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镇文化形态

2009-07-28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09年11期

王 敏

摘要:文章根据凤凰古城传奇的历史背景,探讨古城的建筑艺术与文化构建的关系,认识凤凰古城古建筑的发展道路及不同时期的演变规律,对深入研究凤凰古城的文化形态起着积极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凤凰古城建筑艺术;文化形态;文化构建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17-0188-03

凤凰古城从远古的蛮荒到今日的繁荣景象,经历了千百年的设置、变迁、没落、复议的历史。再坚固的城,都阻挡不了历史前进的滚滚河流,一代帝王总是在时代更替的交接中突爆出自我的得失与成败,一个王朝的兴衰,在亿万民众的信赖中飘摇与滴落。在她特有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历史背景下创造了古城的独特建筑群——军事城堡式的建筑群以及蜘蛛网棋盘形的民居。笔者根据凤凰古城传奇的历史背景,探讨凤凰古城建筑群构成和建立的渊源,及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地理环境中怎样因人、因地地创造出迥然不同的古建筑艺术。

一、凤凰古城的历史沿革

“凤凰”县名的由来,据《凤凰厅志》记载:“凤凰之名因山受”,在《湖南省志》中亦有:“凤凰营,即凤凰山。在县治西50里。”雍正年间,所有官员移驻凤凰营,辖二十余州县厅,凤凰营成为全国八大兵备道之一,凤凰兵备道从此兴盛,镇竿城从此衰落。到乾隆末年,朝廷将凤凰兵备道改为凤凰厅。辛亥革命后(1913年),凤凰光复民国政府将凤凰改厅为县直到新中国成立。沱江镇于2001年12月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第一百零一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它较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时期形成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古镇里解放前修建的民宅约占大半。明清两代特色民居建筑有120栋之多,主导建筑的年代为清代至民国时期。

二、凤凰古城的人文与地理

凤凰古城地处边隅,坐落在海拔高1117米,低处170米的一块丘陵起伏地带。在房屋建筑上受地理条件的制约,所处之地四周由数十座大山围绕,之间形成一块盆地,东西宽仅1.5公里,南北长仅1公里,盆地中心有一条沱江河穿过。凤凰城在军事上易守难攻,当时统治苗疆当地最高官员有江西籍、贵州籍等外地人,并有许多江西人在此经商致富。于是沱江镇的民居建筑便融入江西、贵州等当时主流徽派建筑的特点,并结合当地修建了一定特色的湘西建筑,成为湘西及周边广大地区的建筑主导样式。

凤凰古城地灵人杰,山川秀美,山和水形成了完整的整体。城里有一条发源于腊尔山台地清漆秀美的沱江河穿流而过,她从夺西、麻冲、落潮井滚滚而来,奔腾于崇山峻岭之间,从古城蜿蜒东去而进入沅水的支流峒河,后又融波逐浪灌入洞庭湖。

昔日的凤凰战云密布,却因“水路都会”而日渐繁荣,晚清时期成为湘西的商贸城市,正是“岂知跃马横戈地,犹有晨钟暮古声”。随着直属厅城的设立,大批军户来到这里并不断从外地迁来工艺匠户、社会民户、民间艺人、豪商绅士,人口日渐稠密。在仅有半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有居民五千,兵卒七千,呈现出一个兵多民少的畸形社会结构,这是古城最典型的特点。当年古城,在军事重压的怪胎催生下,不到半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有各种古庙寺庵五十八座,各种姓氏祖庙宗祠三十六座,众多的土寺神庙无数,星罗棋布地散落在古城的每个角落。如此军民混居,人神共处的现象,唯有古城凤凰独有。

三、凤凰古城古建筑类型

依据特有的文化、历史、地理背景,凤凰古城的军事城堡式的建筑群集政治、经济、军事等文化于一身,形成赋有地方特色特有的传奇的建筑文化,更是不可磨灭的凤凰文化。

(一)军事建筑与文化构建

1.古城历史的守望者——北门城楼。北门城楼又名壁辉门,位于古城北面,面临沱江水,后靠古城,是至今保护最完整的古建筑之一。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五年(1557年),那高耸的城楼含烟吻雾,是典型的唐式建筑。数百年来,北门城楼是古城征战讨伐的首冲之地,虽然数十次的战火焚掠,却依然傲然挺立,像一个忠诚的卫士牢牢守卫着北大门。1911年,辛亥革命军起义,谱写了一曲悲壮的诗篇。今各路文人骚客、艺术家们都把这当做深入生活,进行创作的基地。在这里拍下了一部又一部的传世名片:《边城》、《湘女潇潇》、《翠翠》、《乌龙山剿匪记》等。这都是在古城建筑的艺术感染下创造出的艺术品。

