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之元明清诗歌

2009-07-27黄富忠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09年16期
关键词:诗歌

黄富忠

【阅读技巧】

元朝知识分子地位之低,为历代之甚。因此最容易产生要求个性解放的愿望。宋荦《元诗选》序中说:“宋诗多沉僿,近少陵;元诗多清扬,近太白。”元诗从宋代的重理性,重新回到重感情的轨道上来。

明代朱元璋即位以后,加强思想统治,猛烈摧残意识形态领域内的生机,明诗发展进入低谷。袁宏道“性灵说”主张诗歌从人的真实本性出发进行创作,与封建道德不合拍的“喜怒哀乐嗜好情欲”大量涌入诗歌中,这是我国诗歌史内容上的一次解放,但艺术成就不高。

清朝初年仍然延续着明诗低谷之余绪,但在艺术上有所提高。晚明以来自我意识逐渐觉醒、增强,但是诗人在现实中又深感无力和压抑,这种思想在清初诗歌中表现较为明显。无论是吴伟业、钱谦益,还是方以智、钱澄之等,他们的诗歌都体现出了这种无奈。随着时代的发展,诗歌缓慢地朝着五四文学抒发真情、个性解放的方向前进。

高考诗歌鉴赏,命题的角度就是问形象、品语言、考技法等方面,笔者根据命题的内容不同,对解答方法做了些总结。

一、问形象:寻“象”所志

诗以言志,而“志”则可以从诗人的生活中去了解。因此诗歌形象的鉴赏就离不开“源”——诗人的生活,这是我们赏诗的必备条件。

寻“象”所志。这个“象”是诗歌的意象,与盛唐意象的阔大不同,元明清诗歌多是伤感、无奈、孤傲的意象。“志”是标志,即特征。我们抓住意象的特征顺藤摸瓜,将用于物的词同义转换用于人,就能准确把握诗歌形象了。对于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诗中形象有什么特点、分析诗中的形象这类提问,在答题时,应遵守“形象描述+形象意义或感情”的格式。

二、品语言,抓四角度

品味诗歌语言,先总体把握诗人的个性特点,再辅之以“一看、二找、三套”的表述技巧,从四个角度分析。

元朝诗歌语言,宋荦《元诗选》中说:“宋人学韩白为多,元人学温李为多。”如赵孟清丽委婉;贯云石清新自然,感情真挚;揭傒斯清婉流丽。明代整个词坛被绮丽香艳淫靡的风气所笼罩,只有少数诗人,如高启、于谦、杨慎、徐渭等在诗歌语言上善于创新,如徐渭的语言尖刻,不留余地;高启的语言明丽,叙述生动;于谦语言的质朴刚劲……考生在答题时要注意掌握这些基本特点。

赏析字词的技巧,分为“一看、二找、三套”三个步骤:

一看:看清诗题,看懂诗意,体会感情,即整体感知。

二找:找好词、好句。一般是比喻、描摹、活用的动词等。

三套:套术语、套格式。也就是从“准确传神、言简意丰、富有弹性、音韵和谐”四大角度来表述。“准确”可用“准确表现了……的情境”的格式来表达;“传神”可用“化静为动,富有动感;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色彩更鲜明,更有诗情画意;更增加了气势,意境更开阔;拟人化,更富有人情美”等术语来概括;“言简意丰”则可套用格式“既写出了……又写出了……”表示多重含义;“富有弹性”则使用格式“使人联想到……”“给人想象的空间……”等;“音韵和谐”则重在从押韵、重叠词的角度理解。

如:赏析徐渭的《海上曲》:“长立睥睨间,尽日不得溲。朝餐雪没胫,夜卧风吹肘。彼亦何人斯,炙肉方进酒。”诗人的总体语言特征是尖刻。“尽日”二字准确表现了守城人的艰苦,连撒尿都没有时间(溲,撒尿),这与后文的“方进酒”(正喝得欢呢)形成鲜明对比。而将“尿”与“酒”对比,便足见其语言的刁刻了。

三、考技法,熟悉特征

元明清诗歌在技法上师从唐魏晋,而不屑宋诗。因此宋诗的散文笔法、议论入诗为元明清诗人所不喜,而“赋比兴”等技法则运用得比较圆熟。但是任何技法都要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因此诗义的理解是了解技法的第一步。

要理解和把握诗义,需坚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犹如剥笋般,在递进中直达诗歌的真义。具体来说,解诗句之义,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解诗题,得理解之线索;寻诗眼,定理解之基调;析结构,解意象,得全篇之真义。

在理解了诗义的基础上,才能谈得上去解析其艺术手法。如“无理而妙”就是指在看似违背常理、常情的描写中,更深刻地表现了各种复杂的感情,“反常理”“合感情”是其特征;“化静为动”是使静物产生动感,赋予静物以生机与活力,其特征是变不动为动,化无情为有情。在解析技法时,一定要联系诗句的具体内容进行,并分析其作用。

四、审题意,循迹解题

审清题意,有助于我们准确答题。如:《江城子》:“晚日金陵异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题目问的是: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有什么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考生眼睛往往只注意“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这几个字,而不注意“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而题目的关键就在这儿!它提供了答题格式:明写了……,暗寓了……提供的解题思路应为:描绘江水流之景,揭示历史感慨。所以答案就是:“水无情”明写落日余晖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流的景色(眼前之景),暗示了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的生活一去不返(历史沧桑)。

