一种基层自治和民主管理制度,而且作为国家制度民主的具体化,是社会主义民主广泛而深刻的实践。一

方面,发展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保证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权利,首先必须保证他们在基层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其他社会事务中当好家作好主,这是实现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在整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当家作主的基础。另一方面,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发展基层直接民主,有利于提高全民的民主素养,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进一步创造条件。

其次,这是由中国民主发展的历史特点决定的。中国是一个实行了两千多年封建专制制度的国家,缺乏民主的历史前提和民主的传统。即使从辛亥革命算起,中国的民主进程也只有100年的时间。因此,中国不可能像实行了三四百年民主政治的西方发达国家一样,在现阶段就实行全国性的普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循序渐进,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比较切实可行的途径就是先基层后高层,自下而上,逐步展开。这样既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又使得民主的推进积极稳妥。

再次,这是由民主政治发展的规律决定的。列宁曾说:“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这说明民主政治的发展必须以一定的经济文化作为基础,它的发展程度同一定的经济文化状况相关联。由于我国还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很不发达,科技教育文化也比较落后,这就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程度还不高,形式也不够完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急于求成,而应在经济文化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民主水平,丰富和完善民主形式。以基层民主促进人民民主,符合民主政治发展的规律。

(3)以网络民主促进人民民主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网络号称“第五种权力”。所谓“第五种权力”,是指相对于“第四种权力”的依托于各种网络平台的网民舆论权,或网络话语权。目前,中国的这种权力已在逐步走向成熟,并在媒介独立、舆论监督方面发挥主要作用,补充了“第四种权力”之不足,从而促进了社会进步。网络应用于政治生活当中,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在于它的人民性或者全民性。发展网络民主,以网络民主促进人民民主,是信息化条件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一条新途径。

第一,利用网络体民情,察民意。我党执政前的最大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而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在于脱离人民群众。应该说,一党长期执政在客观上存在脱离群众的因素,因此如何永远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是我们必须要高度关注和解决好的问题。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密切党群关系的新渠道。现在中国的网民近3亿。他们在其他渠道不通畅的情况下,往往会在网上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因此,通过网络,可以体民情察民意。举例来说,每年两会期间,央视国际、新华网等设置“我有问题问总理”在线栏目,网民可以把自己所关心的问题直接向高层送达。2008年单是据人民网、新华网、搜狐网(网友给总理留言两万余条)、新浪网和央视国际网不完全的统计,对政府提出的意见和给总理本人提出的问题,多达几十万条。而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也都会对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做出解答。推而广之,各级政府可以在网上设置“我有问题问省长”、“我有问题问市长”等类似栏目,了解本区域内人民群众的呼声。另外,两会期间的“部长在线访谈”也是一种好形式,通过网络直播,网民可以直接跟相关部委负责人直接交流,把普通民众的心声真实地反映到决策部门。

第二,利用网络集民智,聚民心,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历史的创造者和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因此,党和政府应该始终集中民众智慧,集思广益,这样才能保证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才能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通过网络,可以及时方便快捷地获取民众的智慧,这比传统媒体省时省力、速度更快、效率更高。例如,2006年渤南省第九次党代会召开之前在全省开展了一次“迎接党代会,共谋新发展”献计献策活动,征集到的上万条建设性的建议中,一半以上来自互联网。此外,还可以通过官员开博客等方式,将集中民智常态化。这些都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贯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生动实践。

第三,利用网上信息公开,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依法享有对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的知情权。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建立政府信息公开网或在网上开辟专栏等形式,公开政务信息及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公共服务信息,可以全天候不间断地、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知情权。随着《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出台和《政府信息公开法》的即将制定,网络在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上必将起到更大的作用。

第四,利用网络保障人民群众的表达权、监督权。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答记者问时庄重提出“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强调“政府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必须对人民负责,为人民谋利益,接受人民监督”。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网络是“第五种权力”,并且这种权力不是被少数人掌握、被领导干部掌握,而是被大多数人、被普通的人民群众所掌握。网络民主由于其不同于传统监督方式的诸多特点和优势,在保障人民群众的表达权、监督权方面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例如,2008年12月18日下午,衡阳市委、市政府召开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6名干部在会议期间打瞌睡,其情景被曝光于互联网,先后被多家媒体转帖刊载,在社会上造成较坏影响。之后,这六名干部被免职。再例如,2008年10月28日深圳海事局一副局长在酒楼猥亵11岁女童案,在网上被披露后引起广大群众的强烈愤慨,深圳海事局专门就此事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公众道歉,并承诺将严肃处理。同时,公安部门也介入此案。

“五四运动”举起的另一面旗帜是科学。科学的内涵十分丰富,它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是一种世界观方法论,更是治国理政的方略。