2.东门城楼。东门城楼,又称“升恒门”,也是古城重要的城关之一。东门城楼下的东正街是古城最繁华的街道,是直隶厅的官道,大小文武百官从她门下跻身而过,无数车轿战车从她身前往复奔走。战火硝烟后城楼上留下了焚烧的痕迹。今天城门下聚集着卖艺的人,述说着凤凰的历史演绎。

3.南方长城重要城堡——古城墙。古城墙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仲夏竣工,历经四百多年雨雪风霜、战火硝烟,洗不尽她苍老的容颜。历史赐给了人们这么神奇的建筑艺术品,当笔者踏上古城墙,嗅着她的芬芳,抚摸着她坚实的躯体时,确有一种莫名的感动。

(二)帝王(政治)文化建筑构建的大成殿

自古以来建筑与政治是密切相关的,建筑单体、建筑群都是以城市的社会文明而集中体现。建筑服务的对象不仅仅是自然的人,而且是社会的人;不仅要满足物资要求,更要满足精神要求。因此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政治、文化、宗教、生活习惯等的变化,都密切影响着建筑文化。古代帝王,为了突出皇权至上的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念,宗法伦理观念,展现了古代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政治伦理观。这些伦理观也影响到了几乎所有的建筑类型。如凤凰古城的大成殿,从汉武帝元朔六年(公元前124年)罢黯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孔子的学术思想成了历史封建皇朝尊崇的核心文化思想,延续了两千多年。凤凰直隶建立后,康熙首先建立了孔庙大成殿,使满汉文化融合,同样以儒家文化思想作为封建王朝统治的思想核心。

(三)民居建筑与文化的构建

1.陈家祠堂、杨家祠堂

陈家祠堂,舜帝的后裔胡维满洲时被封在陈地(即春秋时陈国)。陈国子孙以陈为姓,繁衍了陈氏这一族大姓。北宋嘉祐七年(1062年)陈定分得桃园庄。明代时期第四代孙移居麻阳红雅居住,一部分迁居凤凰县境内。陈氏家族在凤凰繁衍生息,为彰显陈氏功德,以大弯平口村陈姓家族创义于民国四年(1915年)修建陈家祠堂,为陈氏大家族聚集用地。从建筑上看,陈家祠堂位于西门坡脚下,正殿一明间两暗间,穿斗式结构,歇山顶,山墙为猫弓背。正殿为天井,左右配有廊坊,正门后倒建有戏台一座,精巧牢实,古色古香,堪称古城一绝。陈家祠堂建筑极富有创意精神,把古建筑与地方民居建筑融为一体。

古城里著名的杨氏忠烈彰千秋的杨家祠堂正殿和廊房及戏台连成一体,屋架结构纵横穿附,不用铁钉,建筑技艺实为超群。当时官府豪绅、名士武备都为自己大修祠堂,职显本族的历史功绩。这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的祖神文化(祠堂姓氏文化)是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2.木质结构板式建筑代表——陈家大院

始建于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的陈家大院是典型的木质结构板式建筑。陈家大院分为正厅和前厅两进,左右配备走廊栏杆,把前进和后进紧密地联系起来。整个房屋建筑以木柱和木板为主,房屋结构为穿斗式双层楼房,房屋的整体没有一块砖石维护,没有一颗铁钉,均为方板木隼构架,结构严谨,庄重肃穆,是古城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之一。这就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体,并注重群体组合,形成以“院”为单位的组合体。

(四)商贸建筑与文化构建

古城著名商号群建筑。据记载凤凰古城繁荣崛起于清代嘉庆道咸年间的古城,除充满了浓厚的军事色彩,还有众多的繁荣经济和显赫的商贾名号。当时仅古城就有有名的大小商号商店60多家,最繁盛的商号是裴、孙、熊三大家。

(五)古城交通与古桥文化

1.古城最古老的虹桥

虹桥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是古城人民纯正智慧的象征和历史文化名城兴衰的见证,是古城建筑文化的璀璨明珠,也是古城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类型之一。

虹桥的建筑特色:既是风雨楼、观景楼,又是文化楼和文明楼,她集历史、景观、文化、民俗风情于一身,展示着明清建筑艺术的风采;特殊桥楼的构架,表达了古城人民高超的智慧和文化,虹桥上的每一块木板,每一个窗户的建构图腾,都含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凝聚了苗汉和土家人民的智慧的建筑。虹桥是古城建筑布局、结构中心和生活中心,是连接沱江两岸的重要通道,是古城“空间之眼”。

2.北门石板桥。当年通往凤凰古城唯一的交通工具石板桥被誉为“天下第一画桥”,始建于明洪武16年(公元1383年),全长六十六米,共有16个石墩,上铺12块木板,石墩和石板加起28墩。石板桥犹如小家碧玉般美,她是古城横跨两岸最具特色的桥建筑。