审题还要注意注解、诗题等,这些东西都是考生解题的引导者。

【巩固演练】

1.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

春蚕

刘基

可笑春蚕独苦辛,为谁成茧却焚身。

不如无用蜘蛛网,网尽蜚虫不畏人。

郝经

作茧才成便弃捐,可怜辛苦为谁寒,

不如蛛腹长丝满,连结朱檐与画栏。

(1)蚕常是诗人歌咏赞颂的对象,但刘基和郝经立意与别人不同,他们笔下的蚕的形象相同,试作简要分析。

(2)“网尽蜚虫不畏人”与“连结朱檐与画栏”都对蜘蛛形象进行了歌颂,但各有不同,请说出这两个形象的不同点。

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江天暮雪[注]

陈孚

长空卷玉花,汀洲白浩浩。

雁影不复见,千崖暮如晓。

渔翁寒欲归,不记巴陵道。

坐睡船自流,云深一蓑小。

[注]北宋画家宋迪曾画《潇湘八景》,景色优美,长沙人曾为之专建八景亭,“江天暮雪”即为八景之一。此诗为题画诗。

(1)本诗“坐睡船自流”的渔翁形象与柳宗元《江雪》中“独钓寒江雪”的渔翁形象有何不同?

(2)首联中“卷”字有何妙处?

3.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应教题梅[注]

王冕

剌剌北风吹倒人,乾坤无处不沙尘。

胡儿冻死长城下,谁信江南别有春?

[注]王冕擅长画梅,这首诗是他晚年被朱元璋(他自封吴国公,正在抗元)请去时,题在自己的画上的。朱元璋对此诗极为赞赏。

(1)诗中四句,未着一个“梅”字,却让人感觉梅之气势,试分析此诗中“梅”的形象。

(2)朱元璋对此诗极为赞赏,主要缘于政治象征意义,试分析朱元璋喜欢此诗的原因。

4.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孤雁

高启

衡阳初失伴,旧路远飞单。

度陇将书怯,排空作阵难。

呼群云外急,吊影月中残。

不共凫■宿,蒹葭夜夜寒。

(1)本文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大雁形象?

(2)“吊影月中残”一句写出了什么样的情景,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5.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杨慎

垂杨垂柳管芳年,飞絮飞花媚远天。

金距斗鸡寒食后,玉蛾翻雪暖风前。

别离江上还河上,抛掷桥边与路边。

游子魂销青塞月,美人肠断翠楼烟。

(1)“垂杨”即是“垂柳”,“飞絮”即是“飞花”,本是一物,作者重叠使用有何妙处?

(2)本诗首联和颔联极写杨柳的绮丽风光、春风得意,其用意是什么?

6.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溪村即事

周权

寒翠飞崖壁,尘嚣此地分。

鹤行松径雨,僧倚石阑云。

竹色溪阴见,梅香岸曲闻。

山翁邀客饮,闲话总成文。

(1)古人曾赞“寒翠飞崖壁”一句中的“飞”字用得好,你认为呢?

(2)顾嗣立《元诗选》赞周权“衡之(周权的字)句法,实多可观”,试以“竹色溪阴见,梅香岸曲闻”为例分析。

7.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客中除夕

袁凯

今夕为何夕,他乡说故乡。

看人儿女大,为客岁年长。

戎马无休歇,关山正渺茫。

一杯柏叶酒,未敌泪千行。

(1)诗中“看人儿女大,为客岁年长”中,有两字看似用得太俗,但却是最恰当之词,请指出是哪两个字并说明理由。

(2)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8.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梦武昌

揭傒斯

黄鹤楼前鹦鹉洲,梦中浑似昔时游。

苍山斜入三湘路,落日平铺七泽流。

鼓角沉雄遥动地,帆樯高下乱维舟。

故人虽在多分散,独向南池看白鸥。

(1)“苍山斜入三湘路,落日平铺七泽流”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两个字?试解析。

(2)结合诗中内容,说说是什么让作者对武昌魂牵梦萦?

9.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西湖八绝句(之一)

柳如是

垂杨小院绣帘东,莺阁残枝蝶趁风。

大抵西淩寒食路,桃花得气[注]美人中。

[注]气:生机,生气。

(1)此诗“桃花得气美人中”一句颇受世人赞赏:“近日西陵夸柳隐(即柳如是),桃花得气美人归。”试分析句中“得气”二字好在何处?

(2)本诗一二句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

10.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河间城外柳[注]

钱谦益

日炙尘霾辙迹深,马嘶羊触有谁禁?

剧怜春雨江潭后,一曲清波半亩阴!

[注]此诗为作者隐居家乡后,突然被召补官,于河间城外见秋柳所作。

(1)试对本诗的主要艺术手法作简要分析。

(2)李商隐寄寓巴蜀之际,常借柳写人生的漂泊之慨。钱谦益爱学李商隐的诗,亦以河间柳来寄寓人生之慨,试结合注解说说钱谦益写此诗抒发的感慨。

11.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采石矶①

吴伟业

石壁千寻险,江流一矢争。

曾闻飞将②上,落日吊开平③。

[注]①采石矶:安徽省马鞍山市长江南岸,明朝开国大将常遇春曾在此大破元军。②飞将:本指汉代飞将军李广。本诗中指常遇春。③开平:常遇春去世后追封为开平王。

(1)本诗是如何表现常遇春的勇武的?

(2)诗中“一矢争”三字用得形象生动,写出了江水怎样的情形?

猜你喜欢

诗歌
马元诗歌10首
诗歌
诗歌是光
跟着诗歌畅游道里
诗歌岛·八面来风
诗歌论