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外交新模型呼之欲出

2009-07-29吴婷

凤凰周刊 2009年4期
关键词:中日关系外交挑战

吴婷

一方面中国更加强调国家利益,凸现国家实力;另一方面,中国越来越看重国际形象,愿成为国际体系中现存秩序与规则的建设者和维持者。

从强烈谴责布什政府对台军售到毅然推迟中欧峰会,从全球金融危机中勇于承担责任到出兵索马里为中国商船护航,2008年的中国外交,特别在奥运会之后,显得越来越积极主动、充满自信。美国《侨报》认为,活跃的身影背后,中国外交似乎出现了某种转向。一方面中国更加强调国家利益,凸现国家实力;另一方面,越来越看重国际形象,愿在能力基础上成为体系当中现存秩序与规则的建设者和维持者。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就2009年中国外交形势回答记者提问时说,2008年是中国不平凡的一年,也是中国外交开拓进取,取得重要成果的一年。2009年国际局势还会发生复杂的变化,因此中国外交将围绕为确保中国经济保持平稳发展创造国际环境展开。20国集团峰会,8国集团峰会以及亚太经合组织峰会将相继于2009年召开,2009年将是中国与美、欧、俄、日等全球力量互动频繁的一年。日前,《凤凰周刊》对相关领域专家进行采访,探讨2009年中国外交中将面临的重要挑战。

中美:取决于方的“G2”关系

中美外交2009年要面对的第一个挑战是美国政府交替带来的不确定性因素。布什任上8年对华政策是个亮点,中美关系在他任内实现了自冷战结束以来最长的一段稳定期,并建立了战略经济对话等机制。奥巴马上台后,布什相对比较成功、积极的对华政策框架、机制能不能被继承,有不确定因素。奥巴马的中国观还不明确,虽然奥巴马有中国情结、亚洲情结,但这些不足以形成完备的中国观。此外,从他的外交团队,尤其是亚洲政策团队以及府会结构来看,对华政策走向还不是很清楚。

第二个挑战是如何应对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金融危机对美国影响很大,美国上下头等大事都是要拼经济,这个背景决定了美国在思考中美关系的时候,切入点和中国不太一样。美国需要中国救市,但同时会发现很多问题都是中国引起的,这会影响美国对华经济思维和两国经贸关系。在这方面美国已经对中国施加了压力,比如美国让中国继续向美注资,但中国自身也需要大量资金,同时面临国内强大的政治压力,美国对中国的期待和中国对美国的满足程度之间就形成了落差。

第三是国际体系转型带来的挑战。现在谈得最多的是美国实力相对衰落,在这个前提下,俄罗斯开始从战略上挑战美国,欧洲从金融、经济体系方面挑战美国,一些新兴国家从政治上挑战美国。因此美国势必要观察中国的一举一动。越是这个时候,中国越应该保持冷静。美国已经有人提出G2(中一美)的概念,想把中国拉进中美共治的体系里。

最后的挑战和中国国内社会稳定相关,我把它称之为“三线挑战”:东线,西线和中线的挑战。东线主要是民生问题。在长三角,珠三角,沿海地带,由于上万家企业破产,引发经济减速、社会不稳定,并潜在一系列社会问题,这些问题恰恰和中美经贸关系目前所处的节点相契合。

西线是民族问题。奥巴马上台后,反恐战略的中心可能从伊拉克移向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土耳其,中亚一线。而这一线正好接壤中国边界,这就意味着美国的战线越来越逼近中国边界,甚至已经到了中国边界。而中国发展重心西移,这有种短兵相接的态势。加之交接点又是“疆独”、“藏独”异常活跃的地区,若处理不好会激化中国民族、宗教矛盾。

中线是民主问题。中国经过改革开放30年,社会异常活跃,但是政府体制、管理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加上美国民主党强调人权、自由、民主这些价值观,估计会施加新的压力。

