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就业能力的培养为基点思考高职教育

2009-07-28孙华宪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5期
关键词:就业能力就业率高职教育

孙华宪

[摘要]就业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院校办学指导思想的核心内涵,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围绕这个内涵,为社会提供满意的“产品”,为学生提供认可的服务内容,并满足学生多样性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就业率,高职院校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竞争的需要以求得生存之地。

[关键词]高职教育 就业能力 就业率

2003年,教育部提出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之后各职业院校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目标,坚持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社会提供了大量高技能型人才。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各行各业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高职院校也不例外,在这种新形势下,我们需要对就业能力的培养重新进行思考和定位。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核心内涵是就业能力的培养

1.“以就业为导向”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就业

教育部提出的“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是对高职院校办学方向的指导性意见,如何理解并执行好这一意见,对高职教育的发展有着关键的意义。“以就业为导向”的内涵包括这几方面:第一,它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教育来源于经济基础反过来又服务于经济基础;当经济基础发生变化时,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式也必将随之发生变化;第二,它告知就业者须有正确的“职业定位”和在就业过程中树立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和质量。第三,它教导就业者须有就业竞争和终身就业的能力。解读这三个内涵我们可以看出第一点是基础,第二点是定位,第三点是核心——培养学生的终身就业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核心内容。

2.就业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就业率

到目前止,就业率仍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对高职院校来说,提高这一指标的方法无非在两个方面:外部与内部。外部,主要取决于院校(包括个人)与用人单位之间建立的良好关系(假设市场环境不变);内部,取决于学生是否具备就业能力。从提高就业率考虑,内部属于“主”,外部属于“次”。就业环境的好坏取决于市场环境,市场环境是变化的,市场需求也是多样性的。当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时,就业环境势必跟着发生变化,只有具备较强的就业能力才能从容应付变化的市场,抗风险能力强。当就业环境发生变化时,就业率必将受到明显的影响。因次,就业率高低的根本因素在于就业能力的强弱。

3.市场是检验就业能力的唯一标准

在市场经济中,“人力资源”这种特殊商品须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法则,市场对“人力资源”这种特殊商品存在着深度和宽度的要求。“深度”代表该商品具备岗位技能,越熟练越好;“宽度”代表着市场的多元性。“供方”要使自己的“特殊产品”被“需方”接纳,必须千方百计迎合或适应“需求方”的要求提供“产品”,特别是当市场出现对这种特殊商品的需求小于供给的时候,市场的挑剔性更强,标准更高。只有被市场接受的“商品”才是学校的好“产品”。这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迎合或适应最终体现在就业能力的强弱上。

二、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不仅包括与职业有关的多种能力的集合,而且包括有利于就业的个人特质与态度,而且就业能力的标准应该是动态性的,由社会的要求决定。归纳起来,就业能力具有两个鲜明的特征:相应的职业岗位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就业能力培养中的要素

就业能力的培养与诸多因素有关,在高职教育过程中,影响群体就业能力的因素主要有:社会、学校、学生,即就业能力培养中的“三要素”。

依据“三次产业划分理论”和WTO的《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分析教育的属性,我国将教育定性为服务。事实上学校兼备服务、生产双重性。学生是学校的服务对象,同时又是学校的“特殊产品”;社会向学校展示其对“特殊产品”的需求,同时又提供了对“特殊产品”的标准;学校向学生提供按社会的需求和标准制定的服务内容,并引导学生按此标准塑造自己。

四、学生是就业能力的载体

从服务角度说,服务提供的内容必须被学生接受服务才有价值;从生产角度说,被用人单位接收并满意的产品才能称其为合格。两条过程的交叉汇聚点是学生,因而学生是就业能力的载体。就业能力越强就业率就越高,被社会认可的程度自然就越高。个体的就业能力高仅代表个体的内在就业素质的特殊性,而众多的个体(群体)就业能力高则体现出该高职院服务过程、生产过程的合理性、正确性、有效性。

五、就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应考虑的问题

1.学校制定的教学内容必须与市场的需求相符合

这点无需细论,只有提供符合市场所需的服务内容(教学内容),才能在此基础上培养出具有就业能力强的学生。

2.学校的教学计划应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应引导学生认同

分析80后高职学生的心理可得出两个明显的特点:行为举止上自主性较强和自制力较弱。这表明这代高职学生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较以往更追求个性,但又较容易改变自己的选择。由此,在人生目标制定上,大学的三年生活形成了三个鲜明的特点。第一年,大学目标已实现,接下去不知该干什么,因而——茫然;第二年,大学学习是开放式的,在宽松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望着嘈杂的社会不知如何做,因而——盲目,第三年,大学即将毕业,社会就在前面,不知哪个行业、哪个工作适合自己,因而——忙乱。

以辩证的观点分析,就业能力培养中学校这一要素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外在的,属外因;学生这一要素是关键的,是内在的,属内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起作用。这就要求学校提供的服务方式必须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

3.教育的群体性和个体性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制定都是以专业为基点进行的,这种以专业为最小基点的设置,主要从知识的系统性、条理性、完整性角度出发。这种设计带来的另一面,将在同一专业学习的学生的需求视为同一性,即教育的群体性。

当今的社会是信息化、网络化社会,这种社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宽平化。从人才的角度看,这种特点极利于社会个体才能的显现和发挥,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这有利于社会的创新。从另一角度看,80后的高职学生个性化需求非常凸现。这就要求我们的职业教育在完成群体性教育时应尽可能满足个体发展的要求,即教育的个体性。

显而易见这是个矛盾体,高职教育在这遇到了“瓶颈”。知识有其系统性,社会有其多样性,如何使这两者很好地“兼容”,这对学生就业能力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六、结语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高职院校需要对就业能力培养的指导方针重新进行分析和定位,应在坚持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下,结合市场的需求和学生的心理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为社会提供满意的“产品”,为学生提供认可的服务内容,并满足学生多样性的需求,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阎大伟.试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和要素[J].青海社会科学.

[2]程凤春.教育并存服务性与生产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O6,(2):5-10.

[3]唐岚,徐畅.大力实施心理帮助提高高职学生心理素质[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O6,(6):88-90.

猜你喜欢

就业能力就业率高职教育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本科新闻专业在京就业率较低
数据
就业率公布有高也应有低
日本应届高中生就业率71.1%就业形势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