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2009-07-29徐银燕刘玉华
徐银燕 刘玉华
地方院校在价值取向上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本文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为例子,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与教学改革以及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探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路径。
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地级市政府举办的本科院校异军突起,日益发展壮大,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多元化、地方化进程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更是为地方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培养数以千万计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应用型本科人才要求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二次开发的能力,既区别于高职高专、中专类学校培养的服务于生产、服务及管理第一线,并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又区别于研究型高校培养的综合型、研究型人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在基础理论方面比高职高专教育要厚,但比研究型本科教育要求要低;在专业口径方面比高职高专教育要宽,但比研究型本科教育要窄[1]。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创建于1958年,位于珠江三角洲的腹地,历经升格、并入,发展成为一所全日制综合性普通高校。经过5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坚持以地方所需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学校为地方输送大批素质全面、动手能力强、脚踏实地、积极进取的应用型人才,在兄弟院校中有一定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造和建设专业,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开办应用型专业
专业是高校的基本单位,是指培养学生的各个专门领域,根据社会职业分工、学科类型、文化科学技术进展状况及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划分[2]。专业建设属于高校的基本建设,体现学校的办学方向、水平以及人才培养的方向、质量。鉴于专业在高校中的重要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地方院校的专业设置、调整和建设密切相关。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围绕地方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需要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在专业建设和改革方面做了如下几项工作。
首先,制定专业发展规划,明确学校的专业改革和建设的指导思想、思路、目标、措施等,确保学校专业建设和改革的规范性和前瞻性。
其次,改造“老专业”,增强其应用性。“老专业”特指办学历史悠久、市场需求不大的专业。例如,农学和农艺教育等专业历史比较悠久,在百废待兴的年代为社会培养许多人才,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这些传统专业受到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学校适时地在原有师资、设备等办学条件的基础上相继开设园艺、园林、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专业。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设置专业方向,增强应用性。例如,工业设计专业开设陶瓷艺术设计方向,教育技术学专业开设数字媒体技术方向等。这些专业的改造和灵活设置方向,均与佛山市的产业需求密切相关。
再次,开设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专业。佛山是珠江三角洲经济区重要的商贸中心之一,也是“全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和“广东省信息化建设试点市”。佛山市已经形成以家用电器、光机电一体化等10大优势行业为主体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以电子信息、数码光学等行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以物流业、会展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基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征,学校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并增设应用型为主的新专业。近年来,相继开设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地理信息系统、工业设计等专业。目前,学校已经开办45个本科专业,覆盖文、理、工、管理等9个学科门类,形成专业门类比较齐全、学科结构较合理的格局。
第四,不断地加大专业内涵建设,探索专业评估制度,有重点地培育、建设名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在专业的建设上,建立严格而规范的专业申报程序,在广泛市场调研和认真研究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与省内高校专业设置的错位发展,结合本校的办学条件,实事求是,确保新办专业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与地方支柱产业、优先发展和重点发展行业密切相关。学校的所有专业从师资、设备、经费等方面加强内涵建设并实行专业评估制度,对各专业的师资队伍、教学条件、办学水平与质量和特色等方面进行不定期评估,找出专业建设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映给学校,以便于全校制定新一轮的专业建设措施。为了进一步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培育专业特色,学校还有重点、有步骤地建设名牌专业和特色专业。迄今为止,共建设6个名牌专业和一个国家特色专业。学校从领导重视、经费支持、政策倾斜等方面保障名牌专业和特色专业的建设。经过近10年的建设,它们培养的毕业生就业率高、社会声誉好,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强。
学校通过规范专业建设、开办新专业和丰富专业内涵、培育名牌专业和特色专业等途径,全方位提高专业建设和管理水平,满足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求,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地方院校一般由地方政府出资兴建,生源主要来自地方,培养的人才主要为地方社会发展服务,它的显著特点是地方性和应用性[3]。因此,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须体现地方性和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要根据人才培养的特点、毕业生走向、社会评价以及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确立,它体现全面素质教育质量观,要求实现专业教育、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4]。作为一所教学型本科院校,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定位于“立足地方,面向基层,建设有特色的高质量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培养“具有引领意识、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专多能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在学校目标定位和人才培养地位等思想指导下,经过认真讨论和论证,学校确定“三育并举”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为内涵的专业教育,成人成才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和创业创新为导向的创业教育”,培养学生 “高尚的人文精神,良好的专业素养,正确的服务意识,健全的身心素质,终身的学习能力”。