2009年的压力主要不是来自美国对华政策本身,而是来自国际金融,政治体系的大转变,以及中国自身发展的大转变,两个大转变在同一时段带来的一些潜在问题。总体来说,机遇大于挑战。

中日:应用“新思维”面对“老问题”

这几年来,日本在经济、政治和国民心理等领域都出现了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日本的经济需要改革,但不论从政治条件还是能力来说,改革时机都不成熟。日本的政治很不稳定,小泉纯一郎之后,各任首相的任期都很短。这种频繁的首相交替对中日关系是有不利影响的:自小泉下台之后,日本当局对中国的态度比从前友好。从安倍晋三开始,中日关系得到缓和后面的几任首相也在巩固中日关系。

现在的首相麻生太郎在日本国内的支持率也不理想,但这不是麻生一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自民党的问题。现在在日本国内,自民党的支持率已经在20%以下,2009年大选可能是民主党上台。麻生虽然是右翼,但是在处理对华关系时还是比较注意的。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政局的变动,中国都采取不干预的态度,都愿意与该国发展双边关系。日本2009年大选,即使是民主党上臺,中日关系应该也不会变得更差。

历史问题一直都是中日关系中很敏感的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政治意义,是双方往来的政治基础。日本政府必须尊重历史现在的日本政府对这一问题的处理还是比较谨慎的。对中国政府而言,日本政府在历史问题上的公开表态是最重要的。小泉下台之后,几任首相都没有参拜靖国神社,也没有明显的不好言辞。应该说,小泉之后历史问题得到了一定的控制。2009年,历史问题依然非常重要。虽然小泉之后历史问题没有使中日关系紧张化,但是依然有倒退的可能性。

东海问题也是中日关系中的一个不安定因素,长期困扰双方。东海问题非常重要也非常复杂,中日双方都有自己的政治经济考量从安倍开始,中日双方一直在就这一问题沟通,但根本问题暂时得不到解决,现在中方的立场是控制局面,防止对立,在局部问题上进行有限的合作。例如2008年达成的一些共识都是在局部问题上的合作,是有限的。2009年想要彻底解决东海问题,障碍很大,双方不会接受彼此的根本立场。现在要注意的问题是防止倒退,因为局部合作已经是双方共同迈出的前进一步。

近两年来,中日关系从之前的“睦邻友好”上升到“战略互惠”,中日交流达到新的阶段。早在几十年或者十几年前,中日关系不可能达到这样的高度。之所以会上升到“战略互惠”是因为双方的政治、经济渠道都发生了变化,双方都面临着能源,生态等全球性问题,通过“战略互惠”,中日可以正确地控制处理当下问题,并且开拓新的潜在合作领域,达到双赢的局面。最近,中日韩和东盟共同成立“亚洲共同基金”以对抗全球金融危机,同时中日也共同参与了“救援韩币”计划,探讨如何帮助韩国解决韩币不断贬值问题,这是强有力的东亚区域性合作,也为中日关系的未来指明了一定的方向。

中欧:没有大起大落但有曲折

对中欧关系我始终乐观。虽然2008年发生过一些比较不愉快的事情,例如干扰奥运火炬传递、接见达赖喇嘛等事件,但这些问题本来就有。作为国家之间的关系,肯定有高低起伏,中国和欧洲之间的矛盾,我认为没有必要大惊小怪。欧盟对中国主要在人权问题、西藏问题。台湾问题上有不同看法。

欧洲国家,特别是以德国为代表推行的价值观外交还会继续。2009年是德国大选年,默克尔估计连任。德国一直跟中国很友好,默克尔却是有点儿另类,她出身社会主义国家东德,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东西本能地抵触,她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原来东德的那一套。所以她上台后提出价值观外交,坚持西方的价值观,2009年她这种外交方式不会改变。

