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历史“讨论——探究式”教学模式初探

2009-08-01张宪科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9年7期
关键词:讨论模式历史

张宪科

摘要:课堂的讨论和探究,是把学生放在发现知识的特定环境下,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过程。确立好论题是确保讨论成功的第一步。课堂讨论过程,主要是按照“创设问题情境——讨论问题——探究新知识——归纳迁移”的程序进行。

关键词:历史;讨论;探究;模式

当前,我国正大力推行素质教育,而卓有成效地实施素质教育,首要的问题就在于广大教师不断地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方式,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善于思考,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和交流合作的能力。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课堂授课形式单一,课堂气氛沉闷,教学的随意性、主观性较大。想当然地教,照本宣科地教,填鸭式、复印机式、放任自流式等授课方式时隐时现。新时代的历史教学应摒弃种种弊端和积习,对心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尊重个性,开发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讨论——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就是这样的一种尝试。

课堂的讨论和探究,是把学生放在发现知识的特定环境下,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过程。讨论教学在我国古已有之,所谓做学问要“如切磋”、“如琢如磨”,便是此意。《学记》中早就指出:“独学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生通过讨论、争辩,掌握的知识会更深刻、更准确,对问题的思考会更全面,对结论的表达会更系统、全而,更富有新意。

一、课前准备

讨论——探究式教学的课前准备,主要是论题的准备,确立好论题是确保讨论成功的第一步。首先,教师在准备材料的同时,就应要求学生预习将要学习的内容,通过预习提出质疑,从学生那里获取一些疑难信息。其次,教师依据教学参考书和考纲把握好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选择最有价值的问题作为突破口,力戒面而俱到,零零碎碎,使学生不得要领,浪费时间精力,以致影响他们对主要问题的研究和理解。第三,抓住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依据学生预习反馈的信息,选择学生中带有普遍性的难以理解和容易混淆的问题设计时论题目。第四,讨论的题目应难易适度。课堂讨论探究是一个引发学生思维探索的过程,如果所设计的题目浅显而又俗气,缺乏讨论的价值,就会使学生感到索然乏味,调动不起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反之,如果设计得过分高深,脱离学生实际,就会使学生望而生畏,无从下手,同样失去了讨论的意义。所以在设计讨论题目时,在“备教材”的同时又要“备学生”,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思维活动方式、认识规律能力,做到既注意量力而行,又注意适当难度,使二者有机结合,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

二、课堂操作

课堂的讨论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教师讨论为中心的讨论,这种讨论为学生提供了提出问题、澄清误解的机会。另一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讨论。讨论探究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这类方法增加了学生交谈的时间,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吸收某一理论或论题上的经验和意见。课堂讨论的方式一般有三种,即同桌商谈式、小组分散式、班级集中式。课堂讨论究竟选择哪种类型和方式,主要依据课型、教学目的要求、所要解决问题的难易、讨论的时间和场所条件、教学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特点等来确定。课堂讨论过程,主要是按照创设问题情境——讨论问题——探究新知识——归纳迁移的程序进行。

(1)创设情境。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良好开端取决于情境创设。怎样创设情境呢?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运用实物教学、用现代教学技术(投影仪、计算机、多媒体)模拟历史情境等方法,重现或创设历史情境。例如,学习三大战役之前,可以先放映《大决战》的序幕,让学生对三大战役的不同特点有总体上的了解,这对讨论三大战役的发动时机很有帮助。再如,学习七届二中全会前,利用多媒体,展示毛泽东的报告,使学生对报告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为下一步的设问讨论奠定基础。二是灵活地提出发人深思的问题,引人入胜。使学生迅速进入讨论角色。例如,学习《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三章第四节,围绕重点内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可设计出下列题目: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党是怎样实现两次工作重心转移的?从中谈谈你的认识?②在七屈二中全会上毛泽东为什么告诫共产党人,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请举例说明这一告诫的现实意义。③请你谈谈“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作风”的现实意义。又如,围绕“国共北平和平谈判”设计题目:①从背景上看,1949年国共北平和谈各方的目是什么?由此请你推断和谈的结局?②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进行了哪两次谈判?两次谈判有哪些异同点?两次谈判的结局说明了什么?

(2)讨论问题。讨论问题是探究阶段,这一阶段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从讲师变成导师或导演,重在组织和引导。引导全体学生参加讨论,不冷落任何一个学生,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体系。鼓励每一个学生尽可能有自己的观点,对学生的讨论意见,尽量避免流露出赞赏或反对的情感,做到使所有学生均受到同样的对待,但对学生自相矛盾的结论、错误的推论、肤浅的论点要给予分析并改正。围绕争论的主题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如发现偏题现象及时纠正,最后达成共识,使不同层面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萌发出欲望,进发思维的火花。

(3)探究新知识。新知识的探究是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对教材的深化或拓展。例如,学习《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七章“文化大革命”时,围绕“文革”期间人物命运进行了讨论教学:你认为“文革”期间毛泽东、林彪、“四人帮”、红卫兵、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和知识分子的命运如何?学生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论争,各抒己见。通过讨论,学生对粗线条、高浓缩的文革史,给予形象的描绘。通过讨论“文革”苦难史,唤醒和强化了学生的忧患意识,使之进一步认识了“稳定压倒一切”、“发展是硬道理”的意义。

(4)归纳迁移。归纳迁移的过程,是根据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归纳或适当迁移应用。例如,在“文革”历史学习结束后,组织学生讨论:“文革”留给我们哪些启示和教训?问题提出后,学生群情激昂,从不同角度阐述自己的观点,集思广益发掘出一些有深度、有价值的观点。例如,坚决反对个人崇拜,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必须建立对领导者的监督机制;从人治走向法治,排进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是当务之急;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极左路线,把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放在第一位,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走科技兴国之路;随波逐流的盲从必然导致悲剧,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独立思考的权利;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让历史的警钟长鸣,等等。

三、教学体会

讨论——探究式教学模式体现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这一方法激活了课堂,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双边活动和谐,形成了深厚的民主氛围,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了群体思考的机会。学生在群体思考过程中,进行思维碰撞,互助启发,相互补充,有利于摆脱自我中心,增长才智;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益于学生养成合作精神。

讨论——探究式教学要求从师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要求教师有良好的组织能力、人际交流的技巧、民主的作风、广博的知识;要求学生有较宽的知识面,对学习内容了解,对老师积极配合,整个课堂气氛融洽自然。另外,组织这样的课堂,对历史教师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都是一次挑战,但同时也使教学不单单是“备课——授课——布置作业——检查作业”的简单拼盘,而是充满了生机活力、其乐无穷的多彩舞台。

总之,中学历史讨论——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旨在通过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式,最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综合社会实践能力。

猜你喜欢

讨论模式历史
新历史
永续债券探析
试论基层电力市场营销策略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