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典舞创作在当代的创新
2009-07-31李琦
李 琦
【摘 要】本文强调指出中国古典舞的当代建构应当是中国舞蹈的古典精神;是创新精神指引下建构的中国舞蹈特有的身体语言。因为当代人心中的古典创作应该是民族文化精神的当代延续,应该是传统舞蹈的不断发展与创新。
【关键词】古代 古典 当代 民族文化 舞蹈创作 创新
关于“中国古典舞”建设方向的问题在业内与学界争论得沸沸扬扬。是向后看,还原历史?还是向前走,创造新文化?两种观点各执一端。本文认为中国古典舞在当代人的观念中,不应当再单单是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舞蹈,也不应当单单是戚夫人的“翘袖折腰”或者李太白的“歌月醉舞,剑指华天”;再或者是杨贵妃的“霓裳羽衣”、赵飞燕的“掌上轻灵”、西施的“大王乐舞”等等,这些远远不能代表中国古典舞,因为,中国古典舞虽然与古代舞有着千丝万缕密切的联系,但它并不等同于古代之舞。
一、古典之舞与古代之舞
作为当代人的观念并付诸于当代人行为的中国古典舞,其实应当是对中华民族传统舞蹈的当代阐释,是在求新的时代寻求艺术上的创新与构建。中国古典舞建设在当今最需要的是创新,是以艺术创作带动艺术保存,留住历史。创作的意义在于发展、开创历史,那么古典舞蹈艺术也必将成为一门发展的艺术,不断寻求创新的艺术。
舞蹈是一个动态的空间流程。简言之,舞蹈是运动的。那么舞蹈创作又怎么可能是“停顿”或者受某些时代限制的呢?在当今各种舞蹈比赛中的古典舞中,绝大部分都是穿着古香古色的前朝服装,偶尔一个服装不是古风古韵的,就会被他人不认同。这就在客观上促使一些编导不敢创新,敢去创新的又不会被认同。尤其是“当代舞”这个名词的出现,使得原本就空间狭小的中国古典舞创作领域越发地显得无题可作,于是常常仅以一件服装或某一种“符号”就可以定性一个舞蹈的性质。
中国古典舞在当代的重建,是当代舞蹈家对于民族舞蹈历史的当代阐释,其实是当代人的一种精神创造行为。“仿古”并不是真正的“复古”,而是一种“创新”的契机。舞蹈的历史也是某种不可割裂的精神流变史,历史的舞蹈在当代还值得重新提起的理由,是当代舞者寻求精神归依或民族灵魂定位的表现。仿古、复古、返古等现象都是来自灵魂深处的自我意识定位,也是发展中国古典舞蹈的力量源泉。
那么中国古典舞是不是就是中国的“古代之舞”呢?从运动方法或一种语言机制来看,“古代之舞”是不能完全概括中国古典舞这个词的,“古代之舞”固然是中国古典舞之根,但是光有其根并不能成其树,成其材。对于历史步入的今天,对中国古典舞的当代建构已不仅仅是复活“古代之舞”、把握古舞之韵或古风之情的问题了,需要建构的恐怕还包括“古典”本身。在当代人心目中的“古典”应该是民族文化精神的延续,古典文化气韵的无限传承和发展,是传统舞蹈风貌的当代理解。这样才能抓住传统,抓住古典精髓之所在,着力发展。否则,中国古典舞的精神风韵很有可能葬送在某一代人的手中,无论我们复活多少“古代之舞”都将无济于事。
二、古舞之典与古典之舞
在中国古典舞之中的“古典”可以说即是“古之经典,古之典故”,但又应该是“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那么当今创作者在创作时就首先必须了解我国的“古之精华,古之韵意”,才可有“古中之创新”。没有敦煌舞派的研究,没有汉唐舞派的探索,像《飞天》《踏歌》这样非常具有文化标识性的作品就很难产生,更不用说“超越”二字了,也更谈不上发扬“古典精神”一说了。
然而,中国古典舞的核心在于必须具备古典之美。中国人讲究美,中国的艺术家更是美的代表,强调美之不同境界是从古至今中国艺术家们一直追求的共同目标。要体现中国人的审美理想与价值取向,必须深入了解自身的文化发展,同时以独特的视角和自身文化现实需要出发,展示一个民族的灵魂之舞。舞蹈艺术无论是在题材还是在体裁上,在不同时期不同年代或者不同社会背景和不同时空时都应该产生各不同的舞种和舞蹈,那么创新就不是简单的一件事,而是真真正正的认识舞蹈,看清舞蹈,透视舞蹈,把握舞蹈,挖掘舞蹈自身的灵魂魅力,抓住舞蹈艺术之根,领会舞蹈艺术之魂。
三、结语
中国的舞蹈与中国的文化紧紧相连,息息相关,周代的“制礼作乐”“六代舞”和“六小舞”、以及汉代的“百戏”、唐代的“歌舞大曲”、清明的戏曲等等都能代表当时的文化以及特色,都是我国的艺术之瑰宝和财富。根据文化产生舞蹈,再以舞蹈看待特殊文化,中国的舞蹈文化是在世界舞蹈中最源远流长的一支,中国舞蹈在世界舞蹈中也曾经占有特殊和重要的地位。但是这还不能证明中国的舞蹈在当今和未来的发展之中永保不衰之地,我们当代舞蹈人只有在不断挖掘传统文化的同时,关注创新,关注传统文化精神,关注舞之灵魂,才能不断的创作出传世精品,流芳百世。因此当代创作者不能只求眼前利益而不顾艺术自身的责任,在创作上盲目跟从,东施效颦。为了舞蹈艺术不会在当代舞者的手中黯然失色,我们必须清楚舞蹈的本质,端正对舞蹈的态度,明确对舞蹈的意识,这样才能探寻民族的根,把握民族的魂,发扬和展现民族的气质与特点,构建中国古典舞的“舞之身,舞之形,舞之灵”,从而更加突出中国古典舞的民族之魂。
参考文献:
[1]冯双白.新中国舞蹈史.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11.
[2]唐满城.唐满城舞蹈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08.
[3]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1.
[4]袁禾.中国舞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08.
[5]于平.舞蹈形态学.北京舞蹈学院,1998-2-10.
[6]李正一,郜大琨,朱清渊.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创建发展史.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