围绕学校目标定位、人才培养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和时代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经全校认真讨论,学校与时俱进地修订人才培养计划。当前人才培养计划由课内教学和第二课堂构成,其中课内教学由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构成,包含理论课和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指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军训等。第二课堂主要由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等构成。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严格按照教育部的要求,降低必修课比例,增加选修课比例;增设跨学科课程和课外学分;减少课堂讲授的课时,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比例,列入教学计划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学时),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一般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专业一般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计划始终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效果显著,学生的就业率较高,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毕业生综合素质好、社会适应能力强、积极向上。
更新课程理念,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开设应用性课程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社会亟需应用型人才。因此,地方院校要改变传统的课程理念,树立“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携手并进;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互融合;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塑造和谐统一”的课程理念[5],逐步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重视应用能力培养的转变。为了将这一课程理念贯穿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校采取积极的措施改革和建设课程。
首先,制定完善的课程建设和管理文件、中长期课程建设规划,明确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和主要措施。
其次,深化教学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全方位提高课程建设质量。通过鼓励教师参与各级各类教研立项、教研活动、教学法研讨会,整合优秀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选用优秀教材,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促进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整合。教学法研讨会是学校的优良传统。近10年,全校各教学部门至少承担一次以上的教学法研讨会,由承办单位推荐教学经验丰富、对教学有研究的教师做主题发言,与广大教师分享、交流经验。教学法研讨会的召开,激发教师对课程与教学的研究,形成学校“谈教、论教、乐教”的良好氛围。
再次,从经费、政策等方面加大对优质课程和精品课程的建设力度,并做好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彰显其在学校课程建设中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第四,围绕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地方经济特征,增设应用性课程。例如,根据佛山邻近粤港澳经济圈的实际,经管类专业增设“粤港台经济专题”;依托佛山“瓷都”的美誉,材料化学专业增设陶瓷工艺原理、特种陶瓷等课程。通过以上措施,学校建设一批质量高的课程,培育多项教学成果,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效果得到逐步彰显,2000年以来,一共获得9项省级、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门省级以上的精品课程。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训等内容。学校的实践教学环节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首先,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学校召开实验教学工作研讨会,充分肯定实践教学环节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制定规范的实践教学环节管理文件,积极探索实践教学规律,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推进实验内容的改革和创新,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鼓励学生参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召开讲座、学术沙龙或研讨会,让学生了解学术前沿和发展趋势,拓宽专业视野;开设校选课,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包括自然美与人文艺术、科技与创新、SAS统计软件的应用、插花艺术、演讲与口才、广告策划、社交礼仪等校选课。通过开设多种校选课,不仅补充、拓宽学生专业知识,还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分析能力、创业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与专业课程相得益彰,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开展各种竞赛,展现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学校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计算机仿真大赛、结构设计大赛、创业计划大赛、机器人大赛、大学生学习竞赛、挑战杯等。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竞赛,可以激发他们的专业兴趣,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价值观,锻炼他们的创新能力,展现他们的应用型能力。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宋思运.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 式的构建[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 2005(12):11
[2]熊志翔,等.本科院校质量保障体系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5):177
[3]罗旗帜,徐银燕.地方院校办学特色的实践探索——以佛山科学技 术学院为例[J].高教论坛,2009(5):9
[4]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评估办.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本科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指标内涵说明[Z].2006
[5]徐银燕.当前高等教育课程改 革的理念与特征[J].成人教育, 2007(6):20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科学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