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斑的最早发现者
2009-07-28孙溥泉孙健慧
孙溥泉 孙健慧
我们知道,麻疹是一种常见的幼儿传染病,起初症状与重感冒相似,不易鉴别,但在发病后二至三日起,口腔内颊黏膜上可见白色斑点,直径为0.5~1.0毫米,时有红晕环绕,这就是麻疹所特有的黏膜斑。它对麻疹的早期诊断起决定性作用。世界医学史上“麻疹斑”的最早发现者就是滑寿。但在过去是不为医学界所承认的。
据《浙江通志》与《绍兴府志》记载,滑寿少年时曾读过诸子百家的经书,学习勤奋,文字和诗都写得很好。后跟随京口(今江苏镇江)名医王居中学医,对《内经》、《难经》、《伤寒论》都有深刻的研究。
因此,后来他的医术逐步高明起来,治好的疑难怪症很多,在当时被人称为“神医”。大江南北,浙东浙西,几乎没有不知道他的名字。淮南的人称他为滑寿,江苏一带的人称他为滑伯仁,浙江一带的人称他樱宁生。他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群众的欢迎和热情接待,凡患病的人,都以能得到他一句话断生死而感到满足。
滑寿精通古今医书,诊断准确,用药比较大胆,遇到一些疑难重症,往往应手而起。有位五十岁的妇女,初患疟疾,发冷发热,胸中发满而痛,后又增加上吐下泻,吃不下饭,疲乏无力,找了许多医生治疗,都医治无效。
滑寿诊断后,发现脉沉迟,认为是“暑天积食,内有痰饮,就当泻下”。在旁边的医生说:此病人这般疲倦无力,又是腹泻不食,哪敢再泻下呢?应该服点人参、附子之类补药。滑寿说:脉虽沉迟,但按之有力;虽腹泻,但有里急后重,吐泻是由于腹内积热引起,不用清积热的泻下药,吐泻是不会治好的。
于是应用泻下的消滞丸给患者服用,先让病人少量服之,服后大便稍稍通利,病人就开始觉得轻松;第二天增加药量,服后将肠中积便都泻掉,午后就想吃饭了。然后,滑寿又用生姜、陈皮、人参、茯苓等扶助脾胃功能之药予以调治,十多天后即恢复健康。
滑寿除医术高超外,还是世界医学史上“麻疹斑”的最早发现者。我们知道,麻疹是一种常见的幼儿传染病,初起症状与重感冒相似,但自病后第二至三日起,口内颊黏膜上可见白色斑点,直径为0.5—1.0毫米,有时有红晕环绕,这就是麻疹黏膜斑,对麻疹的早期诊断起决定性作用。
由于滑寿他在行医中,接触到不少麻疹病孩,他观察到患麻疹的孩子都有这个特点,便在《麻症新书》(后被清代汤鼎煊及莫善承改篡)详细记录下来:“细细如针尖的白珠,密密地满口遍生。麻疹发出时,看见更多。疹出后,唇口破裂。”现代医学中,麻疹的黏膜斑发现最早的,首推丹麦的佛利耐特,次为俄国的费拉托夫,美国的科普利克最迟,但他们都是十九世纪末学者,要比滑寿晚了五百多年。
滑寿一生除从事繁忙的诊务外,还有大量的医学著作问世,如《读素问抄》、《难经本义》、《伤寒例抄》、《诊家枢要》、《十四经发挥》、《医韵》、《本草发挥》等,其中写于1341年的《十四经发挥》一书最为著名,对后世影响也大。
鉴于“奇经八脉”中的任、督二脉各有专穴,而以前并没有人将这两条脉与原有的十二经络相提并论,滑寿第一次将任、督二脉所属的经脉、俞穴按照《内经》所述,加以整理订正,并把647个穴位,分别归类于十四经中。从此以后,人体全身俞穴和经络的关系就完全固定了下来。他的这本书,成了元末以来人们学习针灸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