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未来

2009-07-31

商情 2009年10期
关键词:文化底蕴习惯

何 琴

【摘 要】高考对阅读理解、写作能力的要求逐年提高,针对现实中铺天盖地的应试教育、题海战术,本文大声疾呼: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让学生多朗读、多品读文学名著,并能对著作中的某些人物、事件做出自己的评价,养成良好的阅读和思考习惯,真正地厚实学生的文化底蕴。

【关键词】多读 多积累 习惯 文化底蕴

仔细分析一下近十年的高考试卷,考查的内容归纳起来无外乎三个部分:一是语言知识(字、词)及语言运用(词、句使用的规则);二是阅读(古诗文、现代文);三是写作。而选择题分数由原来的42分减少到30分,更预示着阅读理解、表达等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性。沉浸在题海中进行大量的模拟训练,至多只能让学生在短期内“枝繁叶茂”,而语文教学注重的是“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语文课程标准》)要让他们结出丰硕的果实,就必须施好充足的“底肥”,而语文学习的“底肥”,就是多读、多积累。

鲁迅、巴金、托尔斯泰……哪一位文学巨匠不是通过大量潜心阅读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呢?哪一位高考状元在谈学习经验时不是把多读放在第一位呢?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聪明的古人早已为我们指明了学习语文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只有多读书,才能有充足的“源头活水”,只有多读书,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怎能忘记前人给我们留下的“圣经”呢?

一吨的理论不如一两的行动,语文教育应该是一种“做的哲学”。为厚实学生的文化底蕴,我做了以下几个尝试:

一、还课堂以琅琅的书声

一堂好的语文课,好比一桌美味的佳肴,教师如果只是滔滔不绝地讲它的好处,却不让学生自己去尝、去品味,那学生是永远都无法领会其“美”的,至于吸收那其中的养料,更是无从说起。我们常常会发现,教师痛快淋漓的感觉与学生枯燥无味的体验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学生没有走进文本,哪会有学习的兴趣?学生的主体意识未被唤醒,又哪来探究的欲望?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应精讲少析,强化诵读。

而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集体朗读具有相互暗示和提醒的作用,对提高记忆的效果也有一定好处;自由读可以很好地感受文本、品味语言;分角色朗读能更好地体现人物的个性特征;教师的范读,对学生不仅有示范作用,而且有激励作用,尤其能较好地体现朗读的某一方面特定的要求;由专业播音人员录制的朗读录音,发音标准,对文本的表现大多比较到位,有很强的表现力、感染力。教师可针对不同的文体和不同的需要灵活选用。

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们“逐渐感觉到语言的美,感觉到书里有念头、有学头,从而促进了

他们求知的欲望,增强了他们思维、想象的能力。”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读出了感情、读出了气势,逐渐地理解了文本,走进了作者的感情世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让学生畅游文学海洋

开设阅读课,指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是拓宽学生阅读面的有效途径。相当多的学生喜欢看武打、言情小说和幽默、寓言故事,但就是不肯阅读“大部头”的文学名著及优秀作品。阅读量少、知识面窄,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刻理解,也不利于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及阅读能力的提高,更不利于学生品德和人文素养的发展。因为阅读的过程是吸收、积累的过程,而情感的生成也离不开必要的足够量的阅读与一定质的要求。

每两周,我都给学生开设三节阅读课,留出充裕的时间让学生静静地去品读自己喜欢的名著佳作,让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独特的个性体验去揣摩、去感受、去体味、去思考,引起其情感和心灵上的共鸣,从而读出形象,读出意境,读出精神。实践证明,虽然学生学课本的时间少了,但在长期的阅读过程中,他们的词汇量不断增加,认识水平不断提高,学生长期浸润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逐渐地具备了多元的视角和较高的审美鉴赏能力,这将会使他们终生受益。

三、让好习惯慢慢地养成

1916年叶圣陶先生提出:“务以养成自力研修之习惯。”这之后,他数十次提出:“教育就是养成良好习惯”的类似说法。为此,我在班里开展了每日一句格言的活动。由全班同学轮流,每天由一人将自己最喜欢的格言写在黑板上特地划出的格言栏里,其他同学分类抄下来,并挑选自己喜欢的每周背出4条,然后用定期的格言竞赛来激发学生的热情。这样的积累使学生在平时的课堂上大显身手,也丰富了他们写作的语言,慢慢地,学生的文章中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此外还鼓励学生摘抄、剪报,读书、做笔记成了知识积累的一种习惯,成了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门功课——快乐的功课。时间一长,学生的语言仓库里就会有充足的“粮食”,“肚里”就会有充足的“货物”,到时,写作就不会再遭遇“无米之炊”的尴尬,而将成为一种自觉的活动,一种信手拈来的情感的抒发,学生的语文素养将得到全面的提高。

四、给学生以展示的舞台

我拨出每堂课的前五分钟并让出了三尺讲台,让学生交流、展示自己课后的阅读情况。具体做法是这样的:一位学生朗读一段认为有价值推荐给同学看的文字,并作简要的评析,其他同学可自主发言,最后,教师发表自己的看法或作适当的评析。只要内容健康向上,具体的选材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可以是国内外重大新闻、校内外的热点话题、名家散文……为了能引起同学对其所读内容的关注和共鸣,很多学生都订阅了不少有益的读物,如:《语文报》《青年文摘》《微型小说选刊》等,他们留心生活、润色词句、做着精心的准备。其独到的见解、丰富的情感、飞扬的灵性常常令我惊叹不已!此项活动将语文与生活接通,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阅读面,点燃了学生的激情,沟通了师生的情感、激发了竞争意识。学生的积淀会在不知不觉中丰厚起来。

我们的语文教学应着眼于学生一生的发展,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思维品质的培养,以活动促使学生去认真阅读、积极思考、积蓄营养,这样学生才不致有“陷入与文化根基断裂的危险”。身为语文老师,我们应丢掉“讲经”,跳出题海,拿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让他们到词汇的花园里去采集,到文学的天空中去飞翔,欣赏生活的肖像、体验情感的波涛、点燃精神的篝火、提取生命的精华。

如果我们为每个学生都打下了一个“精神底子”,也就放飞了学生明天的梦想,为每个人积蓄了成才的力量。当我们的语文教学真正厚实了学生的文化底蕴,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也就指日可待了。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2005,(8).

[2]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2004,(3).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猜你喜欢

文化底蕴习惯
习惯
上课好习惯
高中体育教学核心素养渗透教学思路
养成书写好习惯
好习惯
中国传统元素在新中式空间中的传承与发展
中小学语文课堂的多元建构
做一名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语文教师
中学教材中的又一悲剧形象
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