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程中学生学习观念的更新
2009-07-28陈利
陈 利
在课改春风的召唤下,新课程撩开其神秘面纱,将自主、合作、实践、探究的思想品德课堂学习新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许多人聚焦课堂教学改革,关注老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关注老师自我角色的转化,而忽略了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其实,教师培养学生能力的一切活动,都要在学生的积极配合下才能顺利实施。因此,要使思想品德课堂开放而有活力,学生也必须更新学习观念。
一、自觉确立主体地位
近日,通州市教研室组织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课题研讨会,我对一堂政治研讨交流课印象颇深。教者导入新课以后,没有按常规出示学习目标,而是请学生考虑这堂课想学哪些内容。在学生们的七嘴八舌中,师生共同讨论确定了本课研究的重点,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组成学习小组,围绕自己制定的目标各个突破。
无论是观点的确定,还是材料的筛选,都由他们唱主角,或争辩,或互补,整堂课几乎人人动手、动脑、动口,充分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程的新理念。应该说,这除了得益于教师的引导外,还在于这班学生的主体意识较强。因为我们也看到过另外一种课堂,无论老师怎样引导、启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总不高涨,最终以提问题、报答案草草收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老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学习者被动地吸收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不可能由他人所代替的,每个学习者都是在其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信息基础上,对新的信息主动地进行选择加工,从而构建起自己的理解,对原有经验进行改造和重建。
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每个学习者都不能一味等待知识的传递,而应基于自己的独特经验去主动建构知识并赋予经验的意义。可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学生已习惯于被动的接受,习惯于师说我记,师问我答。我们要引导学生自觉确立主体意识,克服对教材和老师的依赖,自觉的参与教学活动,如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教材的编写、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真正做到:耳到、口到、手到、眼到、心到。
二、不断增强合作意识
古语说得好:“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一个人如只专注于课上认真听,作业及时完成,遇到难题不惜耗时耗力,埋头苦干,囿于自己的小圈子不与他人交流、探讨,那么其学习效率必定不高,见闻学识必然不广,思辩能力必然不强,创新意识必然薄弱。这样的学生也就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
从当今社会发展看,合作已成为整个国际社会的潮流。二十一世纪的学生应该学会与人合作,愿意与人合作,通过与同伴合作,能解决单兵作战时因能力所限未能解决的问题;通过与同伴合作,博采众长,使自己获得更高的学业成就;通过与同伴合作,在辩论、交流中展示个性,提高能力;通过与同伴合作,协调人际关系,懂得做人
的道理,全面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促使自身和谐、平衡的发展。
三、勇于参加实践活动
21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创新。创新的土壤是什么?是实践。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延伸课堂教学,构建一个立体的政治课教学体系,即加强师生与社会的交流与互动。我们的政治课,要适时设置适当的活动和任务,使学生投入到真实的社会情境中,在亲自动手、亲身经历的实践中学习知识,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对生活的科学态度。
比如:教师可鼓励学生观看《新闻联播》,《今日说法》,订阅《半月谈》、《时事》等杂志,及时了解国内外大事,并在班上互相进行交流。组织学生直接接触社会,如参观工厂、农村,访问老党员、劳模、人民代表等,从事研究性学习,搞社会调查,并结合所学知识,积极撰写政治小论文,对所见所闻进行分析,并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在这些活动过程中,真正放手发动学生,同时也强调老师的引导和同学间互助合作的作用,注重利用“差异性”教育资源。如:小品表演、模拟法庭、社会宣传,从事研究性学习等活动,平时学习不太好的学生可能就有用武之地。学习好的学生可以组织策划,“调皮大王”、“捣蛋司令”去实施,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然后以小组来综合评价,这样在活动课教学中,就能让学生从狭小的“象牙塔”走向广阔的社会,做到“学校即社会”、“社会即学校”。这样的思想品德课,把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和与人交际能力的锻炼融为一体,能把积极的互相依存和个人的责任感高度统一起来,有利于学生今后融入社会。
四、逐步培养探究精神
西方哲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案例:在剑桥大学,维特根斯坦是大哲学家穆尔的学生。有一天,罗素问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的回答说:“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的所有的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我的课时老是露出迷茫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问题。”罗素也是个大哲学家,后来维特要斯坦的名气超过了他。
有人问:“罗素为什么落伍了?”维特根斯坦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没有问题实际是探究精神缺乏的表现,罗素的探究精神没有了,他自然也落于人后了。当前社会竞争激烈,对一个民族的发展来说,学会探究和创新显得特别重要。可是从目前的教育状况来看,学生的探究意识是比较缺乏的,也是最需要强调的。过去评价学生常以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荣,如今应该又多一条评价标准,即是否具有“发现问题”的能力。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所追求的价值取向,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正一步步地走向自主、合作、探究,取得了可喜进步。但由于种种原因,学生中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当然,更新观念,摆脱依赖,尝试发现,放飞心灵是有一个过程的,而思想品德教师则应做好引路人工作,让自主、合作、实践、探究的意识深入人心,使学生真正成为新思想品德课程的受益者。
(江苏省通州市金郊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