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与激发小学生学习动机
2009-07-30杨金兰
杨金兰
学习动机是推动、引导和维持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力量和内部机制。学习动机一旦形成,它就使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有一定的指向性。人们无论从事什么,总要受到动机的调节和支配,动机把某种活动引起后,并不能也不会立即停止。比如,学生仍保持主动的学习态度去学习,对学习始终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上课能集中注意力吸取知识等。而且他们也有一定的动力使学习过程中的注意状态、兴趣水平保持下去,在遇到困难时有克服困难的毅力。可见,对于教师来说,根据学生的学习动机采取一定的教学手段,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保证。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与激发小学生学习动机呢?这需要教师通过课程教授内外长期的、有意识的诱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途径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下面是我个人在教学中的一些方法,希望能与大家分享。
(1)注意保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新颖性。
新异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在教学中以丰富、有趣、逻辑性强、系统性强的教育内容以及灵活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更高的求知欲。在教学中,我是通过下列具体措施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如我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这一课时,让不同的学生扮演了小壁虎、燕子阿姨、牛伯伯、鲤鱼姐姐;教学《称象》这课时,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石头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在教学《宴子使楚》这一课时,引导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增加了学生想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及思想的欲望等。通过这些措施强化了学生的间接学习动机。
(2)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要求重要性大家已达成共识。要启发学生积极的思考,要求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所设计的提问不仅要有启发性,而且还应有助于实现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具体目标,周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智力水平。为此,在教学中我常向学生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学生进入“心求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让学生感到熟悉又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这时就激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论语》中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这种状态的概括。当学生处于这种状态时再对他们进行启发、诱导,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在教学中曾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教学《匆匆》一课时,提出:你能照这样的句式仿写吗?学生就仿写出这样的内容:玩玻璃球时,日子从手里过去;看电视时,日子从银幕上过去;贪睡时,日了从枕边过去——在教学《借生日》一课时,我运用了这样的导入语:“小朋友们分别过了几个生日?”学生纷纷举手,并骄傲的回答。但当我接着问:“你们把生日借过别人吗?你舍得吗?”他们都愣住了,我相机引入教学内容,学生怀着好奇的心情与老师一起走入课文。课文说道:妈妈总是忘记自己的生日,小云把生日借给妈妈。在拓展学习中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母亲都不会忘记子女的生日,你们记得母亲的生日吗?”孩子们都限入沉思,这是课文的中心所在。教学《军神》一课时,我向学生提问:“为什么不直接描写刘伯承在手术中痛苦情景,反而重点刻画沃克医生言行?”经过学生的思考及老师的点拨,学生了解到这是侧面描写的写作方法。这些问题对于学生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如“一石激起千层浪”,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3)根据个体差异设立不同要求,使每位学生“跳起来够得着”。
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体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教学中我们大部分时候是注意到优等生或是后进生取得多少成绩,而忽略了其他孩子的成绩。我班在每单元进行考查后,都要对前几名的学生发奖品,以资鼓励,其他大部分学生对考核的方式、成绩都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我也隐约感觉这样的表扬失去了意义。后来,经过细思考,决定对每位学生设定实际可行的目标,比如,将目标设定为每次考查比上次提高5分,能按时完成作业等,教师对他们完成目标后及时表扬,让每位学生感觉到只要比过去好就是成功,从而对学习产生兴趣,充满信心。
总之,只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能力、个体差异、兴趣爱好,就能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动机,使学生很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