法国总统萨科奇2008年底接见达赖喇嘛,引起中国强烈抗议,并取消了中欧峰会,我认为2009年法国会主动修补和中国的关系。萨科奇这个人有些琢磨不透。在出席奥运会开幕式这件事上他表现得很反复,开始态度很强硬,但后来还是来了,还跑到北京大学作讲演,但回去后又变了,会见达赖喇嘛。他会见达赖喇嘛后影响了法国在中国的很多订单,对法国经济界造成很大的损失,经济界、企业界人士会对法国政府施加压力。因此我认为萨科奇在2009年会有所变化。

至于下一届欧盟轮值主席国捷克的总统克劳斯表示要接见达赖喇嘛一事,我认为可能性还是很大,在外交上显示自己。中国还是会抗议,但是不会像萨科奇接见达赖喇嘛那样引起巨大反响,毕竟捷克跟中国的关系和中法关系不一样,捷克的分量不是很重。

在国家关系上,国家利益始终排第一位,意识形态最终要服从国家利益。因此我认为中欧关系2009年不会大起大落,也较难发生像2008年那样激烈;中突的事件,但会有曲折。

经济方面,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形势下,欧洲经济很困难。2008年12月推出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政策,对中国的出口制造更大的障碍,这对中国是比较棘手的问题。此外欧洲一些国家开始采取一些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这种情况在2009年可能会更加严重。

中俄关系:平等、互利、双赢

2009年是中国与俄罗斯建交60周年,我认为中俄关系在2009年总体上来说应该是不错的,仍然会继续向前推进,但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不能忽视。

第一,双方政治上的互信还应该提高。中俄美三角关系非常敏感。1999年俄罗斯经济走出低谷,开始恢复性增长的过程,随着国际市场油价不断上涨,在经济危机之前俄罗斯的经济实力是在增强的。于是俄罗斯在整个世界经济、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声音和角色已经不一样了,2008年俄格;中突更是造成俄罗斯跟西方特别是美国之间的摩擦加剧。然而随着中国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中國和美国之间的合作与理解不断加深,中俄美三角关系始终是中俄关系当中一个很微妙的问题。

第二,要加强经贸中的互惠。中俄贸易额在经历了十几年的曲折发展之后,2008年超过500亿美元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这个数字是中俄经贸发展中的一个重大突破,也可以说中俄经贸合作进入到一个持续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但经贸合作当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在金融危机持续蔓延的情况下可能会在2009年表现得更为突出。这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个是提高中俄经贸合作的质量:一个是完善能源合作。

2008年7月启动的中俄副总理级的能源谈判互动机制,标志着两国能源合作进入一个新合作阶段。但这些年来两国在能源合作,特别是石油领域的合作并不顺利。太平洋管道中国支线前前后后谈判十几年,终于在2008年有了一个结果。2008年10月温家宝总理访问俄罗斯时,双方签署能源合作领域的一个备忘录,即“贷款换石油”,中国向俄罗斯提供250亿美元贷款,并且从2009年开始建设泰纳线的中国支线,俄罗斯承诺在未来20年里,每年向中国提供1500万吨石油。但是由于贷款利率和还贷担保问题上双方没有达成一致,又陷入谈了又停、停了又谈这样一种状况。

第三,加强文化上的沟通。从前两年看,2006、2007年中俄两国互办国家年的活动,是中俄关系史上前所未有的重大事件。从2006年开始两国就已经意识到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必须要了解,包容,这是未来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合作的一个重要桥梁。

总体来看中俄关系是平等、互利、双赢的,这符合中俄两国根本利益,同时这样的合作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也有利于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两国在相互关系当中存在一些问题,是正常的,但必须要正视它。

猜你喜欢

中日关系外交挑战
冬奥外交促进团结,一起向未来
中日关系的内在动能应大于外部干扰(社评)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第52Q 迈向新挑战
扁亲信为“外交案”出庭
中日关系进入 “后摩擦期”?
希拉里喊出“巧实力”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