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理论观念中几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2009-07-28孙景立
孙景立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篮球理论观念中的篮球运动本质再认识,以篮球运动理论中的主体与客体、部分与整体的相关联系进行探讨分析,从而丰富了篮球理论,为篮球运动训练指明更明确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篮球 本质 主体与客体 整体与部分
篮球运动传入中国已经一百多年了,现代篮球运动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规则的改变促进了篮球技战术发展,同时技战术的演进也促进了规则不断变化,规则与技战术发展的统一是推动整个世界篮球运动发展的不竭动力。当然,随着篮球运动的发展,篮球理论得到不断充实和丰富,篮球观念也在不断更新。但就中国篮球运动发展而言,在理论观念上还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有必要对我国篮球理论从时间和空间维度上重新审视,把握篮球运动本质,疏清篮球理论脉络,形成新的篮球观念,对推动我国篮球事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周培源认为:“新理论要说明旧理论已能说明的现象,同时还要说明旧理论不能说明的现象,更要能预见尚未被观测到的现象,并为新的实证所证实。”本文从多视角对篮球理论观念进行辩证思维,提出一些新的问题,并分析探讨原有的理论观念具有争议的问题,拓展、创新篮球理论,从具体运动现象中,抽象出其本质的东西,构建新理论,以便指导篮球运动实践。
一、篮球运动的本质及本质特征
众所周知,篮球运动起源于冬季市内的一种游戏,随着游戏规则的不断增多和改变,发展到至今,成为世界大众喜闻乐见的一项体育运动。篮球运动与其他球类运动项目一样,其本质是游戏。但篮球与其他球类运动又有明显的特征差异,篮球运动是用手控制、携带、传递球,以争夺球权为目标,其目的是把球投进距地面3.05米固定篮圈里。篮球运动是同场对抗集体性项目,对抗始终贯穿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因此,可以这样认为,篮球运动本质特征是对抗中空中比准。
二、篮球运动理论研究中的主体与客体
科学研究活动,其实就是主体与客体的一种关系,或者说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科学认识的主体获取客体信息的途径受制于客体本身的性质。研究的客体不同,你会对事物的认识将产生不同的结论。那么,我们在进行篮球运动研究中,我们所要研究的客体是什么?现在篮球理论的研究过程中对客体这个实体研究对象确定还是比较模糊,通过对期刊网核心期刊中关于篮球理论的文章的文献查阅,文章的作者在研究的过程中,很少有人提出来,贯穿文章的研究客体是什么,对篮球的理解只存在于一定的表面现象上,比较片面地通过现象谈论现象,而不是从整体上透过研究的客体去把握事物的本质,更不用说达到思维的具体了。
篮球运动研究可以从三个客体来进行描述。其研究客体分别是:人—人;人—球;人—球—人。但是通过哪一个客体研究更能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篮球运动的规律呢?我们简单来分析一下:人—人,是从篮球运动员之间的对抗来研究篮球运动规律,强调了运动中的对抗性,忽视了篮球运动的媒介——篮球这一游戏工具;人—球,是从篮球运动员控制篮球这一工具来进行研究的,强调队员与球之间的关系,以球为目标,忽视了攻防队员之间的对抗性;人—球—人,是把篮球运动作为一个开放性系统,从整体上来进行条分缕析,认为篮球运动是在攻守对抗中,以球为目标—争夺球权,最终目的是将球投进篮筐获取胜利。2000年版的《篮球运动高级教程》对盯人防守原则要求的表述“以盯人为中心”,1990年出版的体育学院通用教材《篮球》认为“以盯人为主,人球兼顾”。都是把人—人作为研究的客体,在分析研究中,忽视了中介工具——篮球这一实体,没有从整体上去探讨篮球运动这一开放性系统。其实篮球运动应该是这样一种运动:投篮比准←争夺对抗←对抗(身体、技战术、心理、智能)。因此,可以这样认为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篮球的理念之一应是以球为主,球人兼顾。哈里斯在他的《致胜防守》写道“好的防守最关键的是将持球的对手一直放在视野之中和全队不断的呼应”。
三、篮球运动中的部分与整体
在篮球运动中,科学地处理好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有利于我们从全局出发,全面、系统地认识篮球运动,把握篮球运动的本质,防止对篮球运动形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是“不见树木,只见森林”的片面的认识。
部分是指组成整体的某个要素或某些要素组合以及整体中的各种关系部分,是构成这个基础,同时也受到整体的制约。而整体则是部分之间关系的总和,整体是事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功能以及多样性的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也就是说,整体决不是部分在量上的简单相加,也不是各个部分的纯线性排列,而是具有各个部分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特征,即整体性特征。
篮球比赛上场队员为5人,包括中锋、控球后卫、得分后卫、大前锋、小前锋。场上队员司职不同,其特长不同。如果只是将5名队员简单组成一支队伍,依靠个人的单打独斗,即所谓“加和性”,那么这样一支球队其整体功能小于或等于部分之和。如果是场上每名队员之间相互协调、同步活动、有机配合,即所谓的“非加和性”,这时这支队伍的整体功能将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运动训练学认为篮球运动项目通常是对抗性集体项目,并且关于篮球研究方面的书籍文章都强调了集体性的重要性,在个人与集体及部分与整体相统一的关系中,过分强调整体性。尤其在中国篮球运动训练观念中,根深蒂固,“只见森林,不见树木”。这与整个社会人文环境和训练体制有关,为了完成比赛任务,为了功名利禄,在比赛中从小开始打联防,在个人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依靠通过队员的协防、补防来弥补,掩盖了自己的短处。在训练和比赛中,不是以人为本,张扬队员的个性,发展其临场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运动员心身全面发展,而是以上级任务、比赛成绩为目标,让运动员遵规守矩,扼杀在教练员自己制定的死框框之中。通过CBA与NBA比较,中国队员的个人能力明显不足,虽然我们所制定的各种进攻与防守战术与NBA运用的战术一样,他们在比赛中运用得很成功,而我们的战术如同虚设。其主要的差距就在于个人能力上的差距。中国女篮教练马赫在这方面给我们带来了新的理念,她从原来中国女篮提高到整体防守能力强调向个体防守能力下的盯人防守转化;诚然,我在这里并不是强调整体性的不重要,而是在强调整体性的同时,我们是否回过头反思一下在运动员个人能力的培养上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玉林.现代篮球运动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2]史江杰,马行风.论篮球运动的发展趋势及外国篮球运动的发展方向[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
[3]孙民治.篮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
[4]叶国雄,陈树华.篮球运动研究必读[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
[5]史根东.主体教育概论[M].科学出版社,1999.
[6]教学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教育科学研究,2000,2.
[7]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篮球运动高级教程[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