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伦理意蕴
2009-07-31唐叶萍
唐叶萍
摘要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走出生存环境危机已成为关系人类前途的重大课题。这一课题不仅直接影响着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工业文明时代,全球生态环境并没有像今天这样空前恶化和引人注目,但是他们在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从理论上探讨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创立了生态平衡发展的完整观念,形成了独特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这一思想为当令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奠定了伦理基础。
关键词人自然生态伦理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B82-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539(2009)03-0100-03
一
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学术界主要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在有着这种严重分歧的情况下,一种新的观点——生态文明观出现了,它使人类重新审视自然、经济、社会的关系,重新审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重新审视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生态文明与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问题上的对立,自然中心主义与生态文明观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受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影响的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认知上的差别,后者强调人与人及人与自然都要和谐。不管是人类中心主义还是自然中心主义,其本身都存在着无法克服的缺陷和偏差,取而代之的是和谐的生态文明的观点。人和社会的和谐与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都同等重要,任何一种关系都不能绝对支配另外一种关系,其中一种和谐关系遭到破坏,必然会影响另外一种关系的和谐。生态文明既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也是对自然中心主义的扬弃,是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的辩证整合归宿。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理性反思的产物。传统的工业文明是一个大量消耗自然资源的过程。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在实现工业文明的过程中不可能享有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所享有的资源和环境容量。我国正在以历史上最脆弱、最严峻的生态环境,供养着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进行工业化。另外,多年以来,由于一些人简单地把发展等同于GDP增长,一些地方为追求一时的经济增长速度,不惜违背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导致经济增长的数字上去了,但生态环境却遭到严重破坏,可持续发展受到损害。以过度消耗能源和资源、损害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方式,留下了长久的隐患和危害,这不是我们所要的科学的经济发展方式。
一个社会的生产和生活行为无疑直接受到意识形态的左右,而意识形态的产生,缘于整体社会文明的影响。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所关注的焦点都是人与自然之间的问题。生态文明的理念坚持人在自然中的主体地位,但是它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则采取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没有将人与自然机械地分裂为相互对立的生态主体和生态客体,而是将它们看作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统一整体。首先,人的发展取决于人的本质力量及其所表现出来的主体能力的发展程度以及与其相适应的自然的对象化程度。其次,在自然界中,为人的发展所必需的客观条件和因素是有限的,当它们遭受破坏或逐渐稀缺时,人却不能凭借自身的本质力量再造或再生出这些客观条件和因素来。再次,人只能永远地依照自然对人的规定去能动地适应自然所给定的有限的对象世界,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对象世界来。最后,人的发展,既是指人对自然的对象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也包括人自身的自由全面的发展。这就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因此,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建设生态文明迫在眉睫。
二
生态文明的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的工程,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提出过生态平衡发展的思想,形成了独特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其主要内涵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人类要与自然协调发展、和谐相处。马克思、恩格斯在一百多年前就揭示了人的自然属性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他们认为,人对自然有高度的依存性,因为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中说过,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也明确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马克思也把自然界比做人类的“身体”,他指出:“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2.人类要爱护自然,而不要破坏自然。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应该像爱护自己的身体一样爱护自然,同自然共存共荣。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就把自然界称作感性的外部世界,认为它给人提供自己生存的生活资料和进行劳动的生产资料。离开这种外部世界,人的劳动便无法进行,人的生命之延续也无法实现。马克思反对人类破坏自然界的行为。他说:“我们在卡尔斯巴德(这里最近六个星期没有下雨)从各方面听到的和亲身感受的是:热死人!此外还缺水:帖普尔河好象是被谁吸干了。由于两岸树木伐尽,因而造成了一种美妙的情况:这条小河在多雨时期(如1872年)就泛滥,在干旱年头就干涸。”恩格斯也反对破坏自然的行为,他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取消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贮存库。”
3.人类要按客观规律办事。人类对自然规律是一个由无知到知之,由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由不会利用到科学利用的过程。人类只有认识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自然才会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否则,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的报复。马克思说:“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恩格斯也指出:“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象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象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的一切动物强,能够认
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改变;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人之所以能支配自然,是因为我们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规律,支配即意味着人类对自身与自然关系的有意识的控制,是以对自然的尊重、爱护为前提的利用,人类支配自然的历史是不断正确运用自然规律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话,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真理——人类的发展必须同自然规律相一致。
三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内涵非常丰富,为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供了生态伦理底蕴,其理论根基就是两个方面——实践的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这既是全部生态文明理论的逻辑起点,也是确立生态文明理论的哲学方法。
(一)实践的观点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个伦理基础
人依赖自然,但又不是动物般地顺应自然,人首先要以实践的方式掌握自然。正是通过实践,人生产和再生产自己的生命存在,同时也生产和再生产自己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本质,从而创造出一个属于人的现实世界。但在很长时间里,人类却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当然也就没有找到自己在自然中的位置,也就没有找到考察人与自然关系的适当角度。旧唯物主义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就存在着明显的缺陷,正如马克思所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从总体上看,在马克思主义以前一直未能形成科学的实践观,不懂得人与自然的关系,更不懂得自然界是由于人的介入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旧唯物主义看来,人与自然是分离的,一边是人,一边是自然,人与自然二元化。
马克思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实践观,第一次建立了科学的实践观。认为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外部世界和人自身的物质活动,或者说是主体有目的地改造客体,同时自身也得到改造的人类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在这种对象性活动中,人把自身之外的存在变成了自己活动的对象,变成自己的客体,与此同时,也就使自己成为主体性的存在。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够从实践的基础上来把握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主体与客体达到统一。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由于人的介入,自然界成为了人类的劳动对象,是人类借以获得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源泉。通过劳动,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为以实践为中介的主客体关系。劳动过程是人、生产工具、劳动对象三要素的结合过程。劳动没有否定自然的客体性,却打破了旧唯物主义那种僵死的客体性原则。劳动过程实际上是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过程。人类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能够认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并按规律的必然性,使自然的面貌发生变化。
(二)历史唯物主史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另一个伦理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同生物一样,是一个有机体,即具有很强的自组织、自调节功能的有机系统。个人只能作为人类一分子同自然发生关系。马克思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他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把握生态问题,从生产方式的角度考察生态文明,得出了要在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生态文明的科学结论。那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人类社会的进步、生态文明的发展都是在这个规律的作用下实现的。
马克思、恩格斯都十分强调生产力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作用,他们认为只有发展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才能解决人与自然相冲突的问题,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马克思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而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愈来愈密切,既深刻地影响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科学技术既造福于人类,也给人类发展带来了潜在的威胁,如生态危机。马克思认为,解决这些问题仍然要靠科学技术的力量,科学技术是治理生态危机的重要手段,人类可以利用科学技术减少环境污染,建造一个适合人类与万物发展的新环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