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感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基本品格
2009-07-30冀建中
冀建中
今天的讨论题目出得很有意思,叫“穿越历史”。它使我们反思我们可以在多大跨度上穿越历史。我一直觉得,有历史感是一个现代知识分子应该具备的基本品格。同时我认为今天要真地认识“五四”的意义也必须要有一个大跨度的历史眼光。
我觉得我们穿越的第一个历史跨度应该是一个百年的历史,必须有百年的历史跨度才能看清楚“五四”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在五四运动发生之后的十年到二十年间,我们的国家实际从社会的底层到知识层都发生过深刻的变化。我们目前的许多关于“五四”的讨论忽略了在五四运动以后我们曾经有过一个科学、教育甚至经济的黄金时期。像今天我们做教育的人,非常羡慕当年的晏阳初、叶圣陶、梁漱溟、蔡元培。我们曾经特别想有那样的时代,可以按自己的理念办教育,来对我们国民进行非常好的教育。在二三十年代,杜威、罗素进入中国到处讲演。科学主义,自由主义,实用主义都对中国产生过影响。那个时候出现了像梁漱溟、熊十力这样的一些思想家,也说明当时思想界的氛围是相对开放的。同时在经济界也是同样的,那个时期是民族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时期。所以,“五四”曾经对中国产生过非常深远的影响。我曾经在瑞士偶然碰到一个人,他的父亲竟然是二三十年代在中国做水稻改良的一个科学家。当时其实很多科学技术都进入了中国,很多知识分子身上的基本品格也是去做很多脚踏实地的工作,就像梁漱溟先生去做乡村的自治运动,像晏阳初先生办平民教育,梁思成与林徽因实地考察中国建筑。他们都是具有现代知识分子品格的一代科学家。而所谓现代知识分子,就是把理论能力与实验精神集于一身的人。
今天回顾这百年的历史,实际要承认“五四”精神曾经对中国社会发生过深远的影响,不能用虚无主义的态度来对待历史。我希望我们应该有个百年的历史跨度。这是第一。
第二,我觉得仅仅穿越百年是不够的。如果仅仅百年,我们中国知识分子在这百年当中都是苦恼着、困惑着,面对西方的强大与我们的贫困,我们经常不知道何去何从,所以出现了一些极端的情形,像王国维、鲁迅等等。如何从这种困扰和极端中走出来?我们大概还是要了解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我们要研究这样的问题,就是近代的科学民主精神进入中国以后,为什么遭到如此多的坎坷。如果不了解我们的文化和五千年的历史,我们永远回答不了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讲我们的民本与民主是不同的,但是我们要能够讲清楚民本和民主之间可以不可以有一个桥梁可以走过去。我觉得研究后者更有意义。其实研究五千年历史,我们会发现很多问题,我们中国曾经也有过君主立宪的可能,但没有走通。为什么我们没有走通,没有变成一个君主立宪的国家?这就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题目。又如康有为,他的戊戌变法为什么失败?现在有很多人反思康有为,认为康有为可能是太贵族化了,太看不起农民了,所以在中国的这块土壤上,他的启蒙必然是要失败的。这又是一个有意义的话题。还有,中国经历了那么多革命,汤武革命,商鞅变法,中国为什么一直用这样一种方式来实现社会的更替和变换呢?如果这些问题我们永远研究不透,我们就永远走不出百年的困惑。我们今天研究国学,实际上是研究我们今天的中国社会,不像有些人说的,只是来提高民族的自尊心。这个还不够,还是空的,要研究中国如何走向现代化。我觉得我们要有一个五千年的历史跨度。
第三,我觉得我们要有一个世界史的跨度。有人认为民主科学是发达社会所固有的,我们这个土壤不合适,其实这也是在歪曲世界史。西方的民主科学同样经历了西方的500年的酝酿、发育,当中也有很多的战争、很多的流血,才形成了那样一个人类的普世价值。所以,民主和科学也是西方社会当中一个变化的产物。所以,我觉得要非常了解那五百年的历史,了解西方如何经历了文艺复兴,宗教战争,科学革命,最后经过了法国的启蒙运动等等,这个过程是一个现代化的过程。狭隘的民族主义者都是地域主义者,而不是一个历史主义者。所以,我们就要了解西方如何从传统走向了现代,如何从等级森严的贵族社会走向了一个平民社会,如何完成了世俗化、功利化这样一种价值取向的变化。正是在世俗化和功利化这样一种价值取向的构建中,民主与科学成为占主导价值的一种文化。不了解这个过程,我们也很难理解科学与民主的真正含义。
我们知识分子反思“五四”,我们就有一个责任,如何向民众讲述这段历史,如何去尊重历史。历史断代了,最后就只能产生“愤青”。一个没有历史感的知识分子叫“愤青”,一个有历史感的知识分子才是一个理性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