1,科学的重要性

科学的重要性,首先表现在它渗透于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中并引起这些基本要素的变化,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通过生产力进而决定生产关系。笔者认为,科学不仅仅属于生产力的范畴,而且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不仅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因素,也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变革的基本动因。我们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科学在经济发展、社会变革中的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不久,党中央就提出了“向科技进军”的口号并付诸实践,使科技事业从无到有蓬勃发展。1964年。周恩来总理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口号,并指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然而十年浩劫却使新中国17年积累的科技力量惨遭摧残,并在社会上形成了不尊重知识、歧视知识分子的风气,出现了“知识越多越反动”的谬论。

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就提出“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还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他同时强调:“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从而激发了全民族对科学的空前重视。199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同时,党和政府对哲学社会科学的认识也不断加深。江泽民指出:“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等重要,培养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家与培养高水平的自然科学家同等重要,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与提高全民族的自然科学素质同等重要,任用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与任用好自然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同等重要。”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要“科学执政”,同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思想,并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标志着我们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2,科学发展观: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科学发展观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理论创新的标志性成果。它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改变常规的发展思路,走理性的合乎规律的发展思路,即科学的发展思路。

(1)由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到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又快又好”首先追求的是数量,采取的是粗放型的增长方式,目标导向是GDP崇拜,导致的结果是经济增长的代价过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又好又快”首先讲究的是质量,采取的是集约型的增长方式,目标导向是绿色GDP,结果是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反映了经济发展指导思想的重大转变,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2)由资源耗竭型发展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年平均近10%的高增长,但这种增长很大程度上是以资源的耗竭、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为代价的。据统计,中国GDP占世界的6%,而煤、铁、铝等的消耗占世界的30%以上。沙进人退、水土流失、江河枯竭、有水皆污、逢雨必酸,就是资源耗竭型发展所带来的恶果。要保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地发展,必须改变资源耗竭型发展的方式,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的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首先要重视资源节约,主要是指自然资源,也包括社会资源;其次要在保证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和浪费;最后要在全社会形成节约的氛围和文化,以节约为荣,以浪费为耻。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其核心是要使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此,要大力推广环境友好型技术、环境友好型产品,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企业、环境友好型产业,大力建设环境友好型学校、环境友好型社区等。

(3)由传统工业化道路到新型工业化道路。传统工业化道路是先工业化后信息化,基本特点是“三高两低”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走的是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新型工业化道路则是将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进程整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其基本特点是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强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在本世界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就必须改变传统工业化的发展模式,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3,科教兴国:富国强民的基本战略

科教兴国战略是指以教育为立国之本,以科技为强国之路的发展战略。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说过:“谁掌握了科学进步的制高点,谁就掌握了发展国民经济的制高点,谁就可以在以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国际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而科技靠人才,人才靠教育。”笔者认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基本点就在“科技、人才、教育”三个方面。

(1)加快科技进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现代,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已经成为现代生产力的生长点、突破口和决定因素,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为此,必须推进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必须面向国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为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作出贡献。

(2)优先发展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是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基础性、先导性工作,是文化之根、科技之母、智慧之源、创新之泉。江泽民曾指出:“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当中,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必须始终坚持,不能动摇。如果我们现在不是这样来认识教育问题,就会丧失时机,贻误大事,就会犯历史性的错误。”因此,要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作为我们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

(3)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问题,是关系到国家盛衰、民族强弱和现代化建设成败的战略问题。要在全社会营造“四个尊重”的良好氛围,把“四个尊重”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让一切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力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从而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4,科技创新:亟待提高的国家核心竞争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包括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等,关键是科技创新。中国与发达国家的最大差距,就在科技创新能力上。科技创新能力,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要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复兴,必须建设创新型国家,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1)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国家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有20个左右,包括美国、日本、芬兰、韩国等。这些国家的共同特征是: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研发投人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一般在30%以下。此外,这些国家所获得的三方专利(美国、欧洲和日本授权的专利)数占世界数量的绝大多数。而目前,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较弱,在49个主要国家(占世界GDP的92%)中位居第28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具体来说,中国的科技进步贡献率仅39%,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仅1.35%(距离作为“创新型国家”2%的指标仍有相当距离,与日本、美国的3%和以色列的4.7%相比更是相形见绌),对外技术依存度在60%。这种状况,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的战略目标是不相适应的。为此,要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这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还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

(2)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关键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因此,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的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猜你喜欢

民主科学
王毅:秉持践行正确的民主观、发展观、安全观、秩序观
中国式民主
点击科学
点击科学
点击科学
旧民主和新民主如何互适共存
科学大爆炸
尼日利亚 民主日
科学拔牙
再说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