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小学教育“家长缺失”的成因及影响
2009-07-30管政
管 政
教育的发展,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的协作推动缺一不可,特别是农村小学教育,它是一个人的人生习惯、心态等养成的关键阶段。学校主要实施的是共性教育,家庭的个性教育是对它有效而又必不可少的补充。近年来,随着“三农”政策的进一步实施,农村的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但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家长缺失”,对农村教育的制约日渐突出,难怪有人说农村教育就像“三农”问题一样,是个说不尽的话题。本人从事小学教育多年,在教育一线,“家长缺失”对小学教育的影响有切实的体验。笔者认为,如果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就不可能为高一级的学校输送合格的学生资源,还将直接影响整个教育水平的提高。
“家长缺失”指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导致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忽视或空缺,其产生的原因及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家长忙于生计而忽视孩子的教育。笔者随便走访调查本校的50个学生家长,仅有20%的家长关心孩子的学习,有10%左右的家长不知道孩子读几年级,70%的家长不知或部分不知孩子的科任老师是谁。这样,教师和家长之间没有了必要的交流了解,学生缺少了教师家长的共同呵护。这些学生放学后不是被安排做家务,就是任其自然地玩。受调查的家长普遍认为:把孩子交给学校,教育孩子就是老师的事。这样一来,学生学习不好是老师的事,犯了错误也是怪老师教育不好。就如我校六年级学生傅某,在家父母视为宝贝,听之任之,在校曾多次和其他同学发生矛盾,老师教育他,家长还不高兴,最后,到处招惹是非,连家长也管不了。那位家长还到处说:“这个学校教什么书,把我家娃娃教成这个样子。”
二是家长在外务工,把孩子留在家里。近年来随着“打工潮”的兴起,青壮年人口纷纷外出打工,造成了大量的留守儿童。这些儿童在家要么住在爷爷奶奶的身边,要么寄住在外公外婆家,还有一些大点的孩子就自己住。我校360多名学生,就有100名左右是留守儿童。由于爷爷、外公年龄偏高或无力照管,只能任其自然发展。这些孩子养成了一身的坏习惯、烂毛病,在家目无尊长,我行我素,在校不遵守学校的纪律,不尊敬老师,不团结同学,无视老师的教诲,给校风校纪带来极大的危害。
三是家长教育观念落后,对孩子的上学之事漠不关心。随着“两免一补”及其他救助政策的实施,因贫困导致上不起学的家庭毕竟是极少数,但这样一来,许多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等于就是尽义务,学生也是为了完成义务,没有学习热情,当一天和尚不撞一天钟,把这几年混过。笔者所在的学校,仅今年就有8个女学生辍学,有5个外出打工,有3个竟然出嫁,令人想不到的是她们都不足16岁。但当教师去家访时,有的家长无所谓,有的家长却对教师说:“我家姑娘不读书关你们什么事,三番五次往我家跑”,更不要说积极配合学校制止了。
四是“读书无用论”导致的“家长缺失”。在农村人的心目中,一个人的唯一的出路就是读书考个学校,再找个工作。然而由于近年来就业形势不好,一些大中专学生毕业后,不但不能成为“国家干部”,相反连一个固定的单位也找不到,这些人回家后高不成、低不就,“种地不如老子,养猪不如嫂子,挑担不如妹子”,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许多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未来无望失去了信心,这是“家长缺失”产生的内在原因。我校三年级学生蒋某成绩不好,性格存在严重缺陷,学校下了两次通知书,班主任也请学生带了两次信,请其家长到学校协商孩子的教育问题,其家长总是不来,让其他学生带信来说“不得闲,不要说××读不倒(明白)书,即使读得倒书,最后还不是同其他人一样种地,还不如早点回来帮家里做点事”。
农村教育的发展只有在社会关心、学校的努力和家长的支持下才能健康持续地发展,孩子是国家的未来,绝不能被忽视。现在国家关心教育,学校老师兢兢业业,家长更应关心孩子的成长,积极配合老师,实施正确的教育方式,才能正确地为孩子导航,达到教育的目的,只有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一个有能力、用得上、留得住的适应人才,才是成功的教育,也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