四、凤凰古城的建筑形态

(一)平面建筑形态(蜘蛛网棋盘形态)

古城的平面空间建造格局,是“择水而居”。从古至今,为方便生产交通和生活用水,居民、商家、客栈先后集聚到临江两岸,顺江街道一字排开,然后修建了连接两岸的虹桥为横向轴线,将顺江延展到两岸纵轴向街道及通连的多条街道贯穿连接起来,构成两岸纵路排列、一桥连接聚首的纵横开阖的古城空间格局,使虹桥成为凤凰古城的“空间之眼”——布局与结构中心。

古城里两千多间大小的老房子,参差不齐,纵横交错,城中两条主要成丁字形的大街,贯穿东西,延伸南北,相互拥抱,挤压在不到半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古城民居建筑的布局成蜘蛛网棋盘形,总计不下于一百余条。

(二)立面建筑形态

古城民居建筑材质结构形态主要分全木结构、全砖石结构和砖木混合结构这三种。凤凰民居功能空间结构形态主要以“临水而居,朝江面街”,底层院落土石墙围合与江岸连接的斜坡,更多陡峭岸上的房屋则建造出“吊脚楼”的形式。一般楼房二层、三层周边建有观望走廊露台,一边可赏江景,一边可观街景,是实用功能和心理功能兼有的立体空间结构形态。

建在水边或山坡上的吊脚楼这种建筑形式最早是为了防避毒蛇猛兽的侵扰,依靠几根深深插在水里或陡坡上的粗大木桩,与搭在河岸上的另一边墙基共同支撑起一栋栋楼房。这种楼房虽然只有两三层高,但她“吊”在水面和山腰,好像空中的楼阁。建造吊脚楼时依山形以木桩,上置隔板为屋基,将前半间房屋托起,后半间则凿崖为坪。构架采用较小的杉木,直接在柱头上承接檩掾,密栽成排架。其间开槽接隼,穿枋插木,墙壁围以木板、石板或用竹笆抹泥灰。房屋结构简单,开间灵活、形无定式,随意的建筑符号,有着朴实自然的意味。在建筑分类上,吊脚楼属于栏式建筑,完全依山傍水。从建筑美学上看,吊脚楼下部架空成虚,上部围成实体,按照古代风水美学理论,空围阴,实为阳,虚则柔,实则刚,形成虚实结合,阴阳一体,刚柔相济的建筑形式。在古建筑群落中最具特色的吊脚楼有悬空、半悬空的建筑,也有全吊形的建筑。凤凰古城的吊脚楼建筑别具一格,前面三种形式都不是,她是根据房屋的结构不同采取不同风格和各种形式的。凤凰古城的吊脚楼,就是巴楚文化的“活化石”排列在沱江边上,层层叠叠,连绵成片,尽享古城灿烂的阳光。

(三)古城建筑常见形态

凤凰古城建筑形式多样。有梭形式建筑,指的是中间大,两头小,或前面大后面小。在位于古城的南边街和永丰桥处,由于地理位置的局限性,众多房屋相互挤压,故形成屋门口较大,但屋后延伸处空间狭小,看起来像梭子样。长条形建筑:古城是一个盆地形状,要有地盘修房屋,左右没有伸展的余地就只有向后面延伸以获得更多空间。

递进式建筑,体现在房屋建筑地基是多层次、多台阶,从大门向后延伸地基一阶比一阶高,故成了梯形的形式。

扇面形建筑,是指这种房屋建筑形象像折扇一样。如道门口左侧的房屋建筑,东正街十字路口的房屋建筑,南门外东方威尼斯的房屋建筑,均是折扇形的。前面起立较小,左右向边缘缓缓展开,恰似一把纸扇。

一线形建筑是凤凰古城中的一大特色,在到门口前对面,一排整齐的古建筑就像一条流水线一样,令人赏心悦目。这排房屋设计十分得体,从左到右,一字形的排列十分整齐。从上至下,高矮一致,显得非常有序,它们是古城建筑文化的创意精髓,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

五、结语

凤凰古城的古建筑群,是经历了千百年的历史演进而来的,古城建筑文化的构建与古城的军事、政治、民居、商贸、交通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是由古城特定的历史、地理条件下所形成的,赋有地方特色。古城经历了无数的设置、变迁、没落、复议,才形成了今天的城市形态,这对于我们探索研究城镇文化形态相关学科有着十分宝贵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蔡运彬.国家地理探索[M].济南:山东电子出版社,2006.

[2]田学哲.建筑初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3]罗文媛.建筑设计初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罗江玫.装饰[M].北京:2006.

[5](清)高自位等修.凤凰厅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6]陈启贵.走进凤凰[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王敏(1980- ),女,重庆人,供职于四川商务职业学院,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