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正确理解五四精神
2009-07-30刘志琴
刘志琴
对“五四”,我有一个文化情结,那就是民主和科学,这是我们前辈的追求,也必定会成为后辈的追求。30年前1979年的“五四”座谈会,我也参加了,那时正值拨乱反正时期,与会者情绪高昂,大家欢欣鼓舞,对改革的前景寄寓莫大的希望。记得我发言的主题是“人的解放是五四运动的主潮”,现在看来当初的情绪过于乐观,对可能发生的阻难估计不足,30年后的今天又参加同一主题的座谈,却有些悲哀。因为这些年来,五四精神受到很多质疑,有的认为根本没有必要进行五四运动。有一种流行的看法,认为儒学在中国的中断,是于“五四”时期激烈地反孔,使中国文化发生断层,因此对中国道德文化危机的溯源,往往归罪于“五四”时期的文化激进主义,这是不公平的。“五四”时期的反礼教,打倒孔家店,对思想启蒙起了很大作用,对推进中国社会的改革是利大于弊,这无用赘言。真正使儒学在大陆衰落的是1949年后极左思潮的影响。
众所周知,以阶级斗争为纲,曾经主导中国的一切事务,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深入到社会的每个角落,无人逃脱其外,间有非议的莫不受到冲击或批判,阶级斗争熄灭论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参批。阶级斗争绝对化的传播,肇成儒家的礼义仁爱被人唾弃。登峰造极的是在“文革”时期,大规模地评法批儒运动,席卷全国城乡,抓了大人又抓小孩,江青在幼儿园中宣布要对幼儿进行“粗知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什么是“粗知”,就是从小就要接受“四人帮”那一套“阶级斗争”。我亲眼看到,在我们社会科学院的大院内,一名出身不好的老人受不了批斗,纵身跳楼自杀,在围观的人群中有一个五六岁的小孩子,居然吐着吐沫,蹬着脚说:“活该,地主婆!” 看到这一情况我受到很大震撼,儒家所能剩下一点温情脉脉的东西,全都被摧毁无遗。这又岂是孩子,大人又何尝不如此? “文革”期间,红卫兵冲进曲阜的孔庙,把孔子的塑像拉下神坛,挖了孔子的眼睛,对孔子剖肚开肠,到处抄家砸庙,焚烧书籍,毁坏先贤的遗迹和历史文物,这才是对传统真正的割裂。对这种灭绝历史的行为和极左思潮,如今又清算了多少?
“五四”时期确实有一些知识分子对传统有过激的批评,但都局限在精英的小范围内,对社会的影响并不大,有个例证可说明问题。早在上世纪20年代“五四”以后,江苏第一师范学校招生有一份考题,考卷中要求考生列举崇拜的人物,应考的有300 多人,都是中小学生,统计的结果,列于第一、第二的是孔子和孟子。这份答卷实际上是个难得的民意测验,他们的选择和追求反映了小知识分子的思想走向。从这些答卷中可以发现,孔子和孟子的影响极其深远,崇拜者有200 多人,占应答人数的三分之二,如果再加上颜渊、范仲淹、朱熹、王守仁等儒学名人,有绝对的优势。由此可见,清末民初一些人虽然对封建礼教和儒学有过激烈的抨击,但对中下层的读书人影响并不大,在中小学生中尊崇孔孟的观念仍很流行。时过70年,1994年10月10日《北京青年报》报道《专家警示:新一代正在忘却历史》说 ,有记者在北京一所中学初三班进行调查,发现全班50名同学,只有一人知道孔子的名字,无一人知道中国为何称5000年文明。1993 年第3期《青年研究》刊载《中学生追星现象调查研究》一文足以引人深思。文章说,南京师大教育系对南京两所中学进行民意测验,要学生列出最崇拜的人物,统计结果前十名的人物按次序是: 家人、周恩来、刘德华、毛泽东、张学友、郭富城、林志颖、雷锋、黎明、周润发,其中除了家人和已故的现代人物周、毛和雷锋以外,都是港台明星,历史上的儒家人物一个也没有。
真正割裂传统的是在十年动乱的“文革”,是一度愈演愈烈的极左思潮! 把“五四”当作替罪羊是不公平的,鉴于种种质疑“五四”的论调,历史学家不去正本清源,是史学的悲哀。所以我们还要补上一课,理解“五四”才能真正弘扬五四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