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八十年代的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
2009-07-30李醒民
李醒民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90周年前夕,《民主与科学》杂志社以“穿越历史与现实的五四精神”为题,召开专题座谈会,这是很有学术眼光和现实意义的。这也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最好纪念。
什么是五四精神?一言以蔽之,其核心精神是科学和民主精神。“五四”先哲或先贤可谓先知先觉、慧眼识真金,他们放眼就洞察到西方世界的两大瑰宝即民主(德先生)和科学(赛先生)——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思想财富——的普世价值,而这恰恰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本土思想最薄弱乃至最缺失的环节。把民主和科学精神作为五四精神的核心,正是立足于这一基点,也是考虑到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一个人、哪一个派别或哪一个运动具有如此敏锐的眼光和远见卓识。在整个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我把这个时期定位在1919年前后,即从1914年中国科学社成立和《科学》月刊出版,中经1915年《青年》杂志创刊、1919年的“五四”风潮、1923年的科玄论战、1928年中央研究院成立以及遍及二三十年代的科学本土化运动和争民主、争自由的思想启蒙和社会运动),“五四”先行者殚精竭虑、不遗余力地阐发民主要义(以及与之一体化的自由、人权、法制等),鼓吹民主宪政;他们大力引进科学知识,同时特别倡言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实证精神、理性精神以及怀疑批判精神。他们不仅是思想启蒙的先驱,而且身体力行,直接投身到民主和科学的伟大实践中。遗憾的是,由于多年战乱和1950年代以降长达二三十年的走马灯似的思想改造和政治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不幸被迫中断,五四精神逐渐隐退甚至丧失殆尽,以致酿出反民主、反科学的“文化大革命”的闹剧和悲剧,致使亿万民众落难,整个国家遭殃,思想文化凋敝,人性人格倍受扭曲和摧残,也使五四精神蒙受奇耻大辱。
直到1970年代末和80年代的思想解放运动,五四精神终于回归它的发祥地,伴随改革开放的东风焕发出新的活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80年代的思想解放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五四精神的接续继承、发扬光大,乃至在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推进,是在新时期新的思想启蒙。这是一个充满精神追求和激情四射的年代,是中西文化热席卷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的年代。当时,集中体现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西方科学哲学像一股清风,吹拂中国的学术界、思想界和文化界,尤其在莘莘学子身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和共鸣。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证伪主义和开放社会理念,库恩的范式转换和科学革命论,费耶阿本德的“怎么都行”的多元主义方法论,默顿的科学的规范结构或精神气质等学说都曾风靡一时,在国人的精神世界激起阵阵涟漪。当时,《自然辩证法通讯》、《科学与哲学》、《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三家刊登西方科学哲学评介和国内学者潜心研究成果的杂志被喻为“三大思想天窗”。以传播科学新知和西方新颖思想的《走向未来丛书》和《二十世纪西方哲学译丛》等受到读书人、尤其是青年人的热烈追逐,一本书动辄连印数十万册,一时洛阳纸贵。“老三论”(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和“新三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混沌理论)等新科学术语和方法风靡一时,成为知识人热议和闲谈的话题。科学主义(非贬义的)变成流行的社会思潮,无功利地学习科学和攀登科学高峰成为一种时尚,科学的春天真正来到了。与此同时,反思专制政治,探究民主真谛,追求民主秩序,争取思想自由和学术自由的呼声也此起彼伏、不绝于耳。有幸的是天假良缘,其时我对马赫、彭加勒等批判学派代表人物的文本和思想的重新解读和拨乱反正,对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指讹纠误,对爱因斯坦等哲人科学家的科学哲学和社会哲学思想的发掘和阐释,对科学精神和科学文化意蕴的探索和弘扬,也为80年代的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的主旋律谱写了几个小小的音符。
80年代的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直指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极左思潮和盛极一时的教条主义。凡是过来人无人不知,这些思潮和主义是压抑国民思想、窒息国人精神、泯灭公民意识、扼杀个性人格、阻塞中国人焕发创造力的痼疾和恶疾。不剔除这些顽疾,民主和科学精神就无法在中国大地上落地生根。正是80年代的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以摧枯拉朽之势,廓清了前进道路上的某些思想障碍,才迎来国门对外全面开放,经济改革稳步推进,民主法制逐渐确立,与时俱进见识最终提出。同样使人感到遗憾的是,这场运动也戛然而止、无疾而终。像五四运动一样,它也没有把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进行到底,以致民主和科学精神至今仍未真正变为国民的自觉意识。政治改革步履蹒跚,民主监督缺席失语,一些官员滥用权力,贪污腐败屡禁不止,面子工程不断上马,公款享乐无孔不入,思想创新缺乏活力,就是其中比较突出的表现。眼下,召唤五四精神复归,继续80年代的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的进程,是中国的必由之路和中国人的当务之急,也是具有历史担当和批判意识的中国知识分子——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有知识的人或知识人——不可推卸的现实责任和神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