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哲学教学难点之我见
2009-07-28黄梅亮
黄梅亮
在哲学教学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学生难以准确理解和掌握的某些哲理,为解决这一难点,笔者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归纳了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若干办法,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的教材逻辑顺序简介如下。
正确区分意识的依赖性与独立性。意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没有物质就没有意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是显而易见的。另一方面,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物质的现象、本质、规律,而且能够反作用于物质。意识与物质不是同存亡共命运。显然,意识相对物质具有独立性。依赖与独立相互排斥,学生对此不易理解。笔者先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后师生共同得出“意识在产生时呈现依赖性,意识在产生后呈现独立性”的结论。
正确理解联系的客观性与可以人为建立新的联系。笔者通过讲解和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明确下列内容。一是人为事物的联系仍然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为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够形成,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如开通的水渠、公路、铁路等。二是人为事物的联系必须遵照、符合、运用相关事物中已知的或新发现的原本固有的联系。如网络、电话、卫星等。三是人为事物的联系应表现为物质上的联系,如桥梁、索道。停留在意识形态领域尚未被实践确认正确的联系不列为人为事物的联系。如某些科学幻想、理论探索、主观意念等。四是不切实际、主观臆断、明显差错的人为联系不属于我们所说的人为事物的联系。如迷信思想、邪教谬论、吃发菜可发财等。五是人为事物的联系大多属于事物外部的联系。六是事物规律性的联系是不能人为新建立的。
准确把握矛盾普遍性两个层面的含义。笔者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师生共同区分出矛盾的普遍性两层含义的特点含义不同——一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或说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一是指同类事物中许许多多不同的特殊事物所共同具有的性质和特点;载体不同——一种是切事物,另一种是同类事物:关联不同——一者与矛盾的客观性相联,者与矛盾的特殊性相对;指向不同——一种指向数量,一种指向性质,侧重不同——一种侧重多广,一种侧重共同。
准确把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在讲解“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的哲理时,学生对“水果应该包括苹果”与“水果存在于苹果之中”的两种说法较难理解。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复习相关名词含义。事物概念的内涵指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其外延指概念所反映的那类事物。矛盾普遍性是指同类事物中许许多多不同的特殊事物所共同具有的性质和特点,特殊性是指同类事物中各个事物所具有的,在状态、属性和变化发展规律方面的不同特点。其次引导学生讨论明确,“水果包含苹果”是从事物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角度来理解,较多的是定量分析:“水果存在于苹果之中”是从共性和个性角度来理解,侧重于定性分析。在讲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两个方面的内容时,笔者启发学生具体分析世界上的任何事物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如梅子以酸著称,这就是梅子区别于其他水果的个性,但梅子又含有果酸、糖类等水果共存的成分,含有多汁等水果共同的特征,否则它就没有“资格”称为水果了。笔者还配合图示(图一),边讲解边启发,让学生准确理解“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深刻和全面把握唯物辩证法中全面的观点。由于教材对“全面的观点”阐述不多,有的教师认为它显而易见不必强调,有的教师单纯按教材教学,容易造成对“全面的观点”的忽略,这样往往导致“全面的观点”在学生中仅留下模糊或肤浅的印象。笔者在唯物辩证法终结教学时,引导启发学生回忆领会辩证法中的相关内容,促进学生深刻和全面把握“全面的观点”,训练和培养学生“全面”的思维方式。首先从矛盾的观点中去领会和把握。矛盾的普遍性告诉我们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即“一分为二”或说“两点论”,既要看到矛盾的两个方面,又要看到矛盾对立统一的两种基本属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矛盾分析法包括四方面的内容:一分为二,即对事物要看到矛盾的两个方面和两个方面之间的对立、统一;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其次从联系的观点中去领会和把握。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联系是多样的。有内外、因果、必偶、整体与部分等联系。规律的客观性与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第三从发展的观点中领会和把握。发展的实质要求我们把握新旧事物的标准及其理由。发展的原因是内因和外因的统一。发展的状态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的趋势和曲折性的道路相统。第四从广义的“两点论”中去领会和把握。如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肯定与否定、继承和创新等等。上述内容处处呈现全面性,有利学生领会和把握“全面的观点”。
正确理解假象也是事物本质的表现。笔者通过理例结合的讲解,让学生理解下列内容。一是假象的含义。假象是指那些以否定方式或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如某人的奉迎拍马,荧光物质的发光,病人的回光反照等。二是假象的客观性。假象是事物本身产生的现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是人为强加的。不是所有的事物都有假象。假象与虚假、歪曲的反映和错觉不同。虚假的反映、错觉是主观对现象、事物不正确的反映,是主观反映者的认识。如某个人奉迎拍马的行为是这个人的假象。如果你认为他是乐意助人,这是错觉。不是人人都会奉迎拍马。某人奉迎拍马的假象就是这个人本质的表现。三是假象与人工仿制的事物或现象有区别。如人造假山、假牙、假面具等。这些不属于哲学上所说的假象。
上述相关哲理在哲学教学中较常见和较普遍地困扰着学生。教师若能通过精巧地教学,让学生理解和明确它们的含义、特点及其相关的联系、异同等,有助于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并掌握相关原理的实质和精髓,从而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灵活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达到哲学教学的真正目的。
(作者单位:福建省龙岩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