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的三个突破

2009-07-28赵宗金王继玉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5期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突破高等职业教育

赵宗金 王继玉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建设关系密切。文章主要阐述了高等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的三个突破,即校企合作模式深度的突破;提升学校竞争力,开发校本课程的突破;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实施学分制的突破。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区域经济发展 人才培养 突破

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建设关系密切。一方面,区域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出新的需求;另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又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造成区域职业高校教育的发展与区域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最核心的问题是区域职业高校内涵建设问题——人才培养模式问题。

一、校企合作模式深度的突破

校企合作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意义重大。走校企合作的道路,是发展区域职业教育,培养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有效途径。

(一)校企合作主要模式有五种类型

1.定单培养模式:合作对象上,企业根据用工实际岗位需求向相应学校提出培养数量和规格,委托学校进行培养。双方签定定向办学协议,以确保各自的权利义务。学校的学生就是企业的准员工,建立企业冠名班,学校与企业共同管理,共同制定培养方案,企业的技术骨干人员与学校的专业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针对性培养适合该企业需求的员工。

2.企业实习模式:学校作为主体,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传授与技能实训,企业接收学生进行短期的实习。

3.委托培养模式:企业选派在职职工到学校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提高性的知识或技能的培训或考证,师资可以是学校教师,也可以是企业的技术骨干。

4.专业共建模式:合作对象由企业行业专家和学校专业骨干教师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承担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专业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制定、专业实训设施设备建设、教学内容与教材开发、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职责。学校根据相关行业企业的市场需求,进行专业设置和专业方向的调整,双方通过签定长期合作协议,确立学校与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

5.实习基地模式:学校提供场地与师资,企业提供资金、设施设备与技术人员,共同建立生产实习基地。学生作为企业的准员工和学校的实习学生身份进入基地学习,企业在基地生产产品,校企双方最终实现利益共享。

(二)校企合作面临的问题

1.认识不到位。多数学校开展校企合作是出于解决学校在师资、实习基地等办学能力上的不足以及疏通学生就业渠道的需要,尚未从满足企业对技能人才需要的角度来认识和开展校企合作。

2.工作不到位。校企合作仍表现为一种自发的、浅层次的、松散型的状态,校企合作这种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3.政策制度问题。从目前清况看,由于校企合作由自发发展而来,至今还没形成一定的机制、规范和约束。

(三)加强校企合作的对策

1.发挥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导作用。政府参与构建一种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为校企合作建立制度和桥梁,促使企业主动介入职业教育,是解决校企合作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问题的关键。

2.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通过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明确学校与企业双方在培养技能人才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和法律责任,同时也要明确规定政府相关部门在该项工作中的法律责任及作用。

3.学校主动出击,寻求校企合作。职业学校作为办学主体,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寻求校企合作的切入点,是校企合作的主要途径。

二、提升学校竞争力,开发校本课程的突破

能否将学校的资源、教师的意愿与能力、学生的特点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开发出有学校特点的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职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校本课程是关键。

(一)为什么要开发校本课程。

1.校本课程开发,是保持高等职业教育实用性、先进性、创造性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就业,满足学生的就业需要。为此,就必须针对工作岗位的变化、技能要求的变化等劳动力市场就业需求的变动,调整课程的设置和课程的内容,作出快速而及时地响应。

2.校本课程开发,是张扬学生个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评价一所学校是否有特色,关键在于这所学校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有个性,有专长。要让学生学有特色,必须教育有特色。

高等职业院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研究,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有准确地切入点和创新性,这必然要求教师有较高的创新能力,校本课程开发成为教师创新实践的舞台,从而提高了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提升了教师的创新能力,实现了教师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学习导师”转变。此外,校本课程开发给教师提供更多的表现与创造空间,从而激发了教师的工作兴趣和热情。

3.校本课程开发是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需要,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日趋深入,学校与学校、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的竞争将日趋激烈,一旦学校形成了核心竞争力,培养出的学生具有其他学校的学生所不具有的能力,就会在激烈地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根据人才市场紧俏急需的能力所开发的校本课程,无疑成为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最佳突破口。

4.校本课程的综合实践性可以弥补分科课程的缺陷与不足。校本课程把构建课程的主动权还给了学校和教师,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性的特点,消除了学科的人为隔阂,综合培养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多元、主动、创造性的思维;提高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弥补分科课程之不足,有利于培育创新型人才。

(二)如何开发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的特点,也就是高职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只有把握了这些基本原则,才能开发出货真价实的校本课程。

1.创新性原则。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的课程,是在国家和省规定的课程之外,其它学校没有开发的新颖、独特的课程,其它学校也无法模仿和复制的课程,它是国家和省规定课程的有机补充。

2.综合实践性原则。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面向基层,面向地方企业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人才,一线工作人员的职业要求课程综合性、实用性、实践性很强。而综合实践性正是国家和省规定的课程的软肋,从而成为校本课程施展才华的舞台。为此,校本课程开发必须打破学科的限制,体现多门学科的综合。

3.先进性原则。校本课程必须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要求。及时把生产一线中使用的成熟的先进经验、先进方法、先进技能挖掘出来,融入校本课程。为了保持校本课程的先进性,就必须加强与企业界的合作。根据企业界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

三、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实施学分制的突破

实施素质教育,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办学活力,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管理非常需要一种开放、创新的制度环境来支持,这就是学分制实施。

(一)学分制在高职院校实施的积极作用

1.有利于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高职人才。实行学分制,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特长、兴趣、知识基础、爱好,结合社会需求选择专业方向,鼓励学生在修完规定的专业必修课外,跨系、跨专业甚至跨院校选修课程,促进专业知识的横向联系和各项技能之间的有机结合。这样,有利于拓宽学生的专业渗透,提高技能水平,增强择业竞争力和工作适应性,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职业人才。

2.有利于主动适应学生多元化需求。实施学分制,针对高职生源多元化的现实,主动适应学生多元化需求,设计不同的职业技能模块和不同等级的技能课程,学生根据自己接受能力、知识基础、能力水平,选择喜欢的授课方法和教师,使每个学习个体找到合适对路的课程技能模块,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这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

3.有利于促进师资队伍建设。以选课制为中心的学分制由于其明显的选择功能,对教师具有巨大的激励作用,刺激教师提高自己的各项能力,加强课程研究,做好课程展示,上好每堂课,在学生中树立自己良好的口碑。

4.有利于推动教学改革。实施学分制,需要大量的课程资源和技能模块供学生选择,必须按照行业岗位技能特性设计学分制下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这样,在课程改革的基础上带动了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管理制度的综合配套改革。学校在学分制的基础上实行多样化的教学管理、教师管理方式,有利于在学校引入激励机制和新的分配机制、竞争机制,有利于优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有利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而为教学改革添加新的动力与活力。

(二)高职实施学分制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

作为教育改革的关键,学分制改革的推行是必然的。但其实施和操作应有良好的环境,需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

1.观念先导。学分制实施的首要问题在于思想观念的转变。从学年制到学分制决非简单的转换,它体现了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市场经济下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崭新认识和观念更新。在管理方面,管理者必须转变认识;在教师方面,教师必须主动转型;在学生方面,必须具有责任意识。

2.资源保障。学分制推行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是资源紧缺。学分制实施需要丰富的软、硬件资源,软件资源包括教师、课程等,硬件资源包括教室、实验实训条件、图书馆等。

学分制的核心是选课制,因此它要求学校的教师和课程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有很大的充裕。学校应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鼓励教师多开选修课,尤其是教授、副教授必须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应根据调查,增加社会、经济领域发展所需要的任选课程,将课程资源合理开发。

实施学分制会使学生上课时间不再整齐划一,计算机房、实验室、图书馆等教学辅助部门和餐厅、浴室等后勤服务部门的开放时间需要延长,还要有充分的教室资源,教室规格要全。解决这些问题,一是增加财力,扩大设备投入,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另一个办法是充分挖掘现有资源,合理使用,向管理要效率,向管理要资源。

3.体制配套。学分制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教学管理领域的一次变革,需多方面的配套改革和协调配合。

学分制实施后会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此必须在转变观念的前提下,重构以学分制为中心的教学体制,包括教学质量责任制、教学质量检测保障标准体系、合格教师标准体系、教学团队建设标准、导师管理规定、课程建设标准、任选课程申报要求、选课标准流程、教室管理规定、学生毕业资格规定等等。

因此,转型、重构体系,以权利与责任、奖励与惩罚并重,完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加强过程监控、资源整合,建立以学分制为中心的教学新秩序是实行学分制的又一个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李月华.关于深化学分制教学管理的思考.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⑷.

[2]包萍.对通化师范学院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方式的探析.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5,(1).

[3]卢昶,刘静予.对高职院校课程开发问题的探讨.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⑴.

[4]李焦明.开发校本课程,提升学校竞争力.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1-2 ).

[5]苟增强.区域经济建设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关系的理性解读.改革与战略,2008,(4).

[6]范志军,张妍,校企合作模式深度剖析.职业技术教育论坛.

猜你喜欢

区域经济发展突破高等职业教育
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探讨
我国创意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如何服务于汽车经济发展
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转变与中国宏观经济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